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38期 8.6《唐代诗词展现隋唐运河泗楚段的悠长古韵》(六) 城镇辉映别样底色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唐代诗词展现隋唐运河泗楚段的悠长古韵》这篇文章,分别从“宰相表达别样感情、诗家呈现别样感受、大师抒发别样大爱、官民描绘别样风景、河湖惊起别样波澜、城镇辉映别样底色”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一篇章《运河开启隋唐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六部分《城镇辉映别样底色》。
浩浩古运河,青青隋堤柳。文人墨客情,尽在诗篇中。
隋唐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邗沟,以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贯通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成了隋唐运河。这次连通的大运河首次使南北贯通,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运河,使得隋唐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南宋及元朝建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迁与京杭运河的开凿,隋唐运河中的永济渠、通济渠逐渐失修而湮废。
隋唐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让南方丰富的物资可以便捷地运往北方,同时也让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传到南方,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
而由洛阳经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下杭州的这段隋唐运河,主要由通济渠段(汴州至泗州)、泗楚段(泗州至楚州)、邗沟段(楚州至扬州)、江南段(扬州至杭州)等段组成,其中隋唐运河借行古淮水河道的泗楚段(泗州至楚州)吸引南来北往人们的目光。
隋朝时,隋炀帝沿着自己开凿的隋唐运河屡下扬州,路过泗楚段,写出了一首帝王名诗《早渡淮》:“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待高秋晓,愁因逝水归。”而这首诗像一幅优美的山水名画,流传1400多年。隋唐运河的开通也带来了唐朝的繁荣,俗话说:“人在水上行,景在人心中。”在这段隋唐运河上,诗人们描绘水天一色的风光,颂扬有高贵品德的唐人,赋写了隋唐运河泗楚段的悠长古韵,一首首激昂向上的心路诗篇信手拈来。
在隋唐运河借行古淮水河道的泗楚段,顺流而下,分布着临淮县、泗州城、盱眙县、龟山镇、洪泽镇、淮阴县、淮阳县、山阳县和涟水县等九个城镇,有起点,有名城,有相望,有重镇,有小镇,有泗水,有清口,有终点,有淮尾,各个城镇辉映别样的底色。
临淮县:起点之色
临淮,指唐宋元明时临淮县,曾为临淮郡,置县于唐长安四年(704年),南临古淮水,横跨古汴水两岸,处于古汴水与古淮水交汇处,隶属泗州,为州治所在地,县治在泗州城,是泗楚段的起点,现位于淮安市盱眙县与宿迁市泗洪县交汇处。
韩偓(844年~923年),晚唐官诗人、政治家,“南安四贤”之一。诗人经历了晚唐的衰败和五代十国的初期,目睹了许多朋友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中凋零离散,自己也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挫折,因政治局势的变化回到故乡临淮,看到这些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从而写下了这首诗《过临淮故里》。诗中,诗人描绘回到淮水与汴水交汇处的临淮县故乡时的情景,既有诗人对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自己流离失所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和国家衰落的忧虑和思考:
交游昔岁已凋零,第宅今来亦变更。 旧庙荒凉时飨绝,诸孙饥冻一官成。 五湖竟负他年志,百战空垂异代名。 荣盛几何流落久,遣人襟抱薄浮生。 诗的开篇,诗人提到了过去的交游已经消逝,古老的宅邸也发生了变化,这反映了时光流转和岁月的更迭。接着,诗人又描述了旧庙的荒凉,曾经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而诸孙却在贫困中度日,官员则沉溺于权力,这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接下来,诗人以五湖来代指整个国家,表示当年的志向和梦想都未能实现,而历经百战所赢得的名声也变得毫无意义,展示了诗人对国家衰落的失望和对个人功名尽是虚幻的痛惜。诗的最后,诗人感慨荣盛的时光已经远去,只剩下浮生一梦,内心充满愁绪和不安。
