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9|回复: 5

[诗中洪泽湖] 10.2《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二)

[复制链接]

46

主题

46

帖子

1656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56
发表于 昨天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46期
10.2《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二)
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这篇文章,分别从“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三篇章《漕运畅通元明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

         迢迢漕运路,绵绵南北道。沿途风光秀,淮安更靓丽。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对隋唐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三段河道,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道并裁弯取直,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在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借黄行运”,南北运河不再绕道开封、洛阳,又把天津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
         而作为京杭运河重要中转站的淮安,北上通过宿迁、徐州、山东、天津,可达大都,南下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因此有了“运河之都”之称。这样,京杭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成为元明清重要漕运通道,从而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京杭运河初步定型。
         针对黄河泥沙淤积危及运道的问题,明朝在元代的基础上对京杭运河继续进行治理,同时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治黄,修筑并加高、延长了洪泽湖大堤。清代实施黄运分离工程,开通了宿迁至淮阴的中河,从而更加确保了漕运的安全畅通。京杭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常言道:“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淮安。”在这条漕运路上,元代萨都剌、明代施耐庵等一代名家,用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篇篇放飞自我的心灵佳作由指间滑出。
2dca5d9e6bf41315b40be8599e8671f.jpg
         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有古县淮阴风景。古县淮阴,秦置古县名,治所在淮泗交汇处之南岸,即今淮安市淮阴区,元明时为淮安市所辖。自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销淮阴县后,到民国三年(1914年)复置,期间631年无淮阴县。其地先入山阳县,后入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首置的清河县。南来北往的元明两朝诗人们来到这里,激起心潮澎湃,在一县涌起一片浓浓思乡心,在两祠升起一片深深怀古心,在三地燃起一片淡淡流连心。
         在一县:涌起一片浓浓思乡心
         宋咸淳九年(1273年),在淮阴故城北的泗水入淮口的大清河处设置新县城,即清河县。虽然古淮阴在元初被撤销并于清河县,但在元明时期,当时人还是保留淮阴的称谓。在古淮阴的一县清河县,元末明初诗人张羽、明朝诗人浦源涌起了一片浓浓的思乡之情。
清晨思乡
         张羽(1333年~1385年),元末明初官员、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北郭十才子”之一,亦为明朝初期十才子之一。元末明初,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某天清晨经过淮阴时,目睹当地真实的情况,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晓过淮阴》。诗中,诗人描绘了淮阴的自然景观,展示了旅途的艰辛,暗含了对故乡的眷恋,反映了对历史、政治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军城铁锁晓开关,使节星驰未敢闲。
淮水东流应到海,瓜洲北去少逢山。
行人欲断寒烟外,远烧时明乱苇间。
却忆帝城风物盛,礼成须及上春还。
         诗的开篇,诗人以军事城镇淮阴县城的铁锁之开关为背景,渲染了紧张而有序的气氛;使节星夜兼程,不敢有片刻懈怠,反映出任务的紧迫和重要性。接着,诗人写淮水东流直抵大海,从瓜洲北行则山路较少,道路相对平坦,暗示行程的辽阔与艰辛。接下来,诗人写行人的视线被远处的寒烟和偶尔闪现的烽火所阻,增添了旅途的孤寂与迷茫。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帝都繁华景象的怀念,希望在完成使命后能在春季之前赶回。
阻风思乡
         浦源(1344年~1379年),明朝诗人、画家。当时,诗人正在沿京杭运河北上,独自一人前往冀北任职,途经清河县时因风阻而无法前行,感到孤独和无奈而想起了家乡,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阻风清河县》。诗中,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感慨,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阻风淮岸忆家山,骨肉相亲梦寐间。
冀北一官今独往,江南千里几时还。
孤村人语秋临水,小县鸡鸣夜掩关。
明月异乡谁不见,嗟予偏对别离颜。
         诗的开篇,诗人表达了因路途受阻而思念家乡的情感,即使身处异乡,家人的影子也常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接着,诗人展现了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又透露出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诗人独自前往冀北,面对江南千里之遥,不禁感叹何时能再次回到家乡。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孤村和清河小县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内心的孤独感。秋天的临近和夜晚的寂静,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家人的思念。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独自面对着离别的场景,心中的悲凉之情难以言表。
         在两祠:升起一片深深怀古心
