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48期 10.4《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四) 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这篇文章,分别从“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三篇章《漕运畅通元明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四部分《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
迢迢漕运路,绵绵南北道。沿途风光秀,淮安更靓丽。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对隋唐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三段河道,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道并裁弯取直,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在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借黄行运”,南北运河不再绕道开封、洛阳,又把天津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
而作为京杭运河重要中转站的淮安,北上通过宿迁、徐州、山东、天津,可达大都,南下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因此有了“运河之都”之称。这样,京杭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成为元明清重要漕运通道,从而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京杭运河初步定型。
针对黄河泥沙淤积危及运道的问题,明朝在元代的基础上对京杭运河继续进行治理,同时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治黄,修筑并加高、延长了洪泽湖大堤。清代实施黄运分离工程,开通了宿迁至淮阴的中河,从而更加确保了漕运的安全畅通。京杭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常言道:“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淮安。”在这条漕运路上,元代萨都剌、明代施耐庵等一代名家,用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篇篇放飞自我的心灵佳作由指间滑出。
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有古泗州地区的风景,元明诗人在其“一城两县两山”里阅尽人间万象,在“一城”期待未来发展,在“两县”向往诗意生活,在“两山”思考人生命运。
在一城:期待未来发展 古泗州地区有泗州城,元明诗人郭君彦、唐之淳、吕潜在这里,期待未来发展。
前程一定美好 郭君彦,元朝诗人。元代动荡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引发了广泛的民怨和不满。作为一名文人,深知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送泗州同知契世南赴任》。诗中,诗人描绘了送别一位同僚赴任泗州同知的场面,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怀,又反映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做出一番贡献:
锦衣临泗水,仙境足吟哦。 烟树连淮远,云山入雪多。 济川功不小,经世意如何。 会见沙堤上,春风响玉珂。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官员临水而立,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吟咏不绝。接下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泗水边的烟树与云山,以及远处淮河的辽阔景象。诗的最后,诗人不仅赞颂了济川之功,也深思经世之道,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想象在春风中,沙堤上响起的玉珂之声,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孤独即将过去 唐之淳(1350年~1401年),明朝官员、诗人。诗人在任职期间,在一个夜晚乘船经过泗州时,被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历史氛围所触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夜过泗州》。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时间的敬畏以及对命运的认同和信心:
明月长淮水,孤帆永夜船。 缺云呈远汉,凉露落高天。 州近更声急,山微塔影偏。 江湖多兴绪,吾亦信吾缘。 诗的开篇,诗人写明亮的月光照耀在广阔的淮水上,展现出夜晚的辽阔与静谧;同时点出诗人独自乘船在黑夜中穿行,流露出孤独但坚定的旅人情怀。接着,诗人描绘了天空中稀疏的云朵映衬着远方的银河,增添了神秘和深远的意境;通过“凉露”这一意象,暗示了秋夜的清凉和寂静,以及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接下来,诗人提到州城附近的更鼓声急促,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匆忙;还描绘了远处山峦的轮廓和塔影的倾斜,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寂静。诗的最后,诗人反映了身处江湖,心中充满各种思绪和感慨,同时对自己命运抱有认同和信心。
