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千年渔鼓 守护非遗薪火 2025年4月22日,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30名学子走进老子山镇,通过“知•行•创”三维研学,深度探寻省级非遗洪泽湖渔鼓的文化密码,在代际传承中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动能。
千年技艺焕新颜 在渔鼓传承展示馆,学生们观摩古法手工制作的渔鼓文物,聆听传承人解密祭祀鼓乐中的文化基因。非遗工坊内,老艺人手把手教授非遗风筝的制作,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课堂。特别设置的“非遗+”课堂,将物理声学与艺术审美相融合,与老子山九年制学校渔鼓舞社团的互动交流展示,构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代际对话传薪火 传承人的渔鼓舞教学成为动人场景。老艺人演绎“撒网”“划桨”等劳动化动作时,孩子们在笔记本上速记:"每声鼓点都是渔民的呼吸"。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年轻一代不仅习得技艺,更读懂了"浪尖起舞"的渔民精神内核。
多方共筑传承链 活动创新构建“校地社”协同机制:文旅部门提供非遗档案支持,龟山古村开辟实景教学场域,“大湖鸿雁”唐真亚工作室搭建起校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正如老子山镇宣传委员刘丽萍所说:“文化传承不是单线接力,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的滋养。” 当研学团队在古村码头休息整理一天研学的笔记时,悠远鼓声与湖涛共鸣。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昭示着:非遗保护不仅需要博物馆式的珍藏,更需要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流向未来。少年们敲响的每个音符,都在续写着非遗传承的青春篇章。 撰稿|邱 峰 摄影|潘国微 初审|邱 峰 复审|严荣清 终审|李国政 编辑发布|胡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