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43期 9.5《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五) 词家祈求山河无恙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一文,分别从“使节维护国家形象、政治家期盼民族富强、大师家寄寓社会稳定、文学家关注苍生命运、词家祈求山河无恙、诗家祝愿神州太平”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二篇章《盛衰骤转两宋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五部分《词家祈求山河无恙》。
悠悠古淮水,满满爱恨情。同是映日红,感时花不同。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现在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洪河口(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洪泽湖中渡以下为下游,有4条出路:第一条路通过三河闸,出三河入江水道,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长158公里;第二条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长168公里;第三条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长243.6公里;第四条路通过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长163.5公里。
古淮水,南宋以前,在盱眙(今淮安市盱眙县)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向东到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再转北至涟水(今淮安市涟水县)云梯关入海。当时并没有洪泽湖,古淮水干流河槽也较宽深,并且无堤。而隋唐运河泗楚段,正是借行原有的古淮水河道,顺流而下从泗州到楚州,而楚州正是古淮水河道与邗沟交汇处的重要中转站。为避免古淮水河道各种船行风险,北宋时期又在古淮水右岸修建一条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和沙河组成的新运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走后,隋唐运河通济渠段停止了漕运,隋唐运河泗楚段漕运也停止了,后古淮水成为宋与金之间的疆界。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防金兵南下在豫北决黄河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止,这700 多年间,黄河南流抢夺古淮水河道入海,让原古淮水两岸大大小小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洪泽湖,同时也给曾经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淮河地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河道以及周边的湖泊泥沙淤积非常深,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水患频繁,沿岸百姓的灾难无穷无尽。
宋代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剧烈波动,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时期来过泗州至楚州之间的古淮水两岸的宋人,对古淮水有着不同的感受,赋写其波澜起伏。宋人曰:“人间多少事,全在故事中。”在古淮水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诗人怀念故国辉煌,以杨万里为代表的南宋诗人挺起民族脊梁,一段段喜怒哀乐的真情告白震憾开场。
在古淮水畔,南宋有多位词家来到这里,望着滚滚东去的古淮水,词家们思念故乡家园,感慨壮志未酬,悲愤失地未收,迸发新愁旧恨,彰显了对山河无恙的祈求。
淮上:思念故乡家园 在古淮水畔,有三位词家葛立方、朱敦儒、石孝友,他们过寒食节,好友离别,独自游历,思念故乡家园。
思念家乡 葛立方(?~1164年), 南宋官员、诗论家、词人,曾任多地知州。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词人作为使者远离家乡,前去祝贺金主生辰,在寒食节这样一个带有乡思、缅怀意味的节日里归来,途经清淮渡头,由禁烟之景触发,酝酿出了春愁,写下了这首词《春光好·寒食将过淮作》。词中,词人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羁旅生活的愁绪,表达了当下因旅途而无法尽情享受春光的遗憾,更增添了一种无奈和身负重责的使命感:
禁烟却酿新愁。 正系马、清淮渡头。 后日清明催叠鼓,应在扬州。 归时元已临流。 要绮陌、芳郊恣游。 三月羁怀当一洗,莫放觥筹。 词的开篇,词人写道,骑马过清淮渡口,感到心情沉重,愁绪难解。接着,词人描述清明节即将到来,鼓声催促着所有人去扬州祭扫先人,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接下来,词人描写了回家的路程,一路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放松身心。词的最后,词人说明了三月是春天的季节,也是清明时分,认为应该洗涤内心的不安和困扰,享受春光,而不是沉溺于愁苦借酒浇愁。
感慨变迁 朱敦儒 (1081年~1159年),南宋官员、词人,有“词俊”之誉,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词人在南渡时期经历了诸多波折,曾被罢官退隐,身世如飘蓬般不稳定,晚年一直处于漂泊状态,在经过淮阴时,难得遇到了故人杨道孚专程前来拜访相聚,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和仕途的不如意,于是写下了这首词《醉思仙·淮阴与杨道孚》,以记录与友人的情谊以及当下的感受。词人以“醉思仙”为词牌名,以抒发与杨道孚的离散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反映了晚年的心境:
倚晴空。正三洲下叶,七泽收虹。 叹年光催老,身世飘蓬。 南歌客,新丰酒,但万里、云水俱东。 谢故人,解系船访我,脱帽相从。 人世欢易失,尊俎且更从容。 任酒倾波碧,烛翦花红。 君向楚,我归秦,便分路、青竹丹枫。 恁时节,漫梦凭夜蝶,书倩秋鸿。 在词的上片,词人以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开篇:晴空万里,三洲落叶纷飞,七泽之上彩虹收起,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着,词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感觉自己的生命如同飘蓬一般,随风飘荡,无法安定下来。接下来,词人将自己比作南歌客,以“新丰酒”象征欢乐时光,但眼前的万里云水却都向东流去,暗示着无论多么美好的时光和事物,终究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逝去。最后,词人感谢友人不辞辛劳地解开系着船的绳索,前来拜访,两人脱帽结伴而行,可见两人情谊之深厚。在词的下片,词人在开篇就感叹人生的欢乐容易失去,但在面对生活时,还是要保持从容的态度,享受眼前的美好时光。接着,词人描绘了与朋友畅饮的场景,酒杯倾倒,波光粼粼,烛光闪烁如红花盛开,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欢乐。接下来,词人写道,虽然两人即将分别,但词人并不感到悲伤,反而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离别,约定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享受各自的人生。词的最后,词人希望能在梦中与友人相聚,或在秋天通过书信联系,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思考人生 石孝友,南宋词人。词人一生仕途不顺,并不羡慕富贵,最终选择隐居于丘壑之间,可其仕途的不如意使其内心长期积累了抑郁和愤懑之情。在一次与亲友分别之后,诗人独自一人面对凄凉的秋景,内心的愁绪和离别之恨涌上心头,从而写下了这首词《愁倚阑·淮水阔》来抒发情感。词中,词人以愁苦和离别为主题,描绘了在淮河边所见到的景物以及内心情感,展现了对于寂寞和凄凉的思考和感慨:
淮水阔,楚山长。 恨难量。 不道愁离人独夜,更天凉。 佳节虚过重阳。 更篱下、折尽疏黄。 看取清溪三百曲,是回肠。 词的开篇,词人以淮水和楚山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广袤和壮美。然而,这些美景并不能减轻词人的愁苦,他无法用言语来衡量自己的痛苦。词中提到了离别和寒夜,反映了词人孤独的心境。他感叹时光易逝,虚度了美好的重阳佳节。接下来,词人描述了篱笆下凋谢的黄花,这个细节揭示了岁月的流转和物是人非的变迁。黄花是秋天的象征,它的凋零暗示了光阴逝去,人事已非。这种荒凉景象增强了这首词的忧伤和凄凉感。词的最后,词人通过观赏清澈的溪流来寻找慰藉。清溪蜿蜒曲折,仿佛暗示了词人心中纷繁复杂的情感。这多情的溪流触动了词人的心弦,使他回想起过去的往事,引发了深深的共鸣。
登楼:感慨壮志未酬 古淮水南岸,有寿阳、滁州两个城,叶梦得、辛弃疾分别登上城楼寿阳楼、奠枕楼,北望中原失地,感慨壮志未酬。
功业无成 叶梦得(1077年~1148年),南宋词人,南渡词人代表,力主抗金。词人在南宋初年曾为抗金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后受到主和派的排挤与打击,不受重用而致落寞。绍兴三年(1133年)前后,词人登上位于淮河南岸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城楼及八公山,想到一段历史往事,遂发思古之幽情,为缅怀谢安等人的英雄业绩,自伤年暮岁晚,功业无成,以“八声甘州”为词牌名写下了这篇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 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词的上片,词人追忆淝水之战,描绘眼前景象:远望故都,岸边的草丛一片迷茫,淮河依旧环绕着孤寂的寿阳城。一个“迷”字,营造出深沉、苍凉的历史纵深感,也预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此时北宋都城汴京已残破,词人借景抒发感慨,淮河是当时宋、金的边界,孤城则凸显出一种寂寥与衰败。词的下片,词人发深沉感慨,感叹物是人非:千年过去,八公山下的断崖和草木依然如旧,簇拥着险峻的山峦,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然而山头云涛聚了又散,昔日的豪杰却杳无踪迹了。词人由此感慨人生碌碌,古今的往事都成了一场空。
时光流转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一生力主抗金。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沿着淮河前往滁州任知州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经过一番努力,不到半年的时间,各方面的施政措施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与人民同享欢乐,他组织修建了一座奠枕楼。楼成后,词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兴之所至,以“声声慢”为词牌名写了这首词《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以和李清宇。这首词以滁州为背景,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行人相逢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和旧时光的向往: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词的开篇,词人描述征尘像云一样飞扬,行人相逢时都说这些楼阁像幻境中的景色,楼阁最高处的檐牙像波浪翻腾,云彩飘浮。接着,词人提到了当前的太平日子,长江畔的战马在休息,表明当时的时局相对安定。他站在楼上眺望,东南方向有美好的气象,而西北方向更是壮丽的神州。接下来,词人想起了唐代被贬于此的李德裕,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自己却身处吴头楚尾之地不走,感叹自己的境遇有些可笑。词人观察着田间小道上车马如流的繁华景象,希望能够安排酒宴,创作诗歌,尽情享受快乐。词的最后,词人希望把这里建成华胥园,期待年复一年,人们都能像往昔那样畅快地游玩。
北望:悲愤失地未收 在古淮水畔,有两位词家,一位是张孝祥,面对金兵的南侵;一位是张绍文,面对元军的南犯,分别在建康、淮阴两地,悲愤失地未收。
反对议和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南宋官员、著名词人、书法家。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属安徽省宿州市)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今南京),拟上书宋孝宗,反对议和。隆兴二年(1164年),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毫,以“六州歌头”为词牌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词中,词人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 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的上片,词人描绘了江淮区域宋金对峙态势与沦陷区景象。词人伫立在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远望,只见关塞上野草丛生,一片平阔的荒原景象。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境寂静无声,词人不禁感伤出神。追想当年中原沦陷,觉得这似乎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所能扭转。就连孔子故乡洙水、泗水边弦歌交奏的礼乐之邦,如今也被金人践踏,充满了膻腥之气。隔河相望,是金兵居住的毡帐,黄昏时分,牛羊返回圈栏,金兵的前哨据点纵横交错。还能看到金兵将领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了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惊。词的下片,词人抒发壮志难酬与对朝廷议和的愤懑。词人想到自己腰间的箭、匣中的剑,白白地被尘埃侵蚀、被虫蛀蚀,满怀壮志却一事无成。时机轻易地流失,自己徒有雄心壮志,而岁月将尽。听说中原的遗老常常向南盼望皇帝的仪仗,渴望收复失地。而朝廷此时却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这让路过此地的人,心中充满了忠愤之气。
