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新中国那会儿,江苏和安徽搞了个“换县大戏”,1955年把江苏的萧县、砀山,跟安徽的盱眙、泗洪,就像换糖豆似的给换了家。别看这只是地盘上的小调整,背后故事可老多了,历史、地理、经济,啥因素都有,不光改了两省的地图,还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1955年3月2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宿县区专员公署报告
要说这事儿,得从更早说起。元朝那会儿,安徽、江苏北部差不多都归河南江北管。明朝朱元璋定了都南京,这块地儿就成了南直隶。清朝康熙六年,江南省一分为二,江苏、安徽就闪亮登场了。当时,洪泽湖这片儿,江苏管着萧县、砀山,安徽管着盱眙、泗洪(那时候泗洪一部分归安徽泗县,一部分归江苏宿迁、泗阳)。 民国时期就惨了,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洪泽湖一带老百姓苦不堪言,淮河一发水,那真是家破人亡。等到新中国快成立的时候,为了方便管理,江苏分成了苏北、苏南两个行政区,安徽也分成了皖北、皖南。江苏的萧县、砀山和江浦县,就被划到皖北去代管了。1952年,全国行政区划重新调整,皖南皖北合并成安徽省,苏南苏北合并成江苏省,萧县、砀山和江浦县又回到了江苏的怀抱。 这换县的背景,说白了就是洪泽湖太难管了!建国初期,治理淮河是国家大事。1950年淮河发大水,淹了老多地,死了老多人。洪泽湖作为淮河下游的大湖,治理起来更是重中之重。但是!这洪泽湖它不是一个省的啊,江苏安徽各管一块,想调人、调钱、调设备,那叫一个麻烦。为了更好地治理洪泽湖,就想了个办法,干脆把地盘调整一下。 1955年2月,国务院拍板,安徽的泗洪、盱眙划给江苏,江苏的萧县、砀山划给安徽。当月17-18号,两省在蚌埠开了个会,把交接的事儿给定了。3月,江苏派人去安徽办手续,泗洪归了淮阴专区管,盱眙也一样。这样一来,洪泽湖的大部分水域就归江苏管了,治理起来方便多了。 换县之后嘛,影响还是挺大的。 经济上,对两省的发展影响不一样。2023年,盱眙GDP569亿,泗洪302亿;萧县444亿,砀山272亿。人均GDP,盱眙差不多是萧县的两倍。农业上也有差距,徐州南边水利好,水稻产量高,萧县有的地方靠天吃饭,玉米产量就低了。 社会上,萧县、砀山的老百姓对徐州认同感强,现在萧县还有70%的人去徐州看病、买东西,徐州地铁还给萧县留了接口。盱眙、泗洪划给江苏后,借着江苏的东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都进步了不少。 区域发展上,江苏得了盱眙、泗洪,扩大了淮阴专区的地盘,洪泽湖成了江苏的内湖,方便管理和开发,渔业、旅游业都发展起来了。但是,徐州丢了萧县、砀山,向西发展就受限制了,相关产业产能下降了15%。安徽丢了盱眙、泗洪,沿淮河地区的物流成本就增加了,融入长三角的优势也减弱了。 后来嘛,苏皖边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洪泽湖边上安徽明光市和江苏盱眙县抢采砂,萧县和徐州之间污染问题等等。不过现在流行区域合作,徐州和萧县开通了跨省公交,医保也能异地结算了;洪泽湖周边的苏皖六个县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采砂纠纷也减少了六成。看来,打破省份的界限,大家一起合作,才能把日子过好。 转载来源:实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