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414|回复: 8

[诗中洪泽湖] 7.4《历代诗家词人眼中的淮河七彩印象》(四)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

帖子

1528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8
发表于 2025-4-22 09: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29期
7.4《历代诗家词人眼中的淮河七彩印象》(四)
这是一条绿色河流:旖旎风光在这里怡人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撰稿人孙玉清分“这是一条金色河流:皇舟官船在这里来往、这是一条蓝色河流:复杂情感在这里释怀、这是一条红色河流:民族脊梁在这里挺起、这是一条绿色河流:旖旎风光在这里怡人、这是一条紫色河流:亲友情谊在这里抒发、这是一条橙色河流:百姓生活在这里绽放、这是一条灰色河流:自然灾害在这里殃民”等七个部分,帮助领会其所撰写的《历代诗家词人眼中的淮河七彩印象》这篇文章,本期解读其中的第四部分《这是一条绿色河流:旖旎风光在这里怡人》。

        淮河,古称淮水,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当代已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山区,由西向东,现在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其干流在江苏省扬州市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
        从远古一路走来,淮河通过它那巨大的动脉流和千万条支流,以及星罗棋布的湖泊,一方面用生命之水去浇灌了这片土地,使之孕育出一簇簇人类文明之花,留下了众多的风景名胜、人文佳话;另一方面又给两岸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并留下许多治水的传说。历代诗词人徜徉在这条河流上,一幅幅看不完的画卷,留下了七彩淮河的印象:金色的皇家舟船来往,蓝色的爱恨情感释怀,红色的民族脊梁挺起,绿色的旖旎风光怡人,紫色的亲友情谊抒发,橙色的百姓生活绽放,灰色的自然灾害殃民。
55eae1cf88c46330923b9b084ed80b2_副本.jpg
        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淮河“清如明镜”、“美如江南”,两岸“芦花万里秋”,“沙禽掠岸飞”,水面“荷花照水色”、“十里闻花香”、“鱼肥脸如玉”,可见当时淮水是清澈而迷人的,两岸景色是无限美好的。在这条代表着清新绿色的河流上,旖旎风光在这里怡人。
春夏秋冬四季景让人陶醉
这是淮河春景
        明朝曾任云南知府的张祥鸢在一个春季的早晨过淮河时写下了《渡淮春晓》一诗,通过描绘淮河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渡过淮河的春天早晨的感受和情绪:
朝辞桐柏水,时序又殊方。
河抱中原转,天围远树苍。
绪风啼鸟变,红雨落花忙。
坐惜春芳晏,高歌西日黄。
        这首诗开篇以朝辞桐柏水为起点,描写出诗人离开桐柏树和水边的情景,同时指出时节已经转变。接着,诗中描述了大河环绕中原地区转动的景象,以及天空中远处苍翠的树木,给人以广阔和壮丽的感觉。接下来,诗以绪风啼鸟和红雨落花的形象描绘了早晨微风的吹拂和春雨的洒落,表达了春天的活力与繁忙。最后表达了诗人在黄昏时刻坐下来静静感受春天的芬芳,以及高歌迎接西方太阳的落下,意味着一天的结束。整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感受。
这是淮河夏景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刑部尚书王世贞在夏天渡过淮河时写有《触暑渡淮寄舍弟》诗句,描绘了诗人夏季渡过淮河后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渡江已见乡心发,及渡淮河重惘然。
回首风云恒自变,出门天地总堪怜。
疲驹顾影时时立,畏日骄人故故悬。
欲觅旧欢那可得,北窗还许对床眠。
        诗中,运用比喻手法,以疲倦的马儿回顾身影、畏惧烈日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疲惫与艰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生活压力的担忧。
这是淮河秋景
清朝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李锴,秋天来到洪泽湖,看到此时的景象,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诗篇《秋望洪泽湖》:
木叶洞庭下,秋涛洪泽回。
蛇龙今已放,璧马谩成灾。
苍莽空天合,沈吟晓望开。
防川有深戒,莫止岸加培。
        诗人描绘了秋天洪泽湖洪水的景象:在广阔的庭宇中,树叶纷纷落下,洪泽湖里形成了洪涛巨浪。蛇龙已经放出,神马轻慢地造成成片灾害。湖面与天空一色无边无际,低声自语希望在早晨能够放开。要自我警惕防止水患的出现,不能停止继续加固洪泽湖堤岸。
64c2beb02883380f5b90b597b50e9a4_副本.jpg
这是淮河冬景
        明朝曾任布政使参政的张琦在经过淮河时,感慨万分,留有《过淮河》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冬季过淮河时所见的壮丽景色:
朔风鸣鼓下寒川,西指淮流即是天。
十万人家杨柳树,半开青眼望新年。
        诗中,以凛冽的北风和战鼓声起笔,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一个宏大的场景之中。同时,展现了淮河的辽阔与气势,也隐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远方的向往。
早晚日月四时景美不胜收
这是淮河晨景
        清朝曾任过县丞的黄景仁写有《淮上晓发》一诗,描绘了清晨渡淮河时的景象:
水声梦语同怨幽,晓来浪花齐白头。
淮山一发转舵得,向船低昂如有求。
风吹五两鹤飞疾,浩歌谁识沧洲逸。
前途纵有桂树攀,多恐天寒已无实。
        诗中,以水声和梦语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幽深而略带哀愁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夜晚未尽的故事。接下来,将时间推进至清晨,以浪花的白头比喻岁月的流逝,形象地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接着,描绘了船只在淮山的指引下调整方向的情景,似乎船与山之间有着某种默契,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这一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这是淮河晚景
        南宋时期曾任过太府卿的王卿月,作为金国生辰使准备渡过淮河去金国贺生辰,当看到淮河的晚景时心里涌出别样滋味,于是留下了《长淮晚望》一诗,描绘了诗人在淮河边眺望淮河的夜景:
目断长淮渺莽中,孤城突兀倚层空。
寒砧几许递秋信,渔笛一声横晚风。
龙吐晴云岚气白,鸦翻落日水天红。
扁舟今夜宿何许,赤壁断矶芦苇丛。
        在诗中,淮河远远地延伸到了眼前,渺渺茫茫,仿佛看不到尽头。孤立的城池矗立在虚空之中,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寒秋的捣衣声传来了秋的信息,渔笛吹响,夜风呼啸而过。龙吐出的云雾晴朗明亮,乌鸦在夕阳的映衬下翻飞,水和天空都呈现出红色的景象。
