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74|回复: 5

[诗中洪泽湖] 9.3《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三)

  [复制链接]

41

主题

41

帖子

1616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16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41期
9.3《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三)
大师家寄寓社会稳定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这篇文章,分别从“使节维护国家形象、政治家期盼民族富强、大师家寄寓社会稳定、文学家关注苍生命运、词家祈求山河无恙、诗家祝愿神州太平”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二篇章《盛衰骤转两宋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大师家寄寓社会稳定》。

        悠悠古淮水,满满爱恨情。同是映日红,感时花不同。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现在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洪河口(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洪泽湖中渡以下为下游,有4条出路:第一条路通过三河闸,出三河入江水道,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长158公里;第二条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长168公里;第三条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长243.6公里;第四条路通过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长163.5公里。
        古淮水,南宋以前,在盱眙(今淮安市盱眙县)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向东到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再转北至涟水(今淮安市涟水县)云梯关入海。当时并没有洪泽湖,古淮水干流河槽也较宽深,并且无堤。而隋唐运河泗楚段,正是借行原有的古淮水河道,顺流而下从泗州到楚州,而楚州正是古淮水河道与邗沟交汇处的重要中转站。为避免古淮水河道各种船行风险,北宋时期又在古淮水右岸修建一条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和沙河组成的新运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走后,隋唐运河通济渠段停止了漕运,隋唐运河泗楚段漕运也停止了,后古淮水成为宋与金之间的疆界。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防金兵南下在豫北决黄河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止,这700 多年间,黄河南流抢夺古淮水河道入海,让原古淮水两岸大大小小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洪泽湖,同时也给曾经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淮河地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河道以及周边的湖泊泥沙淤积非常深,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水患频繁,沿岸百姓的灾难无穷无尽。
        宋代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剧烈波动,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时期来过泗州至楚州之间的古淮水两岸的宋人,对古淮水有着不同的感受,赋写其波澜起伏。宋人曰:“人间多少事,全在故事中。”在古淮水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诗人怀念故国辉煌,以杨万里为代表的南宋诗人挺起民族脊梁,一段段喜怒哀乐的真情告白震憾开场。

