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45期 10.1《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 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这篇文章,分别从“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三篇章《漕运畅通元明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
迢迢漕运路,绵绵南北道。沿途风光秀,淮安更靓丽。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对隋唐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三段河道,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道并裁弯取直,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在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借黄行运”,南北运河不再绕道开封、洛阳,又把天津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
而作为京杭运河重要中转站的淮安,北上通过宿迁、徐州、山东、天津,可达大都,南下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因此有了“运河之都”之称。这样,京杭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成为元明清重要漕运通道,从而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京杭运河初步定型。
针对黄河泥沙淤积危及运道的问题,明朝在元代的基础上对京杭运河继续进行治理,同时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治黄,修筑并加高、延长了洪泽湖大堤。清代实施黄运分离工程,开通了宿迁至淮阴的中河,从而更加确保了漕运的安全畅通。京杭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常言道:“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淮安。”在这条漕运路上,元代萨都剌、明代施耐庵等一代名家,用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篇篇放飞自我的心灵佳作由指间滑出。
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有淮安府城的风景。淮安府,元明时期漕运总督驻地,府署山阳县。1914年,淮安府废府后,山阳县改设淮安县。元明两朝诗人来到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认为这里有生机、有历史、有乡愁、有友情、有祥瑞。
这里有生机 经过淮安府城,元朝著名诗人、画家萨都剌欣赏到初夏的活力,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张可久则看到似江南的风景。他们感受到淮安府城有生机。
有活力的初夏 萨都剌(约1272年~1355年),元朝著名诗人、画家。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作者任江浙行中书省郎中,是年四月赴杭州上任,途中经过淮安,看见淮河四月初夏的景色,便写下了这首诗《初夏淮安道中》。诗中,诗人不仅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著枝。 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 在诗的前两句,作者通过对鱼虾出网和梅杏著枝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初夏生机勃勃的景象。“泼泼”这两个叠字形象地描绘了鱼虾被捞出水面时的活泼场景,而“梅杏青青”则象征着初夏的清新与希望。在诗的后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初晴的美景和行人路过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愉悦的心情。
有江南的风景 张可久(约1270年~1350年),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是“清丽派”散曲作家的代表,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称“二张”。作者一生经历了多次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磨难,对官场生活充满了失望,便选择了隐居生活,通过游历名山大川,寻找心灵的慰藉,在某次游历经过淮安时写下了这首散曲《小桃红·淮安道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淮安的水乡风光,借淮河意象抒写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失意的感慨:
一篙新水绿于蓝,柳岸渔灯暗。 桥畔寻诗驻时暂,散晴岚,依微半幅云烟淡。 杨花乱糁,扁舟初缆,风景似江南。 这首曲的开篇,作者化用典故,突出春水的清澈与生机。柳岸“渔灯暗”则通过明暗对比,暗示暮色初临,勾勒出静谧的渔村晚景。接着,作者写道:停舟桥畔,寻觅诗情,展现文人漫游的闲适心境。“散晴岚”形容雾气消散,“依微半幅”则比喻烟云如淡墨画般朦胧,以简笔勾勒出山水意境。曲的最后,“杨花乱糁”以杨絮纷飞表现春日的纷繁生机;“扁舟初缆”点出泊舟动作,动静结合。作者直抒胸臆,将淮安春景与江南类比,凸显水乡的柔美特质,禁不住写下了“风景似江南”这赞美的句子。
这里有历史 在淮安府城,元朝诗人王奕想起了历史人物,而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文学家姚广孝则想起了历史壮丽,他们感受到淮安府城有历史。
有历史人物 王奕(?~1293年),元朝诗人。词人作为南宋的遗民,目睹了国家的沦陷和人民的苦难,站在淮安倚天楼上,面对古老的楚州大地和依旧东流的黄河水,引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词《唐多令·登淮安倚天楼》。词中,词人表达了对古老楚州的怀念之情,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同时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和生活中的乐观态度:
直上倚天楼。怀哉古楚州。 黄河水、依旧东流。 千古兴亡多少事,分付与、白头鸥。 祖逖与留侯。 二公今在不。 眉尖上、莫带星愁。 笑拍危阑歌短阕,翁醉矣,且归休。 词的开篇,词人写自己站在倚天楼上,思绪跨越千古,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展现出对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黄河在这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不停地向东流淌,象征着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延续。“白头鸥”是一种悠闲自在、超脱尘世的意象。词人把沉重的历史话题托付给它,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一种淡然和超脱,不愿意过多地沉浸在历史的沉重负担中,有一种想要摆脱历史纷扰、追求闲适生活的意味。接下来,词人提及名将祖逖和留侯张良这两位历史人物,他们已然不再,但他们的英勇事迹依旧被人们所铭记,词人借此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也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敬仰。词的最后,词人进行自我劝诫:不要让忧愁挂在眉梢,要笑着拍打栏杆、高声歌唱,带着酒意回家休息。这一系列举动展现出词人超脱世俗的态度,不被历史的沉重和现实的烦恼所束缚,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有历史壮丽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文学家。当年,诗人正处于人生、事业的巅峰期,位高权重,衣锦还乡,从京城返回苏州时路过淮安,在游览淮安万柳池(今月湖)后,想到当年受到胯下之辱的英雄韩信早已走进历史,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淮安览古》。诗中,诗人描绘了淮安的自然美景和历史风云,寄托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历史思考: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绕烟斜日使人愁。 诗的开篇,诗人即景抒情,以虚写实,起笔就穿越时空,以开阔的视野,生动地展现了淮安连接吴楚、游客众多的热闹景象,以及它在东南地区的重要地位,勾勒出了淮安的壮丽、繁华,抒发诗人的喜悦之情。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淮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青山似屏,淮水如练,城头鼓声惊动鸟雀,坝口船帆扬起白鸥,展现出淮安城山水依旧、气象万千的景象。诗的最后,诗人借用汉代“淮阴侯”韩信胯下受辱、终成英雄的典故,暗含诗人对淮安人杰地灵的仰慕;以景结情,感叹韩信之厄,又居安思危,留下了意犹未尽的一缕愁绪;以乐衬悲,诗人由壮丽山河美景而感慨江山已定、英雄安在的隐忧。
这里有乡愁 在淮安府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明朝诗人王英别离友人,明朝官员诗人俞俊则远离家乡,他们感受淮安府城有乡愁。
别离友人 王英(1376年~1450年),明朝官员,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人在春天与友人回御史在异乡淮安相遇,由于种种原因又要分别,于是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诗《淮安别回御史》。诗中,诗人以惆怅而深沉的情感基调,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表达了漂泊异乡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
远别悠悠乡梦频,逢君况是异乡春。 可怜河畔青青柳,又折长条别故人。 诗的前两句,诗人强调了离别的悠长和愁绪的绵绵不绝,说明其因离别而思乡情切,连做梦都常常回到故乡;同时,在异乡的春天,本应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但诗人却因即将与友人分别而无法尽情享受这份美好,其内心充满惆怅和不舍。诗的后两句,诗人借“河畔青青柳”这一典型的送别意象来抒发情感。河畔的柳树依旧绿意盎然,而他却又要折下柳枝与友人作别,以乐景衬哀情,更增添了离别的感伤。眼前的“青青柳”,不仅没有带来生机和愉悦,反而让诗人更加意识到分别的痛苦。
远离家乡 俞俊,明朝官员。诗人旅途中夜泊楚州时,因听到异乡的语言和歌声,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楚州夜泊》。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在淮安夜泊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
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 诗的开篇,诗人通过写漏壶的滴答声和远处江边小船上的灯火,营造出深夜寂静而愁绪满怀的氛围。接着,诗人进一步深化情感表达,城头传来的楚地方言打断了他的故乡之梦,而船尾的吴地歌声又触动了他的羁旅之感,展现了其身处异乡的复杂心境。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自然景象,包括大雁南飞和风雨交加,更增添了诗人离群索居的凄凉,更凸显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感慨,虽然身处江湖,远离家乡,但他并不完全悲观,认为自己未必会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老去。
这里有友情 在淮安府城,明朝官员、诗文家茅大方敬仰友人,明朝官员、目录学家钱溥则想着友人,他们感受到淮安府城有友情。