这是淮河日景
        南宋时期曾任吏部尚书兼给事中的许及之,在出使金国结束渡过淮河回国时写下《渡淮》诗:
照眼清淮笑力微,家人应喜近亭闱。
兹行莫道无勋绩,带得星星白发归。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渡过日光照耀下清澈的淮河时的情景,淮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仿佛淮水在眼前微笑,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喜悦之情。诗人想象家人见到自己归来时的欢欣,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深切思念。
这是淮河月景
        宋朝曾任编校国史院实录的吴龙翰在淡淡的月光下留下《春晚留淮上》诗:
淮山历历春云淡,淮水汤汤夜月辉。
此处杜鹃啼不到,江南行客未成归。
        这首诗淮水以青青淮山淡淡春云为背景,轻轻荡漾着月亮的清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递出诗人对美好春夜景色的欣赏。其中开篇通过对山川和水流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柔和的氛围。“历历”形容山势延绵,“汤汤”则是水流声响的拟声词,而“春云澹”与“夜月辉”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夜月下的画面,给人以宁静之感。
风雨雪水四种景目不暇接
这是淮河风景
        明朝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胡应麟,在淮河上遇到了大风,写有《自淮上挂帆便风一夕遂抵梁下》一诗:
淮水何汤汤,布帆疾于矢。
一夜东南风,吹船七百里。
        此诗描绘了诗人乘船自淮河出发,借助东南风迅速前行的情景。诗中,生动地描绘出淮河水势浩荡、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为整幅画面奠定了雄浑的基调。同时,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轻盈的布帆比作箭矢,形象地表现了帆船在风力的推动下如箭般飞速前进的状态,展现了航行的迅捷与畅快。
这是淮河雨景
        明朝曾任广东按察佥事的王问在秋季的雨天渡过淮河时写下《雨夜怀归》一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淮河秋雨之夜的景色:
秋雨入幽蛩,墙阴稿乱蓬。
旅人淮水上,归梦雨声中。
水陇稻粱熟,山园橘柚红。
竹深闲诩径,还与去时同。
        诗中,以秋雨滴落引发虫鸣,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接着,写出了诗人身处的环境,墙边杂草在风雨中摇曳,暗示了诗人的漂泊之感。接下来,诗人自比为远行的旅人,身处淮水之畔,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诗的最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梦中都萦绕着雨声和归乡之情,情感深沉。
b722494d98bf4901f5e6c9f992de48a_副本.jpg
这是淮河雪景
        元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柳贯,感受了雪中渡淮时的场景,便有《雪中渡淮》一诗:
水入长淮浦溆分,橹前圻岸觉纷纭。
洒篷雨歇才闻雪,吹帽风来不见云。
何处能忘丹凤阙 ,此身将混白鸥群。
有人问我蠙珠颗,直溯寒光到海滨。
        这首诗描绘了在大雪纷飞中的淮河渡口景象:雨停之后,雪花飘落,诗人以“洒篷”形容雪花轻盈地落在船帆上,形象而富有诗意。同时,风吹帽动,却看不见云彩,突出了雪景的纯净与朦胧之美,也暗示了天气的寒冷与静谧。
这是淮河水景
        北宋时期,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刘筠,在淮水涨水时乘舟渡淮,写下《淮水暴涨舟中有作》一诗,描绘了一幅淮河暴涨的景象:
行行极目天无柱,渺渺横流浪有花。
客子方思舟下碇,阴虬自喜海为家。
村遥树列秦川霁,岸阔牛分触氏蜗。
鸢啸风高良可畏,此情难论坎中蛙。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汹涌澎湃之中所感受到的心境。诗中,通过极度夸张的视角,传达出洪水如同没有边际的宇宙,让人感觉到一种无限的广阔与力量。接着,对这股汹涌之水中偶尔出现的落叶或浮物的一种描绘,用以衬托出水势的凶猛。接下来,则是对岸边景象的描绘。通过“村遥”与“岸阔”,诗人再次强调了洪水带来的广阔视野,而“牛分触氏蜗”的细节,则透露出即便是在这汹涌澎湃中,生命力仍旧顽强。诗的最后,则是诗人对风高浪急、危险环境下生存者的敬佩与赞美。这里的“坎中蛙”指的是那些只能生活在池塘小溪中的青蛙,对比之下更能体现这种敬佩和赞美之情。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1540

主题

3万

帖子

34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44881
发表于 2025-4-22 09:18: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移动

25

主题

1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3960
发表于 2025-4-22 09:29: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发表于 2025-4-22 09:48: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594

主题

4万

帖子

33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35744
发表于 2025-4-22 10:3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7

主题

1万

帖子

15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50699
发表于 2025-4-22 11:4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1623
发表于 2025-4-22 11:53: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

主题

38

帖子

5万

积分

大三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积分
55673
发表于 2025-4-22 14:30: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电信(全省通用)
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您的添砖加瓦

59

主题

3263

帖子

4万

积分

大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42241
发表于 2025-4-22 21:4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