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63|回复: 4

[诗中洪泽湖] 7.7《历代诗家词人眼中的淮河七彩印象》(七)

  [复制链接]

32

主题

32

帖子

1544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44
发表于 昨天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32期
7.7《历代诗家词人眼中的淮河七彩印象》(七)
这是一条灰色河流:自然灾害在这里殃民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撰稿人孙玉清分“这是一条金色河流:皇舟官船在这里来往、这是一条蓝色河流:复杂情感在这里释怀、这是一条红色河流: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这是一条绿色河流:旖旎风光在这里怡人、这是一条紫色河流:亲友情谊在这里抒发、这是一条橙色河流:百姓生活在这里绽放、这是一条灰色河流:自然灾害在这里殃民”等七个部分,帮助领会其所撰写的《历代诗家词人眼中的淮河七彩印象》这篇文章,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七部分《这是一条灰色河流:自然灾害在这里殃民》。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现在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其干流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
        从远古一路走来,淮河通过它那巨大的动脉流和千万条支流,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一方面用生命之水去浇灌了这片土地,使之孕育出一簇簇人类文明之花,留下了众多的风景名胜、人文佳话;另一方面又给两岸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并留下许多治水的传说。历代诗词人徜徉在这条河流上,一幅幅看不完的画卷,留下了七彩淮河的印象:金色的皇家舟船来往,蓝色的复杂情感释怀,红色的民族脊梁挺起,绿色的旖旎风光怡人,紫色的亲友情谊抒发,橙色的百姓生活绽放,灰色的自然灾害殃民。
18f1d4b88724023be77619246f0e344.jpg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在12世纪以前,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记载很少,甚至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赞誉。但是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加上淮河流域存在着孕灾的气候条件,淮河流域逐渐变成一个“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地方,淮河也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人们用诗记录下了悲壮的情感。在这条代表着毁灭灰色的河流上,自然灾害在这里殃民。
灾情:一片水旱风潮
        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潮灾等,一些淮河流域自然灾害诗应运而生。
黄河决口多次侵淮带来水灾
        清康熙年间,苏北黄河下游几乎连年决堤,带来黄河南泛淮河下游地区的大水灾。清代诗人汪懋麟有《河水决》一诗为证水灾:
黄河冲决淮河荡,白马湖中千尺浪。
淮阳城郭云气中,远近田庐水光上。
人行九陌皆流水,螺蚌纷纷满城市。
筑岸防堤急索夫,里中徭役齐追呼。
当家出钱贫出力,触热忍饥不得食。
十日筑城五尺土,明日崩开十丈五。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决堤后对淮河流域造成的巨大破坏与混乱景象。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洪水肆虐的场景,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生活,再到人力物力的投入,全面展现了灾难的严重性。
        清乾隆年间,黄河每四年决溢一次,也是给淮河下游地区带来无穷的大水灾。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八月十九日,淮阴及上游徐邳一带连日大雨,黄河水位迅速高涨,河堤溃决,洪水漫溢夺淮,导致淮河下游淮安府板闸遭受严重淹没。清朝丁潍在《板闸被淹歌》一诗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雨骤风颠鼓浪高,黄河奔迅疾于涛。
