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68|回复: 8

[诗中洪泽湖] 9.2《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二)

  [复制链接]

40

主题

40

帖子

1608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08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40期
9.2《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二)
政治家期盼民族富强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宋代诗家词人赋写古淮水的波澜起伏》这篇文章,分别从“使节维护国家形象、政治家期盼民族富强、大师家寄寓社会稳定、文学家关注苍生命运、词家祈求山河无恙、诗家祝愿神州太平”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二篇章《盛衰骤转两宋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政治家期盼民族富强》。

        悠悠古淮水,满满爱恨情。同是映日红,感时花不同。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其干流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现在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总落差196米,洪河口(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以上为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洪河口以下至洪泽湖出口中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为中游,长490公里,地面落差16米;洪泽湖中渡以下为下游,有4条出路:第一条路通过三河闸,出三河入江水道,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长158公里;第二条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长168公里;第三条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长243.6公里;第四条路通过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长163.5公里。
        古淮水,南宋以前,在盱眙(今淮安市盱眙县)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今淮安市淮阴区)向东到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再转北至涟水(今淮安市涟水县)云梯关入海。当时并没有洪泽湖,古淮水干流河槽也较宽深,并且无堤。而隋唐运河泗楚段,正是借行原有的古淮水河道,顺流而下从泗州到楚州,而楚州正是古淮水河道与邗沟交汇处的重要中转站。为避免古淮水河道各种船行风险,北宋时期又在古淮水右岸修建一条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和沙河组成的新运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走后,隋唐运河通济渠段停止了漕运,隋唐运河泗楚段漕运也停止了,后古淮水成为宋与金之间的疆界。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人防金兵南下在豫北决黄河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止,这700 多年间,黄河南流抢夺古淮水河道入海,让原古淮水两岸大大小小的湖泊连成一片,形成洪泽湖,同时也给曾经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淮河地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河道以及周边的湖泊泥沙淤积非常深,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水患频繁,沿岸百姓的灾难无穷无尽。
        宋代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剧烈波动,面对同样的景色,不同时期来过泗州至楚州之间的古淮水两岸的宋人,对古淮水有着不同的感受,赋写其波澜起伏。宋人曰:“人间多少事,全在故事中。”在古淮水上,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诗人怀念故国辉煌,以杨万里为代表的南宋诗人挺起民族脊梁,一段段喜怒哀乐的真情告白震憾开场。