敬仰友人 茅大方,明朝官员、诗文家。明朝中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北方游牧民族频扰,还有海上倭寇频袭,而处在淮河流域的淮安地区更是防守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寄淮安守将梅都尉》,寄赠给守卫淮安的梅都尉。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保家卫园的梅都尉的敬意和关怀,展现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个人的无奈和悲凉:
幽燕消息近如何?控扼长淮节镇多。 纵使火龙蟠地轴,莫教铁骑过天河。 关中馈运萧丞相,海上楼船路伏波。 老我不才无补报,西风一度一悲歌。 诗的开篇,诗人以关切的语气询问近期战况,显示出诗人对边防动态的关心;同时描绘了淮河沿线的重要军事据点,强调防守力量的分布。接着,诗人运用比喻,将敌军比作火龙,警示梅都尉要严防死守,不让敌人的骑兵轻易越过淮河防线,展现了对战略防御的深思熟虑。接下来,诗人借历史上萧何和路伏波的典故,赞誉梅都尉如同古代名臣一样,保障着物资供应和海上的军事行动。诗的最后,诗人自谦无能,无法直接参与战事,只能在秋风中为国家的安危而悲歌,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对梅都尉的敬仰之情。
想念友人 钱溥(1408年~1488年),明朝官员、目录学家。诗人乘船沿着京杭运河航行,夜晚进入淮安城准备前往邳州峄阳,本有意留在淮安与朋友叙旧,由于公务在身未能如愿,只好继续前行时,此时心怀遗憾,写下了这首诗《夜入淮安》。诗中,诗人描绘了淮安城的风光,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思念之情,也流露出公务繁忙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滔滔河汴逐淮流,雄踞东南第一州。 扬子江分吴地断,峄阳山挟楚云浮。 入城舟楫潮返浦,近水人家月满楼。 欲觅故交寻旧迹,王程有限不堪留。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黄河与汴河、淮河交汇的壮阔景象,展现了淮安作为东南第一州的地理优势。接着,诗人写扬子江在吴地分为南北两支,以及邳州峄阳山上云彩飘浮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吴楚之地的独特感受。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一幅淮安城夜晚的景象:船只进入城市港口,潮水退回,靠近水面的人家,他们的房屋沐浴在明亮的月光之下,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夜晚。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因为公务繁忙而无法在淮安停下来寻找旧友、重温旧迹的遗憾心情。
这里有祥瑞 在淮安府城,明朝官员、作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作者吴承恩期许生活平安,而明朝官员、学者杨士奇则期待生活如诗,他们感受到淮安府城有祥瑞。
期许生活平安 吴承恩(约1504年~1582年),明朝官员、作家,其创作的小说《西游记》被列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万历七年(1579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也给诗人所在的淮安府山阳县带来了一场大洪水,那场大水几乎淹没了整个淮安府城。在洪水退去后,人们发现了一副巨大的骨骼化石,被认为是龙骨,于是拿去巡游,吴承恩也去参观了,之后便写下了这首诗《瑞龙歌》。此诗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忆昨淮扬水为厉,冒郭襄陵汹无际。 皆云龙怒驾狂涛,人力无由杀其势。 忽然溪壑息波阑,细草平沙得龙蜕。 峥嵘头角异寻常,犹带祥烟与灵气。 神奇自古惊流传,蛰地飞天总成瑞。 高家堰报水土平,世运神机关进退。 司空驰奏入明光,百辟趋朝笑相慰。 独不见, 当年神禹治九州,奏绩元圭动天地。 今兹吉兆协神龙,千古元符远相继。 停看寰宇遍耕桑,历万千年保天位。 诗的开篇,诗人回忆起往昔淮扬地区的水患:洪水泛滥,漫上丘陵,波涛汹涌,无边无际,仿佛神龙在愤怒地驾驭着狂涛,人力难以抗衡。接着,诗人写道:突然间,溪流和沟壑恢复了平静;洪水退后,细小的草和沙滩上留下了龙的遗迹;龙的形象奇特,头角峥嵘,不同寻常;龙身上似乎还带着祥瑞的烟雾和灵动的气息;自古以来,这样的神奇景象就令人震惊,成为了流传千古传说;龙在地下蛰伏,一旦腾飞,便成为吉祥的象征。接下来,诗人写道:高家堰的建造有助于保持水土平衡,国家的命运与自然的循环息息相关;官员们急忙上奏,请求皇帝明察,百官们相互安慰,共同面对困境。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大禹治水的赞美,反映了对出现吉祥征兆的喜悦之情,希望这些祥瑞将会持续不断地出现,代代相传。同时,诗人祈求天下太平,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耕生产,国家能长治久安,帝王之位能够历经千秋万代稳固不变。
期待生活如诗 杨士奇(1366年~1444年),明朝官员、学者。诗人船发淮安时,看到了淮河流域纯美画面,被眼前的水乡景色所触动,写下了这首诗《发淮安》。诗中,诗人展现了淮安水乡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景色,反映了太平盛世,表达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赞美之情: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这是一幅湖上风俗画,描绘了充满生机的湖面、年轻美丽的采菱女、红青白色的水上生物以及碧绿的湖水,色彩对比鲜明,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景色图。诗的前两句,诗人抓住蓼、荇、茨菰等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用白描手法描绘其颜色和形态,“疏红”“青”“花白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又简洁自然。诗的后两句,诗人由景及人,为画面增添了生气。采菱女头扎双髻、穿着短袖,见到有人来害羞地背立船头自顾采菱。“惭”“自”二字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喜爱的神态,又富有情味,引发读者的联想,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