一声漫溢连天至,万户流离动地号。
官舍沧桑宁暇惜,死生气数复何逃。
只缘长府身为系,未敢轻离独夜舠。
幕下仓惶散莫留,亲书奏草达宸旒。
初陈未悉闾阎象,清问频殷帷幄筹。
鸿雁不堪真目击,橐囊奚忍为家谋。
相将结筏聊栖止,却是乘槎海上俦。
闻道沿河扰攘多,又传山左动妖魔。
巡行镇静聊为策,夹路彷徨可奈何?
幸喜匪徒旋就网,欣看龙口合平波!
相逢尽诉生全事,赈诏初颁亿兆歌。
水到高檐可泛舟,水平积土已成丘。
剪除未是标新计,畚锸难为作旧谋。
千顷明湖堪濯足,一宵精卫已填流。
且欣帑贮安无恙,又报从宽纶绋稠。
淮河中下游地区经常发生水灾
        明朝淮河中下游地区平均8.4年发生一次较大水灾。明正德六年(1511年),地处淮河中游地区的寿州发生水灾。王九思登上寿州城楼,写下了《城楼观水》一诗记录了当时水灾情形:
寿春五月半月雨,西北水来势何怒。
冲啮城根半欲颓,接连湖影远莫睹。
湖头妇子尽乘槎,城外屋庐俱产龟。
不见往来鱼艇过,空余远近云山斜。
        连天阴雨,半月不断;白水围城,风急浪高。城外墙倾屋摧,茫茫一片,万家呼号,整个县城像一座飘摇于水中的一叶孤舟……
        清朝淮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较大水灾。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高家堰决口,泛滥的洪泽湖洪水,淹没了淮河下游地区淮安、扬州等地大量农田,百姓叫苦不迭。诗人张养重用《悯水》这首诗记述了高家堰决口导致淮扬地区受灾的情况,也更加印证了民谚“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这句话:
0cdfa94a4dbe0af64ca55c56bd52421.jpg
高堰如城水如贼,年年防水水莫测。
丙辰五月雨十日,波撼长城守不得。
洪水倒注势可骇,桑麻到处城沧海。
蛟龙得意占民居,饱餐人肉甘于醢。
尸骸遍野谁人收,数口绳牵逐乱流。
白料偕亡无计脱,骨肉尚冀同一丘。
间有巢林与升屋,或存或坠俱枵腹。
不食三日亦饿死,性命悬丝更残酷。
淮河流域在水灾过后还有旱灾
        旱灾多发生在明朝中期以后。清朝中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忧旱》一诗中描写了淮河流域旱灾之惨烈:
今年天作奇文章,大开大合为驰张。
一雨辄经数十日,一晴又历匝月长。
可怜麦收已大歉,万命只托新栽秧。
虽有长河足灌溉,踏车先要饱糗粮。
辘轱饿肠桔槔腿,枵战榨尽白汗浆。
田高于河仅尺咫,饿不能戽成陵冈。
黄梅至今两月耳,忧潦忽改忧旱伤。
乃知天公好奇得,乾啼湿哭俱为殃。
不如手笔仍故常,无恒雨亦无恒旸。
淮河流域时常还有风潮灾
        淮河流域东临黄海,由于台风袭击,滨海地区常发生海潮灾害。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飓风海溢怒潮淹没了范公堤以东盐区悲惨景象,台风登陆过境,时间是在半夜,日期恰逢天文大潮,台风、暴雨、大潮三合一,飓潮成灾是海盐生产的浩动,几十年一遇,损失极为惨重。明末清初吴嘉纪写下《风潮灾》一诗,以范公堤以东特有的盐民为题材,反映潮灾带来的苦难:
辛丑七月十六日,夜半飓风声怒号。
天地震动万物乱,大风吹起三丈潮。
茅屋飞翻风卷去,男妇哭泣无栖处。
潮头骤到似山摧,牵儿负女惊寻路。
四野沸腾那有路,雨洒月黑蛟龙怒。
避潮墩作波底泥,范公堤上游鱼度。
悲哉东海煮盐人,尔辈家家足苦辛。
频年多雨盐难煮,寒宿草中饥食土。
灾后:一片荒凉萧条
        淮河自然灾害发生以后,灾区村无烟火、野少行人,百姓家破人亡、颠沛流漓,灾民生活困难、买儿买女,生产遭受重创、作物歉收,一些淮河流域灾荒诗应时而出。
灾区:村无烟火,野少行人
        王命钦的一首诗《水灾志叹》对淮河流域灾后萧条景象更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蕞尔孤城旁水居,滔滔浊潦此归墟。
黍苗万壑几成沼,茅屋千家半是鱼。
疏凿谁为追禹迹,萧条空自叹周余。
圣朝汪秽原无已,何时灾藜得待苏。
        而康熙帝的一首诗《高邮湖见居民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对淮河流域荒凉描写得淋漓尽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南巡高邮湖时正值洪灾过后,灾区一片荒凉,遂写下了这首诗: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栖栖卧深潦。