         在古淮阴,历史上有两位名人,一位是战神韩信,一位是母爱漂母,两人的事迹为历代诗人所广泛传诵,也被后人建祠纪念。明代诗人张如兰、蔡昂、周永年致敬韩信的战功,明代诗人陈鸣鹤、金大车敬仰漂母的美德,在古淮阴的两祠,他们产生了一片片深深的怀古之情。
怀韩信精神
         张如兰,明朝官员。诗人在游览淮阴祠时,被韩信的英勇事迹和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淮阴祠》。诗中,诗人以淮阴祠为背景,描绘了其古朴庄严的形象,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剑锷模糊洗血痕,颓垣如见旧精魂。
谁知廖廓无双士,犹自徘徊一饭恩。
咳唾河山归赤帝,解推衣食误王孙。
吁嗟此意空千古,淮水凄凉白日昏。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宝剑历经战事,剑身上的血迹已模糊不清,暗示了淮阴侯韩信的英勇事迹和曾经的腥风血雨;同时,残破的城墙颓垣,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淮阴侯坚韧不屈的精神仍在淮阴祠飘荡。接着,诗人表达了对韩信这位大英雄的怀念,即使在死后,他仍然因为当年报答漂母的一餐之恩而让人难以忘怀。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展现了韩信的影响力,他的智慧和功绩如同山河一般,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命运。诗的最后,诗人以淮水的凄凉和白日的昏暗增添了文字的哀婉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对英雄命运的深深感慨。
f88a142f656de3ef44f9a980876bef6.jpg
         蔡昂,明朝官员。诗人来到韩信故里,面对荒凉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咏史诗《韩信荒城》。诗中,诗人通过对韩信悲剧命运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韩信的钦仰之情,以及对英雄悲剧的深刻反思:
汉家司晨鸡用牝,真主南行将星陨。
苍凉故国吊遗踪,落日清淮去无尽。
王孙不归城亦荒,沙头草树纷成行。
尚有千年不平气,化为双剑腾青苍。
         诗的开篇,诗人借用母鸡报晓的意象,暗示朝政被后宫干预的不祥之兆,引出韩信遭遇的不公;写高祖高行,吕后设局,韩信陨落,反映了韩信的悲惨命运。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韩信故里的苍凉景象,表达了对韩信的缅怀之情;以落日和清淮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接下来,诗人写韩信死后淮阴城走向荒芜,那里已是沙成堆草树成行。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韩信冤屈未雪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借用宝剑化为青龙的传说,预示韩信的不平之气化作某种力量,流传千古。
         周永年(1582年~1647年),明朝诗人。诗人晚年因时局动荡而感慨时事,致力于研究历史掌故,在某次凭吊漂母祠时感慨韩信命运的大起大落,写下了这首诗《经漂母祠吊淮阴侯》。诗中,诗人不仅缅怀了韩信这位历史英雄,还融合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反思:
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
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
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
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韩信年轻时贫困潦倒,却仍能保持远大志向的情景。这种对比突出了韩信的非凡才华和不屈精神。接着,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韩信的高尚品质,他不因他人的轻视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坚定的意志和对理想的执着,正是真正的国士所应具备的品质。接下来,诗人通过回顾楚汉争霸的历史,突出了韩信在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对汉朝的贡献,使他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韩信命运的感慨:如何才能避免重蹈韩信的覆辙(被剁成肉酱)?只有归隐山林,寄情垂钓才能安度一生。面对生死考验,韩信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他也毫不退缩,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
念漂母美德
         陈鸣鹤(1550年~1628年),明朝诗人。诗人一生没有做官志向,工诗善画却鲜为人识,某次经过漂母墓,感慨漂母施恩不图报的识人之明,便写下了这首诗《经漂母墓》。诗中,诗人通过对漂母墓的凭吊,表达了对漂母美德的高度赞颂和敬重,展现了对人生知己难觅的哀伤:
淮阴春雨里,杜宇不堪闻。
十日王孙饭,千秋漂母坟。
山吞濉水月,地接广陵云。
感激怀知己,无言对夕曛。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春雨中的淮阴,其杜鹃鸟的哀鸣让人不忍听闻,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漂母高尚品德的敬仰和对韩信知恩图报行为的赞赏,认为漂母的墓地将被人们凭吊千年。接下来,诗人描写漂母墓周边濉水和广陵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感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知己的感激之情,以及夕阳西下时的无言沉思,可能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金大车(1491年~1536年),明朝诗人。诗人在游览漂母祠时,看到荒凉的祠堂景象,引发了对历史和古人的感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漂母祠》。诗中,诗人通过对漂母祠的描写,表达了对漂母美德的敬仰,也反映了对人事变迁的思考:
王孙去不返,淮水亦东流。
宿草封遗冢,行人说故侯。
荒祠黄叶暗,寒渚白蘋秋。
一饭犹怀德,空悲云梦游。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画面,暗示了漂母祠主人的离去和时光的无情流逝。接着,诗人进一步通过自然景象和历史回忆,展现了祠堂的荒凉和历史的沧桑。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祠堂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感人的氛围。黄叶的暗淡和秋日寒渚的白蘋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哀愁的场景。诗的最后,诗人通过对比昔日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与后来韩信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漂母无私帮助的赞扬,以及对人生无常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深深感叹。