        在古淮水畔,众多宋代有影响的大师家,不管是北宋大师家,还是南宋大师家,他们先后来到这里,望着古淮水,传递独特个性,领悟生活真谛,胸怀文化情结,展示现实思考,表现了对社会稳定的寄寓。
在“两岸”:传递独特个性
        在古淮水畔,北宋两位大师家林逋、刘子翚,在古淮水的南北两岸,传递独特个性。
热爱自然
        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时期隐逸诗人。诗人一生追求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厌恶功名利禄,在漫游江淮过程中,能够摆脱世俗的纷扰,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面对淮甸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了创作灵感,写下这首诗《淮甸南游》记录下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中,诗人描绘了在淮甸南游时所见的景色和内心感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展示了的豪情壮志和独特的个性:
几许摇鞭兴,淮天晚景中。
树林兼雨黑,草实著霜红。
胆气谁怜侠,衣装自笑戎。
寒威敢相掉,猎猎酒旗风。
        在诗中,诗人描写夜晚的淮河景色,在文字中融入了自己的兴奋和豪情。诗人还写树林中的雨水和地上的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衬托了侠义之气。诗人自嘲自己的衣装像戎装,表现了诗人不拘小节的气质。诗的最后,诗人通过描述寒风中飘扬的酒旗,展示了自己的勇敢无畏和豪情壮志。
忧虑时局
        刘子翚(1101年~1147年),北宋官员、理学家。南宋复杂的政治局面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前途未卜。诗人虽身处山林讲学,但心系国家命运,对社会现实和时局的变化十分关注,在经过淮河时目睹当时场景,写下了这首诗《北风》。诗中,诗人描绘了淮河边塞的战乱和人们内心的忧愁,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
        诗的开篇,诗人以“雁起平沙”和“北风回”两大意象暗示着边疆的辽阔和边塞战争的残酷。晚霞中让人感到悲哀的号角声则反映了人们对战乱和不幸的哀叹。接下来,诗人写到,淮山和汴水代表了南北之分,淮山隔断了胡人的尘埃,暗示着北方战事的繁忙和南方的安宁。然而,汴水依然穿越故苑而来,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延续。紫色的蛙发出的声音则象征了大自然的坚强,与人们内心的忧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诗的最后,诗人感到朝廷已经没有任何有效的决策,自己只能孤独地沉浸在对时局的忧思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在“两地”:领悟生活真谛
        在古淮水畔,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处于古淮水上游的新息县,另一个地方是处于古淮水下游的洪泽镇。在这里,有两位北宋大师家黄庭坚、梅尧臣,他们同饮一条古淮水,领悟生活真谛。
渴望归隐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北宋时期官员、诗人、词人、书法家,曾在鄂州等多地任知州,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合称“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方面,他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他与秦观并称“秦黄”。诗人曾担任过多个官职,也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因而产生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被贬出京城经过新信途中,看到清新的景象,内心充满了感慨,写下这首诗《新息渡淮》。诗中,诗人描绘了远离京城尘嚣在淮河岸边的新息所见到的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u=3069400719,1826371831&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eg
京尘无处可轩眉,照面淮滨喜自知。
风里麦苗连地起,雨中杨树带烟垂。
故林归计嗟迟暮,久客平生厌别离。
落日江南采蘋去,长歌柳恽洞庭诗。
        诗的开篇,诗人表达了对京城生活的厌倦,流露出在淮河边见到美景时的喜悦。接着,诗人生动描绘了风吹麦浪、雨打杨柳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宁静。接下来,诗人感叹岁月不饶人,归乡的计划因年事渐高而迟迟未能实现;同时,他表示因长期漂泊他乡自己平生十分厌倦离别。诗的最后,诗人想象自己在夕阳下于江南采蘋草,吟唱着柳恽的洞庭湖诗篇,寄托了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归隐的渴望。
厌倦宦游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北宋官员、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有“宋诗开山祖师”之誉,与苏舜钦合称“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诗人仕途坎坷,长期宦游,经常漂泊在外,而生活的贫困又迫使其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无法停歇,某次在夜宿洪泽镇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宿洪泽》。诗中,诗人不仅营造出了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反映出在漂泊中的孤独与无奈,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舟子起添缆,夜潮同雨来。
寒声相乱急,远梦自然回。
水鸟鸣还睡,风灯暗复开。
宦游常作客,未息为贫催。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船夫在夜里起来加固缆绳,同时夜潮和雨水一起涌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冷清和内心的孤寂,寒冷的夜晚,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使得远在他乡的诗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绪。接下来,诗人通过写水鸟的鸣叫和睡眠,以及风中灯火的闪烁,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和诗人内心的波动。诗的最后,诗人对整首诗的情感进行总结,表达了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对贫困生活的无奈。
在“两城”:胸怀文化情结
        在古淮水畔,有两座城,一座是位于古淮水南岸的龟山城,另一座是位于古淮水北岸的泗州城。在这里,北宋两位大师家米芾、秦观,在古淮水的南北两岸,彰显文化情结。
感悟生活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官员、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诗人赴任涟水时途经淮河畔的龟山寺时,被龟山的雄伟、古寺的幽深和钟声的雄浑所触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名诗《龟山寺晚钟》。诗中,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
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
        诗中,诗人描绘了龟山寺晚钟的壮丽景象及其深远影响。首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龟山的雄伟壮观,仿佛山峰直插云霄,与天相接。第二句,诗人则通过“撞月”和“吼铁牛”的形象比喻,生动地表现了钟声的悠扬和震撼力,仿佛能穿透铁牛般坚硬的物体。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钟声的持久和穿透力,即使是在夜晚行走,也难以察觉时间的流逝。
向往宁静
        秦观(1049年~1100年),北宋官员、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诗人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多次被贬谪,在被贬谪期间路过泗州时写下这首诗《泗州东城晚望》。诗中,诗人描述了夕阳西下之后的景色,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淡淡的忧愁,表现出向往一种朦胧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寂寞的境界:
u=3734161456,3975490230&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eg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在诗中,前两句着重写水,后两句着重写山。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捕捉到了傍晚时分泗州东城周围的自然美景。诗中的“渺渺”二字不仅描绘了水面的辽阔,还与“夕霏”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通过对船只、人语、树林和山峦的描写,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略带梦幻色彩的世界。这种境界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相一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两水”:展示现实思考
        在古淮水流域,有两条水域,一条是古淮水,一条是古泗水。在这里,南宋两位大师家戴复古、朱熹,面对当时抗金的形势,展示现实思考。
敬意军民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南宋时期著名江湖诗派诗人。宋金隔淮河对峙时期,诗人在游历淮河时充溢着忧国伤时之情,遂写下这首诗《频酌淮河水》。诗中,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细腻而深刻地抒发了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表达了对淮北沦陷地区的怀念,以及对当时活跃在淮河北岸的抗金军民的深切怀念敬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9b1c4a1459b4811728f10fc368b1dc7.jpg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比,赞美了淮河水质的甘美,并将其与东南“多咸”的水域相比。春天的微风轻轻吹过,水面泛起绿色波纹,仿佛带着浓厚的中原大地的气息。然而,诗人提醒游者不要轻易在北岸取水,因为那里饱含着英雄的泪水,这暗示历史的沧桑,表达了对抗金英雄的敬意。
敬仰孔子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被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一般认为,诗人在泗水之滨春游时创作了这首观感诗《春日》。此时,泗水之滨早被金人侵占,诗人未曾渡淮北上到,不可能游春吟赏。其实,诗人对孔子十分敬仰,托意于神游寻芳,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写下了这首哲理诗来说理: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可知,寻芳的地点是曾经的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室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诗人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诗中,“泗水”暗指孔门,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寻芳”其实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表达了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这首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揭示了一个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就能发现世间的美好和真理,就像诗中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美好的事物总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就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
在“两时”:流露浓郁乡愁
        在古淮水流域,有两个品尝美食的时候,一个是品尝淮白鱼之时,一个是品尝寒食之时。在这里,南宋两位大师家曾几、朱淑真,在品尝美食之时,流露浓郁乡愁。
眷恋故乡
        淮白鱼,古淮水所产的白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宋代古淮水畔的滁州、泗州、楚州皆以其为贡品。曾几(1084年~1166年),南宋官员、诗人,属江西诗派。诗人仕途奔波,远离家乡,在外漂泊,长时间未回到故乡盱眙,对故乡的美食淮白鱼和景色有着深深的怀念,于是写下了这两首意境幽远、情感真挚的诗《食淮白鱼二首》。诗中,诗人借对淮白鱼的向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美好事物的怀念之情,引发读者对故乡和美食的共鸣:
十年不踏盱眙路,想见长淮属玉飞。
安得玻璃泉上酒,藉糟空有白鱼肥。
帝所三江带五湖,古来修贡有淮鱼。
上方无复蠙珠事,玉食光辉却要渠。
        在这两首诗中,第一首诗,诗人描绘了对淮河边盱眙美食白鱼的怀念之情。他多年未曾去过淮河边上的盱眙,但他对那里美味白鱼的记忆依然深刻。他幻想着能够在玻璃泉的旁边品尝到美酒,并且用废弃的酒糟来喂养肥美的白鱼。第二首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皇帝在宫中品尝淮河白鱼的场景,通过描述帝王享用美食的情景,赞美了白鱼的极致美味。
怀念亲人
        寒食节,汉族传统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在清明节前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以祭祀先祖,后来流传到古淮水流域,成为这里人们的重要节日。朱淑真(约1135年~约1180年),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富的女作家之一,与李清照齐名。在寒食节这个缅怀先人和思念家乡的特殊日子里,周围人都在欢快地游玩,而此时远离家乡的诗人看到眼前美好的春色,更觉自己形单影只,回忆起了往昔与亲人相处的时光,内心的孤独和愁绪愈发浓烈,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寒食咏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中,诗人描绘寒食节期间淮南人民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欣赏,反映了内心孤寂和痛苦,展现了对远方亲人和故乡的深深怀念:
淮南寒食更风流,丝管粉粉逐胜游。
春向眼前无限好,思亲怀土自多愁。
        诗的开篇,诗人设定了整首诗歌的氛围,说明淮南地区寒食节的节日气氛更浓厚,而“风流”用于形容春天的气息。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春日和风中飞舞的花瓣(丝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美好景物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情感。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周围美好春色的欣赏,流露出一种深切的乡愁和对远方家人的思念,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温暖亲情的渴望。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01677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349

主题

1124

帖子

3万

积分

大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4938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孙主任为挖掘洪泽地方文化付出了很多很多

1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02668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1

主题

43

帖子

5351

积分

初三

Rank: 10Rank: 10

积分
5351
发表于 昨天 1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移动
烟波浩渺!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