【诗中洪泽湖】第50期 10.6《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六) 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这篇文章,分别从“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三篇章《漕运畅通元明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六部分《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
迢迢漕运路,绵绵南北道。沿途风光秀,淮安更靓丽。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对隋唐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三段河道,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道并裁弯取直,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在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借黄行运”,南北运河不再绕道开封、洛阳,又把天津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
而作为京杭运河重要中转站的淮安,北上通过宿迁、徐州、山东、天津,可达大都,南下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因此有了“运河之都”之称。这样,京杭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成为元明清重要漕运通道,从而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京杭运河初步定型。
针对黄河泥沙淤积危及运道的问题,明朝在元代的基础上对京杭运河继续进行治理,同时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治黄,修筑并加高、延长了洪泽湖大堤。清代实施黄运分离工程,开通了宿迁至淮阴的中河,从而更加确保了漕运的安全畅通。京杭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常言道:“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淮安。”在这条漕运路上,元代萨都剌、明代施耐庵等一代名家,用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篇篇放飞自我的心灵佳作由指间滑出。
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有淮河两岸景,元明两朝的诗人们来到这里,难忘深厚感情,他们有一种怀古情,倾慕历史人物;有一种思念情,颂扬独特品质;有一种祝福情,期待未来美好;有一种相遇情,感叹岁月无情。
怀古情:倾慕历史人物 在淮河畔,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想起了淮南王,明朝诗人吴鼎芳想起了虞美人,此地此时,两位诗人倾慕历史人物。
倾慕超越俗世 刘基(1311年~1375年),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元末明初战乱频仍、社会急剧变革、道教思想盛行的背景下,博通经史、精通道教哲学的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淮南王》。诗中,诗人借用淮南王刘安的故事,寄托了对理想政治和良好社会秩序的期望:
淮南王,好神仙。 澄心炼气守自然,收拾真一归中圆。 化为五色黄金丸,乘风驾景飞上天。 飞上天,逍遥游,八鸾捧毂龙翼辀。 虹霓缤纷夹彩斿,上窥九阳下六幽。 回头大笑武皇帝,柏梁桂馆空清秋。 在诗的开篇,诗人通过描绘淮南王的修炼过程,展示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淮南王以澄清心境、炼化内气为修行之本,追求自然的真实和纯粹。这种修炼方式与当时诗人的时代背景相契合,暗含了诗人对追求内心平和与真实的思考。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淮南王化身为五色黄金丸、“乘风驾景”飞上天空的情况,反映了淮南王修行成果的壮丽和超凡脱俗的境界。五色黄金丸象征着淮南王内心的纯净和光明,而飞上天空则意味着他超越尘世的局限,达到了神仙的境界。诗的最后,诗人通过描绘淮南王在空中俯瞰世界,展示了他对天地阴阳变化的洞察力。“八鸾捧毂”、龙翼托车,彩虹缤纷,象征着淮南王的神妙身法,其已洞悉宇宙之奥秘。淮南王回头大笑武皇帝,反映了他对尘世权势的超然态度和对俗世的超越。