渴望收复 张绍文,南宋词人。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灭金后将矛头转向南宋。词人在古淮水边的淮阴城目睹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在积弱中坐销岁月,遥想久未收复的中原,不禁感慨,写下了这首词《酹江月·淮城感兴》: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 抚剑频看勋业事,性有孤忠挺挺。 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 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 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 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词的上片,词人写道,他举起酒杯,对着明月高呼,询问北宋故都汴京究竟在何处。但月色朦胧,只能看到淮山隐隐约约的影子,凄凉迷惘之情蕴含在这凄迷的景色之中。词人抚拭着利剑,频频查看,心中满是想要建立功勋的豪情壮志,可却只能空怀一腔抱负,徒有一片忠心耿耿。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的衣冠文物都已荡然无存,面对占领者肆意抢夺与残暴的行径,词人悲愤不已,大义凛然地发出一声高问:天地凭谁来重整?词人清醒地认识到时局败坏、危机四伏,于是大声疾呼,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认为应对的策略招数应当抓紧,这也是对当朝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当头斥责。词的下片,词人写道,虽然有前方军事长官发出公文,边关烽火不熄,暂时带来平安的讯息,但战事仍然没有停止,词人不禁发出悲叹:到底谁能决定中原的命运?词人由此表明自己想要凌空而起,飘然直上,上天驱除笼罩山河的阴影,表达了恢复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强烈渴望。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词人愤激满胸,在夜深霜露凄冷之时,倚风长啸,倾吐内心的悲愤怨气。
北掳:迸发新愁旧恨 在古淮水畔,一位是被金兵北掳的南宋词女淮上女,一位是被元军北掳的南宋词家汪元量,他们以凄凉的心情,迸发新愁旧恨。
仇恨敌人 嘉定十四年(1221年),金国北面受到蒙古军队的进攻,被迫南渡黄河,将京城由北京南迁到开封,国力日趋衰微。与此同时,金国连年攻宋,企图以此作为补偿。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许多良家女子被掳掠北方,淮上女就是这千千万万个受害者其中之一。作者在金人南侵被掳往北方时,在泗州城旅舍墙壁上用血泪题写了这首词《减字木兰花·泗州题壁》。词中,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和对敌人的仇恨,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 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 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词的开篇写道,作者远望淮山高耸,绵延千里,淮水浩渺,烟霭迷芒,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其笔下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接下来,作者写出了家乡河山的壮丽,此时却满目疮痍,大批百姓被掳往北方,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词人百感交集,“恨旧愁新”。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
怀念故土 汪元量(1241年~1317年),宋末元初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南下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南宋朝野震荡,太后谢氏传国玺请求降元。不久,元军入临安,三宫都做了俘虏。帝后、妃嫔及宫官三千多人被押往燕京,词人其时为宫廷琴师,也裹挟其中,在途径古淮水时,面对舟中宫女奏起琴,琴声哀凄,勾起了缕缕痛苦的情思,感怀而作这首词《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 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 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 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 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 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 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词的上片,词人描绘了亡国北掳之景:惊天动地的战鼓惊破了宫廷中轻歌曼舞的升平气象,皇城深宫顿时笼罩在血雨腥风之中。歌舞停歇,后妃、宫女们都痛哭流涕,这次北上的行程实在是太痛苦了。一路上,驼背上的锦缎模糊不清,马头上的装饰环绕密集,日复一日,受尽折磨。自从在都门设宴告别,华丽的龙舟空载着春天离去,象征着南宋国运的终结。词的下片,词人写出了国土沦丧之思:极目远望淮河上的楼橹,望断天涯,这已不是自己的国土。在那象征着投降的城下,草色如霜般惨白,一片凄凉酸楚。众多的后妃、宫女们在夜深人静时,挤在狭小的舟中,已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奴仆。对着一点渔火,满怀羁旅愁绪,将难言的凄哀在琴声中低诉。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