泗州城:名城之色 泗州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治所自当初宿豫县移于古淮水与古汴水交汇口临淮县,并建起了泗州城。而泗州城由东、西两城组成,与盱眙县隔古淮水南北相望,汴河穿城而过,成为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还是我国著名的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其泗州普照王寺远近闻名。唐朝至北宋,泗州城处于鼎盛时期,因繁盛的漕运而成为兴旺四百年的“水陆都会”,吸引朝廷各种机构先后进驻,曾与开封、扬州、杭州城一起并称隋唐运河沿线四大名城。
陆畅,中唐诗人。诗人一生经历丰富,在官场和社交场合有诸多活动。此次他以官员身份,因公务前往泗州城,处理相关的政务。而崔使君作为当地官员,与陆畅有一定的交情,在陆畅夜晚到达泗州城时给予了一定的接待,陆畅从而创作了这首酬答崔使君的诗歌《夜到泗州酬崔使君》以表达感激之情。诗中,诗人描绘了夜晚前往泗州城旅途中的美景,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城洪尽到淮头,月里山河见泗州。 闻道泗滨清庙磬,雅声今在谢家楼。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徐城(指泗州徐城县)的洪水退去汇入淮河的场景,暗示泗州城地处淮河下游的地理特征。接着,诗人写道,月夜下,泗州城的山河轮廓清晰可见,既描绘了夜景的静谧,也暗含泗州城地势低洼、水网密布的特点。接下来,诗人写道,泗州城的清庙(祭祀场所)传来磬声,呼应泗州城作为唐代漕运枢纽的繁华与礼乐兴盛。诗的最后,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清庙磬的独特之处,雅乐之声如今留存于谢家楼(这里指文人雅士聚集地),既赞颂泗州城文化传承,也可能暗指友人崔使君的治绩。
盱眙县:相望之色 盱眙县,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所建,位于淮河两岸,泗楚段经过这里,其县城与泗州城隔淮河南北相望,曾为泗州属县,宋金隔淮对峙时为南宋的边防重镇。而盱眙县境内的第一山,雄踞古淮水南岸,原名南山,史称为泗州盱山,是为泗州城的“后花园”。
骆宾王(约640年~约684年),初唐官员、文学家、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唐调露二年(680年),骆宾王在武则天称帝后,以长安主簿的身份被贬为临海丞。这一事件对骆宾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骆宾王为了母亲的缘故,接受了这份贬谪的差事,尽管内心并不情愿,可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母亲的孝顺。在从长安赴任临海的途中,骆宾王途经盱眙,并在淮口泊舟。次日,他继续南下,写下这首诗《早发淮口望盱眙》。诗中,诗人既描绘了旅途所见的淮口一带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羁旅之愁与坚守贞心的情怀,还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母亲的孝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养蒙分四渎,习坎奠三荆。 徙帝留馀地,封王表旧城。 岸昏涵蜃气,潮满应鸡声。 洲迥连沙净,川虚积溜明。 一朝从捧檄,千里倦悬旌。 背流桐柏远,逗浦木兰轻。 小山迷隐路,大块切劳生。 惟有贞心在,独映寒潭清。 诗的开篇,诗人借历史典故和遗迹,将眼前的自然景观与历史的沧桑变迁相融合,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接着,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描绘出一幅清晨淮口独特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既开阔又静谧,既神秘又略带孤寂的意境,暗示了其内心的复杂情绪。接下来,诗人从描绘景物转向抒发个人情感,为官奔走,宦游疲惫和无奈,行程遥远和艰难,远离家乡和故土,内心孤寂和落寞。诗的最后,诗人面对人生道路迷茫和困惑,以及劳苦和无奈的情况,表明自己唯有一颗坚贞不渝的心,如同寒潭中的倒影一样清澈明亮,体现了其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保持高洁品格的精神追求。
龟山镇:重镇之色 龟山镇,因形似伏在淮河中的一只巨龟而得名,位于泗楚段右岸边,是淮河右岸复线运河(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沙河三段组成)上游的起点,为运河重镇,有着“风景观赏佳地、淮河访古胜地、兵家必争之地、唐宋运河要地、佛教文化重地”之誉,宋时便蜚声海外,其龟山寺远近闻名。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分析,吴承恩《西游记》所写的主人公孙悟空,其原型就是传说中被大禹锁压在龟山脚下的淮河水怪巫支祁。
张蠙,晚唐诗人、才子,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诗人由于长期的科举失意和仕途坎坷,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来到远离尘世喧嚣的淮河畔龟山寺,在傍晚时分看到四面湖光、鸊鹈飞起、渔舟乘风等景象,内心的烦躁得以平复,创作了这首诗《龟山寺晚望》。诗中,诗人以龟山寺周围的环境和景物为切入点,展现了秋日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