倾慕忠诚爱情 吴鼎芳(1582年~1636年),明朝诗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诗人针对虞姬故事的传奇色彩,她对项羽的忠诚,她的爱情故事以及在困境中的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而创作了这首诗《虞美人》。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虞姬坚贞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营门飒飒惊风雨,一片楚歌中夜起。 拔山力尽霸业空,八千子弟淮河水。 腰间宝剑无精光,神龙变作魑魅语。 美人宛转其奈何,啼痕尽染征袍紫。 请从剑下化香魂,花枝肯傍秋风主。 妾心不作青山云,妾身甘作青山土。 君王若肯报妾身,重向江东整师旅。 诗的开篇,诗人以风雨声渲染出战地的紧张气氛,同时暗示了项羽兵败如山倒的境况,楚歌哀怨,夜半惊醒,显示出英雄末路的凄凉。接着,诗人借项羽拔山之力终成空,寓意霸业的衰落;引用项羽率江东子弟渡淮的典故,暗示了壮志未酬的悲凉。接下来,诗人写出了英雄失去往日光彩,并陷入绝望与幻灭;同时,通过虞姬的哀泣,进一步渲染出悲情色彩,她的泪水浸湿了战袍,暗示着战争带来的无尽哀伤。诗的最后,诗人展现出虞姬的坚贞和对项羽的期望,她甘愿赴死,希望项羽能够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思念情:颂扬独特品质 在淮河畔,明朝诗人、画家筠隐遂冬日里写诗怀念好友了能,明朝诗人、“景泰十才子”之一沈愚和诗怀念蒋淮南,此地此时,两位诗人颂扬他们独特的品质。
颂扬坚韧不拔 筠隐遂(1515年~1586年),明朝诗人、画家。诗人冬季在淮河一带旅行,面对冬日的严寒和自然景观,产生了对友人了能的怀念之情,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冬日淮上怀了能》。诗中,诗人描绘了冬日淮上的景象,通过对比北方的严寒与南方的温暖,以及对好友了能独特品质的赞美,表达了对好友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精神的颂扬:
冻断黄河与月河,行人马上带冰过。 惟君生得梅花骨,独占江南暖日多。 诗的开篇,诗人形象地展现了严寒的气候,黄河和月河因寒冷而仿佛被冻结,行人骑马穿行在冰封的世界。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寒冷与严峻,然后转向对人物的描写,称赞好友了能拥有梅花般坚韧不屈的精神,即使在寒冷的冬日,友人也能享受到江南温暖的阳光,暗喻其品格高洁,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诗人认为,梅花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此处用以喻指“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颂扬家乡情结 沈愚,明朝诗人,以诗闻名吴中,“景泰十才子”之一。诗人半生都在异乡漂泊,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寂寞,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也十分浓烈。某次在淮河畔,诗人与蒋淮南相遇交流,共同怀念起在故乡的友人苏雪溪,于是和了蒋淮南写的一首诗《蒋淮南有怀苏雪溪》。诗中,诗人围绕羁旅漂泊生活,展现了异乡时内心的孤寂,表达了对家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客里谁怜季子裘,半生多是异乡游。 清尊对月成孤赏,残笛临风动远愁。 淮浦断云随雁没,楚江寒水带冰流。 相思何处劳凝望,烟草微茫白鹭洲。 诗的开篇,诗人以季子裘为喻,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助。季子裘象征着旅途中的困境,暗示了诗人的类似遭遇,从而引发了其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接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进一步烘托了孤独和愁绪。“清尊对月”,“残笛临风”,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充满了情感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诗人描绘淮浦和楚江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断云随雁没”象征着诗人与友人的分离,“寒水带冰流”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寒冷和孤寂。诗的最后,诗人将情感表达推向了高潮。诗人通过写凝望远方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而烟草微茫、白鹭洲的景象,则进一步增强了这种情感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祝福情:期待未来美好 在淮河畔,明朝诗人马贯在淮东唱起女儿歌、李敏送行好友去凤阳,此地此时,两位诗人期待他们未来的美好。