        在古淮水畔,宋代政治家来到这里,望着滚滚东去的古淮水,北宋政治家图治国家富强,南宋政治家抵抗外族侵略,他们热情歌颂生活,探讨思考命运,坚定保持乐观,誓死抵御外辱,感伤忧虑时局,表达了对民族富强的期盼。
        在太平盛世面前:热情歌颂生活
        在古淮水畔,北宋有两位政治家,一位是宰相政治家王安石,一位是政治家欧阳修。王安石感受古淮水北岸的自然景色的壮丽广阔,欧阳修则体验古淮水南岸的农家生活的幸福美好。在太平盛世面前,他们热情歌颂生活。
自然景色壮丽广阔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期宰相。诗人一生仕途坎坷,熙宁年间,在政治上推行变法,但在守旧派的反对下屡遭挫折,多次罢相,最终退居江宁(今南京)。在经历政治起伏后,有天傍晚,诗人在经过淮口时,站在淮河边,望着远处的景色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望淮口》。诗中,诗人通过对淮口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暗示着心怀天下、壮志未泯的抱负,即便仕途不顺仍心系国家:
b51edc6585090d72cafaa2b8c97f2e7.jpg
白烟弥漫接天涯,黯黯长空一道斜。
有似钱塘江上望,晚潮初落见平沙。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白色的烟雾与云气相连,直达天边,给人一种无垠的感觉;昏暗的天空中,一道斜阳若隐若现,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诗的最后,诗人将自然景观与其内心情感相结合,以著名的钱塘江口景观作类比,表达了面对壮阔景色的个人感受和思考。
农家生活幸福美好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人32岁时第一次路过颍州焦陂镇,就被这里的美景和淳朴的民俗风情所吸引,并在内心选定这里为归宿。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诗人65岁时自感世事沧桑,来日无多,表明去意,创作了这首诗《忆焦陂》,以展示自己垂垂老矣的状态,并如愿终归焦陂镇。诗中,诗人描绘了焦陂荷花盛开的美景和丰收的氛围,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c235a26adf960a43f5d2af6e69d6f03.jpg
焦陂荷花照水光, 未到十里闻花香。
焦陂八月新酒熟, 秋水鱼肥鲙如玉。
清河两岸柳鸣蝉, 直到焦陂不下船。
笑向渔翁酒家保, 金龟可解不须钱。
明日君恩许归去, 白头酣咏太平年。
        诗的开篇,诗人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展示了荷花在水面映照的明亮光彩,展现出夏日的生机与活力,并通过嗅觉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荷花香气四溢的场景,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扑鼻而来的芬芳。接着,诗人点明了丰收的季节,新酿的美酒醇厚诱人,还描绘了清澈河水中的肥美鱼儿,其切片如玉,令人垂涎欲滴。接下来,他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增添了宁静与惬意的氛围,清河两岸垂柳蝉鸣,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他乘船游赏,沉浸在这美妙的环境中,甚至笑向渔翁和酒家主人,反映出其悠然自得的心情。他认为金钱并非必需,只要有美酒佳肴即可。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他期待着得到朝廷的许可,可以在老年时过上无拘无束、尽情饮酒作诗的生活,享受太平岁月。
        在人生吉凶面前:探讨思考命运
        在古淮水畔,北宋出现两位宰相政治家,一位是送行好友朱职方的司马光,一位是咏怀古人淮阴侯的王珪。在人生吉凶面前,他们探讨思考命运。
送行好友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哲宗时期宰相,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诗人作为宰相,在送别好友朱职方离开京城赴任提举江淮运监时写下这首诗《送朱职方提举江淮运监》。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情感表达,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祝福,期待友人未来能承担起在江淮地区管理漕运的重任:
熬洒沧波耗,征输泽国贫。
婴罗矜赤子,连筴借能臣。
拜手觚棱晓,浮舟狼汤春。
东南待苏息,别酒莫逡巡。
        诗的开篇,诗人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常感,同时写出了国家的繁重税赋和民众的困苦。接着,诗人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和不忍离别之心,希望朋友能够在其职位上展现才华。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朋友在早晨告别的场景,传达了对朋友的不舍,并对朋友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险表示担忧。最后,诗人期待着朋友在东南地区安定下来之后能够与他再次相聚,也劝慰朋友不要过度沉溺于离别之痛。
咏怀古人
        王珪(1019年~1085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宋神宗、宋哲宗时期宰相。诗人亲身经历了北宋政治的风云变幻和如同韩信的起伏人生的诗人,来到淮阴祭拜淮阴侯韩信时,颇有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诗《 咏淮阴侯》。诗中,诗人通过描述韩信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建立的功勋以及最终的悲惨结局,一方面表达了对韩信才能和功绩的敬佩,另一方面也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进行了思考,同时提醒人们要正确对待功名利禄,避免重蹈韩信的覆辙: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
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
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
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
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