愁绪就要结束 吕潜(1621年~1706年),明末清初诗人、书画家,博学工诗,其诗“清逸”,其画“萧疏简远,脱尽蹊迳”。明末清初,诗人长期漂泊生活,饱尝了离乡背井之苦,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生活的困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经过泗州时,目睹了当地的水患和百姓的艰难生活,写下了这首诗《大水渡泗州》。诗中,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泗州城在洪水中的萧瑟景象,反映了对故国的思念,表达了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浩浩春涛阔,孤城一叶浮。 烟城淮水暮,风雨泗陵秋。 戍垒存官渡,芦花伴客舟。 年年涉江渚,愁绝此中流。 诗的开篇,诗人生动地展现了春潮汹涌、波澜壮阔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将画面聚焦于一座孤零零的城池,其仿佛在波涛中轻轻漂浮,营造出一种孤独而辽阔的意境。接着,诗人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与季节的变换。黄昏时分,淮水之上弥漫着淡淡的烟雾,风雨交加,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景象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接下来,诗人将视角转向历史与自然的交织。官渡作为军事要塞,其存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而芦花随风摇曳,陪伴着行舟,既象征着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也映射出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感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忧虑。每年都要穿越江渚,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的险恶,更是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虑。诗人直抒胸臆,将情感推向高潮,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凉。
在两县:向往诗意生活 古泗州地区有两县,一个是淮阳县,明朝诗人何白在这里思念团聚生活;另一个是盱眙县,元朝尚书省郎中王鹗、明朝官员苏志皋、在这里营造闲适生活,诗人们共同向往诗意生活。
思念淮阳团聚生活 何白(1562年~1642年),明朝诗人。诗人在返回淮阳地区时,受到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启发,创作了这首诗《淮阳归兴》。诗中,诗人描述了归隐田园后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东北战事的忧虑,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淮泗秋风动地来,月明如水雁声衰。 南经伍员吹箎市,北眺曹公较驽台。 归路渐香菰米饭,佳期已负菊花杯。 愁闻烽火连东北,极目浮云黯未开。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淮阳地区秋风吹动大地,月光明亮如水,雁声悲啼,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分别写道:南方的伍子胥在市集上吹奏篪笛,北方的曹操在弩箭发射台上较劲,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接下来,诗人写道:回家的路上,逐渐闻到香菰米饭的香气,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归属感。然而,佳期已经错过,辜负了家乡的菊花美酒,这反映了诗人对与友人团聚的期待和遗憾。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战火连绵的忧虑,听闻烽火在东北边境不断燃起,极目远眺,浮云依然阴郁未散,这增添了一丝悲凉的色彩。
享受盱眙闲适生活 王鹗(1190年~1273年),元朝官员,累迁尚书省郎中。诗人出行中到达盱眙时,被当地的山水之美所震撼,觉得眼前的好景如同画卷一般,激发出灵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至盱眙》。诗中,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盱眙山水交融的壮丽景色,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盱眙山色势巍然,淮泗波光接远天。 好景画图收不得,都将胜事付吟篇。 诗的开篇,诗人以“巍然”凸显山势险峻,呼应盱眙多山的地理特征。接着,诗人描绘淮河与泗水交汇的浩渺景象,“接远天”展现水天相接的辽阔感,暗含对江河奔流不息的生命力赞叹。接下来,诗人直言美景难以用画笔记录,侧面体现盱眙风光的灵动与层次丰富性。诗的最后,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文,唯有通过诗歌吟咏才能留存胜景,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敬畏。
苏志皋(1488年~?),明朝官员。诗人在官场中不断辗转任职,在一次任职途中经过盱眙时,被当地山村雨后的景色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盱眙山馆》。诗中,诗人不仅展示了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也反映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山馆雨初歇,村园菜正肥。 摘花引寒蝶,冉冉过篱飞。 诗的开篇,诗人寥寥数语便展现出山中居所经历了一场细雨后的清新与宁静,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山馆仿佛从沉睡中醒来。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田野间蔬菜在雨水滋润下生长得饱满而丰盈,充满了生机。接下来,诗人以生动的细节,描绘出自己采摘花朵的动作,仿佛能吸引到那些因雨后凉意而翩翩起舞的蝴蝶。诗的最后,诗人形象地描绘了蝴蝶缓缓飞过篱笆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田园诗意。
在两山:思考人生命运 古泗州地区有两山,一座是龟山,元明诗人张以宁、郑真、陈道在这里思念大禹;另一座是老子山,明朝诗人石渠在这里推崇老子,诗人们共同思考着人生命运。