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
夹岸罗黔黎,跽陈进耆老。
谘诹不厌频,利弊细探讨。
饥寒或有由,良惭奉苍颢。
古人念一夫,何况睹枯槁。
百姓:家破人亡,颠沛流漓
        陶誉相的《逃荒行》和赵翼的《逃荒叹》对百姓灾后的流亡生活也写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乾隆十年(174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间12年,淮河以北地区安徽灵壁县有10年水灾,《逃荒行》一诗记载了百姓逃荒的场景:
淮徐大风凤颍旱,千人万人争逃荒。
逃荒却欲往何处?闻道江南多富庶。
锁门担釜辞亲邻,全家都上黄泥路。
天明旱起满身露,道遇行人过前渡。
报说江南逃荒多,斗米换儿人不顾。
闻言半晌泪欲吞,前途如此愁难成。
进固维艰退不易,全家环泣天黄昏。
        《逃荒叹》一诗写的是清嘉庆六年(1805年)淮河下游地区江苏淮安、淮阴、扬州等地淮河水灾之后百姓逃荒的惨景:
男拖棒,女挈筐,过江南下逃灾荒。
云是淮扬稽天浸,幸脱鱼腹馀羸尪。
百十为群踵相接,暮宿野寺朝城坊。
初犹倚门可怜色,结队渐众势渐强。
麾之不去似吠犬,取非其有或攘羊。
死法死饥等死耳,垂死宁复顾禁防。
遂令市阛白昼闭,饿气翻作凶燄张。
黔敖纵欲具路食,口众我寡恐召殃。
侧闻有司下令逐,具舟押送归故乡。
却望故乡在何所,洪流降割方汤汤。
灾民:生活困难,卖儿卖女
        灾后除逃离外,留下来的灾民生活极其困难。诗人赵翼的《荒景》,描写的是灾民食树皮、啃草根的生活境况:
111.jpg
天将降割此方民,灾沴连番过十旬。
无米可炊徒巧妇,有墦能乞即良人。
煮来菜甲连黄叶,剥尽榆皮剩赤身。
待到明年新麦熟,不知几个得尝新?
        灾民在生活无着情况下还买儿买女,一幕幕人间惨剧时常上演。陈沆《河南道上乐府·卖儿女》:
河南一片荒荒土,满眼流离风又雨。
年荒父母竟无恩,卖尽田园卖儿女。
可怜父与母,泪落心内苦。
岂不恋所生,留汝难活汝。
往年生儿如得田,今年生儿不值钱。
卖女可得青蚨千,卖儿不足供一餐。
大车小车牛马走,儿啼呼父女呼母。
役夫努目刀在手,百口吞声面色朽。
此时父母死更生,食尽还增骨肉情。
月黑风寒新鬼哭,饥魂一路唤儿声。
        这首诗描写了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河夺淮大荒之年河南灾民卖儿卖女的惨景。
生产:遭受重创,作物歉收
        洪灾过后,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导致颗粒无收,变卖耕牛,造成灾民衣食无着、走投无路。
        颗粒无收。乾隆十年(1745年),淮北地区发生大洪水,一年劳动所得全部淹没在淮河洪水中,清朝《颍州府志》中有首诗云:
农夫力穑夏徂秋,可怜暮被蛟龙妒。
天吴河伯蹇且骄,年来惯激淮水怒。
下流阻障惊倒灌,上流崩湱轰雷注。
与与薿薿计日登,丰年入眼洪涛付。
        变卖耕牛。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灾荒严重、民不聊生,鲁一同的一诗《卖耕牛》,反映灾民生活的悲惨绝望:
卖耕牛,耕牛鸣何哀。
原头草尽不得食,牵牛蹢躅屠门来。
牛不能言但呜咽,屠人磨刀向牛说:
“有田可耕汝当活,农夫死尽汝命绝。”
旁观老子有幅巾,戒人食牛人怒嗔:
“不见前村人食人。”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1

主题

3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7305
发表于 昨天 1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551

主题

3万

帖子

34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48762
发表于 昨天 14: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17

主题

1万

帖子

15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55599
发表于 昨天 1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906

主题

3万

帖子

47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76265
发表于 4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电信(全省通用)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