四面湖光绝路岐,鸊鹈飞起暮钟时。 渔舟不用悬帆席,归去乘风插柳枝。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湖光环绕着寺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晚鸊鹈飞起和钟声的响起,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诗的最后,诗人写渔舟无需挂起风帆就可像柳枝般轻松回家,反映了其对归乡的期待和对自由的向往。
洪泽镇:小镇之色 洪泽镇,唐时位于泗楚段要冲,现沉入洪泽湖底。当时,镇上有洪泽龙祠、洪泽桥、洪泽亭、洪泽驿,由楚州淮阴县管辖,处于泗楚运河和北宋新开凿的古淮水右岸复线运河之间。古淮水右岸复线运河由龟山运河、洪泽新河、沙河运河三段组成,依次排列着龟山、渎头、洪泽、十八里河等名镇,而洪泽镇既是上游龟山运河的终点,也是下游沙河的起点,有着“洪泽镇市,人烟繁盛,倍于淮阴”之美誉,被后人称为“漕运小镇、美食小镇、风情小镇、家国小镇、会友小镇”。
皇甫冉(约717年~ 约770年),盛唐到中唐时期的官员、诗人。唐朝中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及人的漂泊之感。他在游览洪泽馆时,被壁上的题诗所触动,进而创作出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洪泽馆壁上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中,诗人描绘了在洪泽镇馆壁上看到前礼部尚书题诗的场景,流露出深深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也反映了对人生漂泊和离别的深刻感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唐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以及他们在旅途中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底事洪泽壁,空留黄绢词。 年年淮水上,行客不胜悲。 全诗表现出洪泽湖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水患,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的情形;同时,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常年受到洪水侵袭的苦难,以及那些路过此地的旅人们对此深感同情和悲哀。
淮阴县:清口之色 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唐宋时为楚州所辖,当时为泗楚段必过之地,也是淮河右岸复线运河(由沙河运河、洪泽新河、龟山运河三段组成)必经之处。同时,自北而来的古泗水,在淮阴县境内“清口”分为南北两支流入古淮水。因此,淮阴县成为黄河、淮河、运河交汇的“清口枢纽”。淮阴县建有韩侯祠、漂母祠和惠济祠。
项斯(810年~890年),晚唐著名诗人。诗人一生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追求和儒家理想,在沿着隋唐运河前往丹徒途中经过淮阴,夜晚将船停泊在此处,面对这静谧又热闹的夜晚,感受到了淮阴的独特氛围,于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夜泊淮阴》。诗中,诗人通过对淮阴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能否再回此处的淡淡忧伤,也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夜入楚家烟,烟中人未眠。 望来淮岸尽,坐到酒楼前。 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 乘流向东去,别此易经年。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在夜幕降临之际,行至楚地轻烟中,发现这里的人们尚未就寝,这种不眠之夜似乎预示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焦虑。接着,诗人望向淮河岸边,感觉近在咫尺,坐在船上就像坐在酒楼前,让他既能观察到周围环境,又能在灯火阑珊中寻得一份宁静。接下来,诗人写道,灯光映照在水面上,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而筝声此起彼伏,多来自船上的演奏,这不仅丰富了夜晚的听觉体验,也增添了一种离别与流动的意象。诗人随后决定乘着水流向东方进发,这个选择可能意味着他要离开这一片刻骨铭心之地,去追寻新的生活或是精神上的寄托。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即将到来的离别的无奈和对过去时光的珍惜。诗人意识到时间易逝,而这一别可能就是多年,甚至是一生。这不仅是对空间距离的写照,更是对人生的感悟。
淮阳县:淮水之色 淮阳县,泗阳县唐时称谓,隶属于泗州,后改为桃园县。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占领隋朝宿豫县,将其改称淮阳县,隶属于泗州。淮阳县城位于今泗阳境锅底湖的桃源滩附近。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政治问题。淮西地区长期被藩镇势力割据,他们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使得当地战乱频繁、民生凋敝。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都致力于解决淮西藩镇问题,历经多年才最终平定。而此时诗人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开成五年(840年)深秋,诗人前往许昌任职,在途经淮阳县时创作了这首诗《淮阳路》。诗中,诗人描绘了淮阳路上的荒凉与战争后的寂静景象,展现了深沉的历史认知,也反映了在仕途上的挫折和内心的感慨:
荒村倚废营,投宿旅魂惊。 断雁高仍急,寒溪晓更清。 昔年尝聚盗,此日颇分兵。 猜贰谁先致,三朝事始平。 诗的开篇,诗人营造出一幅战乱过后村庄破败、人人惶恐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写高飞的孤雁和清晨的溪水,传达了一种萧索与凄凉的氛围。淮阳过去曾经聚集过强盗,现在却有军队进驻,这种对比强调了时间的变迁和事物的更替。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思考,以及对过去动乱事件最终得到平息的感慨。
山阳县:终点之色 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唐时楚州治所。当时泗州与下游的楚州同为泗楚段的两个州,而山阳县既是泗楚段的终点,又是邗沟段的起点,而古淮水则转向北入海。唐代日益发达的运河经济,让楚州千帆相接,四时不断,故白居易亦有诗赞曰:“淮水东南第一州”。1914年,山阳县改为淮安县。
李嘉祐(约728年~约781年),中唐诗人。诗人曾担任过秘书正字等职务,由于某些原因,被贬谪为鄱江令,后来又调任江阴,再回到朝廷担任中台郎,最后出任台州和袁州的刺史。这些经历表明,诗人有着丰富的官场阅历,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当时,诗人从秣陵回到楚地时,看到楚州熟悉而又宁静的田园风光,本应感到亲切,但因仕途奔波的疲惫、人生经历的起伏,让他内心生出惆怅之感,再加上对曾经在楚州士龙宾阁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的回忆,愈发怀念,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下这首诗《白田西忆楚州使君弟》。诗中,诗人通过对故乡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对家乡楚州的深厚情感和对楚州使君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山阳郭里无潮,野水自向新桥。 鱼网平铺荷叶,鹭鸶闲步稻苗。 秣陵归人惆怅,楚地连山寂寥。 却忆士龙宾阁,清琴绿竹萧萧。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楚州山阳城里没有潮水的景象,意味着这里远离江海,地处内陆;野水向新桥流去,说明这里的小河流清晰见底,自然流动。接着,诗人描述了渔网铺满荷叶,鹭鸶悠闲地在稻苗中漫步的景象,这一幕如田园诗般宁静,反映了楚州富饶的自然环境。然而,诗人自秣陵归来,感到惆怅,他在楚地见到了连绵的山峦,感受到寂寥的气氛。诗的最后,诗人回忆起士龙宾阁(楚州使君居住的地方)的萧萧琴声,清幽悠扬,像是寄托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涟水县:淮尾之色 涟水县,古称淮浦、安东,因境内有涟河而得名,处于古淮水的尾闾,古淮水在其云梯关处入海。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淮浦县,属临淮郡,此为涟水建县之始,历经多次建置变革,唐朝属泗州,宋朝属楚州,明清属淮安府。
方干(836年~888年),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晚唐诗人。诗人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考中,一生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选择隐居鉴湖,终身布衣,过着清贫的生活,在送朱二十赴涟水时,联想到自己的坎坷,从而写下了对友人复杂情感的诗《送朱二十赴涟水》。诗中,诗人描绘了送友人朱二十赴涟水的场景,表达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同时对友人的从政能力予以肯定,并送上对其未来生活和仕途的美好祝福:
到县却应嫌水阔,离家终是见山疏。 笙歌不驻难辞酒,舟楫将行负担书。 为政必能安楚老,向公犹可钓淮鱼。 鸾凰取便多如此,掠地斜飞上太虚。 诗的开篇,诗人写出了离家漂泊的艰辛和无奈,以“山疏”来象征诗人和朱二十离别后的距离感,表达了诗人对朱二十远行的关切和牵挂。接着,诗人描绘了离别的宴会场合,尽管令人不舍使,诗人与朋友也终将分开,朱二十背负着书信即将启程。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朱二十未来的期盼,希望朱二十在从政的道路上能够取得成就,为政有道,保护百姓,像楚老(指楚国的老人,以楚国的贤臣和政治家而闻名)那样,同时也希望朱二十在新环境仍能享受一些闲暇时光。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朱二十取得更高成就的期许,希望他像传说中的鸾、凰一样,能够把握好机会,不负所望,最终飞上太虚,实现远大的目标。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