龟山上有大禹 传说,当年,大禹擒获巫支祁并将其镇锁于龟山之足,淮水始安。张以宁(1301年~1370年),元末明初文学家。曾担任过六合知县的诗人,由于某些原因被免官,滞留在江淮地区长达十年。一次,诗人泊舟龟山时,目睹了眼前场景,触动了内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诗《泊龟山》。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龟山泊舟的所见所感,将自然景色、淮河边生活与人生际遇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个人情感和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白波滉漾青天垂,我行但觉官船迟。 微微树短水尽处,惨惨日薄风来时。 椎牛挂席打盐客,射鸭鸣弓蹈浪儿。 漫郎头白不称意,沽酒龟山歌竹枝。 诗的开篇,诗人写白波荡漾与青天相连,展现出淮河水面的广阔与天空的高远,营造出一种开阔而宁静的氛围;同时描述了舟行的缓慢,可能是因为水流不急。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远处树木的稀疏和夕阳低垂、微风渐起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接下来,诗人转向对淮水边生活的描绘,盐客们忙碌地打盐,猎人们在水中射鸭,生动展现了淮水边渔民的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诗的最后,诗人以“漫郎”自比,表示自己年华已逝但仍怀揣不满足的心境,在龟山上借酒消愁,以歌抒怀,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郑真(约1322年~?),明朝官员、诗人、文学家。诗人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创作灵感,在游览龟山时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龟山水母庙》。诗中,诗人在描绘水母庙时,不仅赞美了当地自然美景,也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淮水安澜的赞叹,体现了明代文人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青山如伏龟,巨石压清浪。 冈峦相起伏,隐隐城郭状。 忆惟南渡余,金戈严保障。 封疆南北分,放歌一凄怆。 铁锁锢支祁,禹功千载上。 吁嗟水母称,谁能辨诬谤。 诗的开篇,诗人形象地描写道:龟山如同一只巨大的乌龟伏卧在水面上,巨石压迫着清澈的波浪,传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描绘龟山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特征,表达了对龟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古代文明遗迹的向往。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宋室南渡,龟山发生了战争,保全了朝廷,后来南北分立宋金的历史变迁。接下来,诗人展示了古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态度,通过写英雄人物大禹借助神奇的力量制服引发灾害的水怪无支祁,将其锁于龟山,歌颂了夏禹治水的功绩。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水母某些传说或误解的感慨。诗人反问,关于水母的说法,谁能分辨出其中的误解和诽谤呢?
陈道(1436年~1504年),明朝官员,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曾在盱眙为官的诗人在泊舟龟山时游历龟山寺,受到山水景色与佛教文化交融的启发,写下了这首诗《泊舟龟山》。诗中,诗人描绘了泊舟龟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对生活的感叹和对人情世故的无奈:
古寺红尘外,行边得暂游。 四山开画障,万木偃苍虬。 生事惊流水,人情易转眸。 泊舟风雨暮,春酌坐消忧。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古寺,给人一种宁静、超脱的感觉;自己在行走的过程中,能够暂时停下来,享受片刻的宁静。接着,诗人写道:四面的山峦如同展开的画卷,壮丽无比;无数树木枝干像青龙一样盘曲,古老而茂盛。接下来,诗人继续写道:生计之事如同流水一样,变化迅速且难以把控;人情容易发生变化,就像眼珠一转那么迅速。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一幅在傍晚时分,风雨交加的场景中,船只停靠岸边的画面。诗人坐在那里,借着春日里的美酒来消解心中的忧愁。因为漂泊在外的孤寂、对前途的迷茫或者生活中遭遇了不如意之事,使得诗人内心的忧愁难以排解,只能寄情于酒。
老子山上有老子 老子山,相传春秋时老子曾于此山修道炼丹,故名,又名丹山,其巅石色殷红,当地人认为是仙迹。其地负山临湖,有湖山之美,昔有藏经洞和炼丹台。老子被道教尊奉为教祖,号“太上老君”,修练《道德经》,教众咸以为其得道升仙,最后骑着青牛升天。而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石渠,明朝诗人。诗人在游览洪泽湖地区的老子山时,听闻老子山及其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后,写下了这首诗《老子山》。诗中,诗人描绘了老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对道教始祖老子的敬仰,还展现了老子山作为历史文化名山的独特魅力:
道德修齐竟化仙,青牛脱鞅已多年。 黄金曾说河能塞,白首无由发尚玄。 劫火毁宝金鼎药,野云销尽御炉烟。 后人犹记烧丹处,鸡犬应从尽上天。 诗的开篇,诗人对老子生平事迹进行简要描述,对老子哲学思想进行了简单总结。接着,“黄金曾说河能塞,白首无由发尚玄”从侧面反映了财富与生命状态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即使拥有财富,也无法改变生命走向衰老的进程,表达了青春不再、岁月无情的感慨。接下来,诗人感慨炼丹的成果金鼎药被“劫火”所毁,而曾经象征富贵的“御炉烟”随着野云消散也不复存在,展现出对往昔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诗的最后,诗人写道:后人还记得老子炼丹处,老子得道后,鸡犬吃了仙丹也都升天,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道教所宣扬的神奇境界的向往和想象。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