         在三地:燃起一片淡淡流连心
         在古淮阴,有三处地,让诗人们燃起一片淡淡的流连之情,一处是甘罗城,于奕正感慨世事变化;一处是清口,徐献忠热爱自然美好;一处是清江浦,袁华、顾清展现风土人情。
甘罗城里有感慨
         于奕正(1597年~1636年),明朝著名文学家和金石学家。诗人在游历到淮河附近时,听闻淮阴有甘罗故居的遗迹,便来到这里,看着流淌不息的淮河,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甘罗城》。诗中,诗人抒发了对甘罗这样的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展现了对时光流转、历史兴衰的思考:
是否甘罗宅,淮流万古经。
说行因赵地,拜赐自秦庭。
断碣磨新翠,馀钱带旧青。
维舟上荒阜,岸草昼冥冥。
         诗的开篇,诗人面对眼前疑似甘罗故居的地方,由眼前景联想到甘罗这位历史人物,而淮河奔流不息,见证着古今的变化,甘罗的事迹虽已过去,但自然的河流却长久存在,透露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和对岁月变迁、历史永恒的感慨。接着,诗人写道:当时,甘罗凭借在赵国提出谋略、建议得以施行,使得秦国也对他加以重视并给予赏赐。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断碣”和“馀钱”这些带有历史印记的事物,感叹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不可逆转。诗的最后,诗人营造出一种孤寂、荒凉且略带压抑的氛围。诗人写自己将船系好后上岸,走向荒凉的山丘,而岸边的草在白天也呈现出昏暗的状态,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落寞。
81436c404fcb1fcc5a6e383d29f78cd.jpg
清口之处有景色
         徐献忠(1469年~1545年),明朝文人、书法家和学者。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诗人晚年北上朝见皇帝,旅途中在清口泊船时被眼前春季晴朗天气的景象激发了创作灵感,便写下了这首诗《癸卯应朝北上晴泊清口》。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早晨航行的情景,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野泊斜阳近,江村乱水明。
帆樯千客语,凫雁一群轻。
冻啮寒沙浅,风离古烧平。
昔年淮上月,犹自照韩城。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行船在野外停泊,斜阳西下,江村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画面明亮而清晰,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宁静而略带悠远的氛围。接着,诗人描写船上众多旅客的交谈声和一群轻轻飞过的凫雁,一动一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接下来,诗人营造出一种清冷、寂寥的氛围:寒沙被冰冻侵蚀,古旧的野火痕迹被风吹平,给人一种沧桑、荒凉之感。诗的最后,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昔年,月亮依旧,而人事可能已非,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诗人内心的感慨。
清江浦上有风情
         在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开埠的清江浦,诗人袁华、顾清有念想于此。
         袁华(1316年~?),明朝诗人。诗人在旅行途中,经过清江浦时,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过清江浦》。诗中,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清江浦的景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八里庄头淮水长,清江浦边杨柳黄。
楚女窄靴小锦袖,醉歌竹枝行玉觞。
         诗的开篇,诗人以淮阴故城八里庄为起点,点出淮水的悠长,展现出水乡的开阔与深远。接着,诗人转而描绘了清江浦畔的景色,杨柳依依,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盎然。接下来,诗人通过“楚女”这一形象,引入了地方特色和女性的柔美。楚地女子穿着窄靴和精致的小锦袖,暗示了当地独特的服饰风格和女子的娇俏。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欢乐的场景,楚女们在醉意朦胧中唱着竹枝词,手持玉杯畅饮,传递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顾清(1460年~1528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人得知友人胡仲光被调往清江浦任职时,回忆起两人有着共同的文学追求和政治理想,有些伤感,在即将与友人分别之际创作了这首诗《送胡仲光分务清江浦》。诗中,诗人描绘了分别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计省郎官白发新,抡才元是玉堂人。
不将粉黛从时样,尽有风流愧后尘。
淮海又成千里别,山林犹是十年身。
秋风会有离群思,还向清江采白蘋。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前往清江浦掌管财政事务的胡仲光虽已有白发,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他本是才华出众,曾在翰林院任职的人。接着,诗人赞扬胡仲光不随波逐流、保持自我的品格,他的风流才情让后人惭愧,突出了友人的高洁与出众。接下来,诗人点明两人即将在淮水分别,且以后距离遥远,同时感慨自己在山林中已度过漫长岁月,却仍面临与友人的离别,蕴含着淡淡的惆怅与无奈。诗的最后,诗人想象秋风起时,胡仲光会产生离群的愁思,或许会去清江采摘白蘋。“采白蘋”这一意象往往带有思念、孤独的情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别后的愁绪。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17

主题

1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15858
发表于 昨天 09: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发表于 昨天 10: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2085

主题

3万

帖子

45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56766
发表于 昨天 1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1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11644
发表于 昨天 1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