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秦王凶暴的统治以及豪杰奋起反抗的场景,展现了韩信毅然投身反秦大业的决心和勇气。接下来,诗人写道,韩信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战斗,取得了多次重要战役的胜利,成为汉王刘邦的重要将领。诗中还提到韩信对待漂母和乡邻的慷慨大方,凸显了他的高尚品德。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和担忧,表示吉凶无法预料,人生的变数无法避免,引发人们对命运的思考。
        在旅途风险面前:坚定保持乐观
        在古淮水畔,宋代出现两位政治家,一位是前往桐庐郡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一位是登龟山的南宋宰相政治家。在旅途风险面前,他们坚定保持乐观。
积极人生
        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时年45岁的诗人官居右司谏,却因在朝堂上直谏“郭后无故不可废”而触怒宋仁宗赵祯,被贬守睦州。诗人在赴睦州桐庐郡(即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途中在隋唐运河泗楚段上遇到风暴时,写下这组诗《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描述了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信义的坚守,反映了其对逆境的应对,展示了诗人在困境中的坚韧,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94e8ef32aa1e3cf953e0baad7dd8ad.jpg
圣宋非强楚,清淮异汨罗。
平生仗忠信,尽室任风波。
舟楫颠危甚,蛟鼋出没多。
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
妻子休相咎,劳生险自多。
商人岂有罪,同我在风波。
一棹危于叶,傍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忽险中人。
        在这三首诗中,第一首诗,诗人以楚汉历史为背景,将自己比作非强楚的圣宋,暗示了国家虽不强大,但自己仍秉持忠信原则。他带着全家在淮河上遭遇风浪,舟楫颠簸,危险重重,暗喻人生的艰难与波折。然而,诗人并未被困境所压倒,反而庆幸风平浪静后,夕阳西下,得以买酒,聆听渔夫的歌声,享受片刻的安宁与闲适。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诗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艰辛和旅途风险的感慨,以及对家人可能因自己外出而产生的责备的宽慰。通过妻子休相咎,诗人直接告诉妻子不必过于责怪自己,因为生活的艰难和商旅的风险本就难以避免。他以商人为例,暗示自己的处境,表明即使商人并无过错,也难免在海上风波中遭受困顿。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寓言式的诗,体现了诗人坚韧的生活态度和对家庭责任的担当。第三首诗,诗人在前两句中,描绘出船只在风浪中如一片脆弱叶子般摇摆不定,随时可能倾覆的危险状态,非常形象地表现出当时的惊险情境;同时,进一步指出,就连旁观者看到这样的场景都会心惊胆战,这暗示危险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身处船上之人,也触动了旁观者的内心。诗人在最后两句中,借此表达在日常生活里,即便处在看似安稳平静的境地,也不应忽视那些潜在的风险,并且要时刻关心、体谅可能处于困境中的人。这其中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理,体现出范仲淹关注民生、悲天悯人的胸怀。
豁达心境
        周必大(1126年~1204年),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孝宗时期宰相。诗人一生多次出任地方官员,足迹遍布各地,在官场和生活中都面临一些困扰和压力,在一次旅途中登临龟山时,有感而发,遂写下这首诗《登龟山》表达内心的感受。诗中,诗人描绘了登临龟山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拥抱自然的豁达心境:
注坡缘壁化城中,客愠奴嗔我亦慵。
及至龟山还一上,为怜高阁对双峰。
        诗的开篇,诗人形象地写出自己攀爬陡峭山坡的情况,仿佛在穿越一座幻化的城郭,暗示旅途的艰辛。接着,诗人通过写客人和仆人的不满与自己的慵懒,流露出自己在旅途中的疲惫感。诗的最后写道,诗人终于到达龟山并再次登高时,被龟山高阁和两侧对峙的双峰所吸引,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登高望远的愉悦心情。
        在金军元兵面前:誓死抵御外辱
        古淮水畔,在金兵元军先后越过古淮水后,南宋王朝出现两位宰相,一位是南宋初年宰相李纲,另一位是南宋末年宰相政治家文天祥。由于抗金,李纲贬谪流放;由于抗元,文天祥兵败被俘。在金兵元军面前,他们誓死抵御外辱。
贬谪流放
        李纲(1083年~1140年),两宋时期抗金名臣,南宋高宗时期宰相。南宋王朝建立的初期,李纲一度被任命为宋高宗时期宰相,时间只有两个半月,就被奸侫卖国集团排挤出朝廷。建炎三年 (1129年) 二月,金兵围攻扬州,高宗通过隋唐古运河仓皇逃往杭州,朝野激愤,高宗被迫罢免了主和派的官职。三月,一些将官发动兵变,逼高宗于三月六日发下《内禅诏书》,让帝位给三岁的儿子。这引起主战派将领的愤怒,发出檄文,使高宗恢复了帝位。而此时,被卖国集团排挤出朝廷而被贬谪流放到海南的李纲,跪伏在地上看完《内禅诏书》后,百感交集,感愤而写下这首诗《述怀》: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提防。
关河自昔称天府,淮海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衰盛,圣哲从来只自疆。
        诗的开篇,诗人痛忆朝廷只知醉生梦死,无心御敌,也反对御敌,终于造成金兵南下,中原丧失。接下来,诗人通过对比,回忆了宋、金双方的情况:胡骑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地长驱扰汉疆,主要责任在于庙堂高枕,失去了对敌人的提防,战前,失去提防;战时,妥协、逃跑,终使函谷关、黄河和淮河流域变成了杀声震天的战场。接下来,诗人写出中原沦陷区人民不堪异族统治的痛苦,纷纷起义反抗。诗的最后,诗人表明自己坚持抗金的坚定立场和必胜信念,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兵败被俘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宋恭帝、宋端宗、宋幼帝时期宰相,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募兵抗敌,力图恢复,不幸兵败被俘,被押往大都。诗人被元兵押往大都,在过淮河阚石镇时,想到与被元兵俘虏的家人即将团聚,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写下这首诗《过淮河宿阚石有感》。诗中,诗人倾吐了忠于国家民族、矢志不移的浩然正气,表达了只有国家、没有个人的无私爱国之情,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精神面貌:
北征垂半年,依依只南土。
今晨渡淮河,始觉非故宇。
江乡已无家,三年一羁旅。
龙朔在何方,乃我妻子所。
昔也无柰何,忽已置念虑。
今行日已近,使我泪如雨。
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
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
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
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
        诗中,诗人在“北征”途中渡过淮河,意识到自己已经远离了熟悉的家乡,身处全新的环境之中。他感叹“江乡已无家,三年一羁旅”,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游子生活的孤独感。诗中的“龙朔在何方,乃我妻子所”,反映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过去的悠然自得变成了现在的深沉忧虑,尤其是当他想到即将与被掳的家人团聚时,内心的喜悦与悲伤交织在一起,使他泪如雨下。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的无力感。他说:“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愿意为国家牺牲一切的决心。最后,诗人以“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表达自己无尽的遗憾,希望“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故”,即希望在未来的轮回中,能够与亲人再续缘分,亲情如故。
        在一片荒芜面前:感伤忧虑时局
        在古淮水畔,在宋金对峙期间,出现两位政治家,一位政治家站在古淮水南岸北望,一位政治家在古淮水北岸行走。在一片荒芜面前,他们感伤忧虑时局。
忧虑国运
        赵葵(1186年~1266年),南宋抗金儒将、画家、诗人,宋理宗时期宰相。南宋时期,长期的战乱使得许多城市遭到破坏,人口流失,经济衰退。诗人在军行动中经过淮河时,看到了曾经繁华之地如今成为荒芜寂寥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这首诗《荒城》。诗中,诗人借荒城秋色,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暗示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隐晦批判了南宋朝廷的偏安之弊:
城荒叶落风飕飕,淮水茫茫古渡头。
回首不堪行乐地,黄花点点是离愁。
        诗的开篇,诗人作为抗金将领以“荒城”“落叶”“寒风”勾勒萧瑟秋景,“淮水”“古渡”则点明淮河畔的特定场景,营造苍茫孤寂的氛围;借古渡的凋敝,影射南宋偏安后淮河流域的军事衰颓。诗的结束,诗人从眼前的荒芜转向对往昔“行乐地”的追忆,形成时空对照:“不堪回首”直抒对盛景消逝的痛心;“黄花点点”以秋菊的零落象征离愁的细密绵长;“离愁”既可指个人羁旅之思,亦为对南宋国势衰微、故土难复的忧愤,体现诗人作为儒将的家国情怀。
同情百姓
        楼钥(1137年~1213年),南宋官员、文学家、政治家、理学家。南宋乾道五年(1169 年),诗人以书状官的身份随舅父贺正旦使出使金朝,路过泗州时,亲眼目睹了中原故土的荒凉景象以及遗民们的悲惨生活,从而写下这首诗《泗州道中》。诗中,诗人描述了在泗州道上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和深深的忧虑:
宿雪助寒色,相看汴水滨。
轻车兀残梦,群马溅飞尘。
行役过周地,官仪泣汉民。
中原陆沈久,任责岂无人。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夜晚雪景的寒冷与静谧,以及诗人与同伴在汴水边的相互凝视。接着,诗人通过描写轻车和群马的动态,展现了旅途的奔波与劳累。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同情。诗的最后,诗人反映了对国家长期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有责任感的官员的呼唤。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1000

主题

5434

帖子

7万

积分

课代表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77421

版主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616

主题

3万

帖子

37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72811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移动

165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79483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电信(全省通用)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17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35776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

主题

3万

帖子

9万

积分

大四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积分
99789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2016

主题

3万

帖子

44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41022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1

主题

15

帖子

51

积分

幼儿班

Rank: 1

积分
51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移动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