期待女孩生活 马贯,明朝官员、诗人,曾任监察御史、江西布政司参政。诗人在游历淮东地区时,深入了解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对淮东女儿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淮东女儿歌》。诗中,诗人描述了淮东女儿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反映了她们美丽而贫寒的境况,以及对财富和幸福的向往,也流露出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淮东女儿饮淮水,锦红缠头金约指。 正年十四十五多,弯弯春山斗青蛾。 阿爷自拟倾城色,黄金不多终不得。 西江估客浮大船,年年卖珠淮水边。 女儿门前有高树,野鸳沙鸡得长住。 当筵舞罢结重欢,百斛珍珠泻秋露。 船空珠尽河水秋,门前马嘶金络头。 旧客未尽新客留,淮东女儿起高楼。 诗的开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淮东女儿们的容貌和年龄,她们虽然美丽动人,却因家境贫寒而无法得到很多首饰。接着,诗人还提到了西江的商人们每年来淮水边贩卖珍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淮东女儿的经济情况。诗人还写女儿们的家门前有高树,野鸳鸯和沙鸡在那里找到了安身之处,暗示女儿们的生活环境宜人。接下来,诗人展示了舞宴的欢乐和珍珠的璀璨,渲染了享乐与奢华的氛围。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船只空空、珍珠耗尽的景象,预示萧条的到来。旧客离去,新客留下,女儿们只能“起高楼”,展望未来。
期待友人前程 李敏(1425年~1491年),明朝官员、诗人,官至户部尚书。诗人一生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在科举失意后送别友人金景茂赴凤阳时写下了这首诗《送金景茂之凤阳》。诗中以壮丽的淮泗地区为背景,通过描绘凤阳的地理风貌和历史遗迹,表达了对仕途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同时寄寓了对友人前程的祝愿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骢马紫丝缰,征人向凤阳。 天形入淮泗,树势引濠梁。 古亳元汤业,新丰本汉乡。 皇陵瞻王气,盘郁一苍苍。 诗的开篇,诗人展现出骏马配以华丽紫色缰绳的意象,寓意着出行者的身份的尊贵;点出友人金景茂前往的目的地凤阳,流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接着,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暗示了凤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只见天空的形状仿佛融入淮河与泗水,沿途树木引领着濠梁的方向,构成了一条通往繁华之地的道路。接下来,诗人进一步追忆历史,提及古亳(亳州)曾是商汤的都城,新丰则与汉代的繁荣相关,反映了凤阳深厚的历史底蕴。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凤阳皇陵的雄浑气象,那弥漫的王者之气,如同一片苍茫的大地,给人以庄重而深远的印象。
相遇情:感叹岁月无情 在淮河畔,明朝诗人包节在临淮相遇刘渐斋、袁凯在淮东相遇张十二,此地此时,两位诗人感叹岁月的无情。
感叹受贬谪居 包节(1506年~1556年),明朝官员、诗人,官至监察御史。诗人在临淮时遇到下雪,联想到刘渐斋被贬谪的遭遇,于是写下这首诗《临淮遇雪赠刘渐斋侍御谪居》赠给刘渐斋。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官场变迁与自然景象交织的画面,以景寓情,既赞美了刘渐斋的品性,又寄寓了对他的同情和对朝廷用人之道的反思:
白简彤庭几抗章,一麾铜墨便为郎。 关门变柳犹飞雪,县郭无花只避霜。 云接楚山聊隐吏,地临淮海旧兴王。 可应禁闼违长孺,帝念中都是沛乡。 诗的开篇,诗人暗示了刘渐斋在朝廷上曾多次直言进谏,后因贬谪而离开繁华之地;尽管职位不高,但依然坚守职责。接着,诗人通过描绘临淮之地冬日的雪景,展现了环境的寒冷和荒凉,暗喻刘渐斋的贬谪生活艰难。柳树虽已凋零,但雪如柳絮纷飞,县城内花儿也因严寒而未开放,只剩霜雪作伴。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刘渐斋的谪居之地,其临近淮河,云雾缭绕,仿佛让他暂时融入山水之间,成为一位闲适的隐士。淮海之地历史上曾是王者兴起的地方,这里也寓含着对刘渐斋未来有所作为的期待。诗的最后,诗人认为刘渐斋虽然像汲黯一样直言进谏而违背了皇帝旨意,但希望皇帝能够像刘邦念及故乡那样念及刘渐斋忠诚的旧情,重新认识到刘渐斋的价值,并将其召回京城,继续为国家效力。
感叹时光流逝 袁凯(1310年~?),明朝官员、诗人。明初,诗人与昔日的友人张十二在多年的战乱中离散,直到头发花白时,才在淮海之地偶然相逢,面对人生的沧桑巨变和老友的久别重逢,触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感慨万千的诗作《淮东逢张十二信》。诗中,诗人以友情为线索,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欢乐与成年后的孤独,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少年追逐共西东,吴迈文章马亮弓。 一自干戈零落尽,白头淮海独相逢。 诗的开篇,诗人回忆起年轻时和朋友们一同游历四方,充满了青春活力。“吴迈”和“马亮弓”两个形象,暗指朋友们才华横溢,或文采飞扬,或武艺超群。接着,诗人以“干戈”象征战争,“零落尽”暗示朋友间的离散。诗的最后,诗人写道,只剩下两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淮水之地意外相遇,凸显出岁月无情,人事如梦。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