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24期 6.4《南宋诗家词人淮河岸边挺起民族脊梁》(四) 社会名流矢志不渝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研究人员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11月,孙玉清参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渠召开的第四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和全国水利文化学术研讨会,其所撰写的《南宋诗家词人淮河岸边挺起民族脊梁》一文被收进会议论文集,并即将由黄河水利出版社编辑成书出版发行。本次,撰稿人孙玉清分“国家使节悲愤填膺、政府官员坚决主战、军中将士誓死报国、社会名流矢志不渝、平民百姓不甘受役”等五个部分帮助领会这篇文章,本期解读其中的第四部分《社会名流矢志不渝》。
淮河,这个英雄泪洒的古战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上演过无数的历史传说,演绎出独树一帜的淮河文化。
北宋一时的繁荣,不仅没有换来长治久安,反而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和无穷后患。北宋的偏安和北方金辽的崛起,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终于,随着金兵和元军的铁骑先后滚滚南下,美丽的河山破碎,大好的国土沦陷,人民的流离失所,家园的洗劫一空,百姓的苦不堪言。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高宗百般屈辱地与金人媾和,订下了“以淮水中流划疆”的和约,自此以后,淮河便变成了宋、金二国的疆界。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不可避免地遭受战火的摧残。面对悠悠的淮河,看到满目的疮痍,南宋诗家词人们的心都碎了,所有文字化成了满腔仇恨,用诗词表达出爱国主义时代主旋律,他们在淮河岸边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加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淮河岸边,社会名流矢志不渝。
名流呼喊声,回荡淮水上。收复失地心,自始自终中。
作为宋金对峙的淮河边塞成为南宋社会名流诗家词人永远的心痛,当他们来到淮河边看到边塞场景时仍不住泪流满面,写下了许多篇爱国诗词。在淮河岸边,当时身为社会名流诗家词人,一代诗人心藏家国情怀,一代大师心存国仇家恨,一代名家心中望眼欲穿,以赤胆忠诚的“三心”尽显矢志不渝的气节,体现出他们自始自终的收复失地的决心。
一代诗人心藏家国情怀 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忧国伤时一片情,满目荒芜仇恨生,北望中原泪流面。
忧国伤时一片情 在游历淮河时看着淮水,诗人流露了别样的诠释,于是写下了《频酌淮河水》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濠梁地区时,频繁品饮淮河之水的情景: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诗人称赞淮河的水甘美清冽,与东南的咸水相比,淮河水更加美味。春风吹拂下,水波绿润,散发出中原地区的独特气息。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去北岸打水,因为在那里有英雄的泪水。这句话暗示着历史悲情,可能指的是战乱时期淮河北岸英勇抵抗的英雄们流下的眼泪。
满目荒芜仇恨生 当时,淮河边上的村庄田野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华的城市、富饶的村庄,一派萧条。目睹此景,诗人悲愤地写下了《淮村兵后》一诗: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乡来一一是人家。 这首诗就是描写淮河边一个被金兵践踏后的村庄的萧索之景,借此表达诗人看到人民饱受战争苦难的悲痛心情,是一首感伤凄凉的边塞诗。整首诗以景为主,寄托诗人对遭受兵乱的人民表示深厚的同情和对入侵敌人的仇恨。
北望中原泪流面 登上盱眙都梁山北望淮河,有一种心情由然而生,诗人便写下了《盱眙北望》一诗: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 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诗中,鸟儿向着茫茫渺渺的中原地区飞去,飞到一半又飞回南边来,写出了沦陷的中原大地,幅员辽阔,广袤无垠。诗人实在禁不住缅怀中原的热泪,所以不忍心登上都梁山向北了望。诗人面对着中原失地无可奈何,天天缅怀中原,来到这里却又不忍登高北望,真是痛苦极了。诗中最后一句使用了隋炀帝亡国的典故,含有讽喻宋朝的意思。
一代大师心存国仇家恨 宫廷琴师汪元量显示出被掳的忧恨,音律大师施岳展现出英雄的激愤。
宫廷琴师汪元量被掳的忧恨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攻至宋都城临安东北的皋亭山,宋朝谢太后上传国玺出降。二月,元军入临安,宋室三宫皆被元兵俘虏。三月,宋恭帝以及后宫妃嫔、宫女、侍臣、乐官等三千余人被押解北上,汪元量也在其中。在北行途中,夜经淮河,舟中有一位宫女弹琴,琴声凄婉,如怨如诉。汪元量听到琴声,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隐秘角落,眼前的一幕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于是写下了这首《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
鼓鞞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 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 驼背模糊,马头奁匝,朝朝暮暮。 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 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 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 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 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词中,汪元量将自己亲历的一幕做了记述,这就是宋室一行被俘北上舟船经过淮河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会。这首词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历史纪实,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读来让人动容,着重展示宋室成员被俘北上、舟行淮河时词人的见闻,贯穿全词的是惊和苦的悲凉感情。
音律大师施岳英雄的激愤 施岳身处南宋末期,北方蒙古正虎窥江南,南宋江山大有朝不保夕的危险。故面对淮水两岸的青山,词人联想到曾经作为宋金分界线的淮水,最终未能阻挡金兵南下,由此写下这首词《水龙吟·翠鳌涌出沧溟》:
翠鳌涌出沧溟,影横栈壁迷烟墅。楼台对起,阑干重凭,山川自古。梁苑平芜,汴堤疏柳,几番晴雨。看天低四远,江空万里,登临处、分吴楚。
两岸花飞絮舞。度春风、满城箫鼓。英雄暗老,昏潮晓汐,归帆过舻。淮水东流,塞云北渡,夕阳西去。正凄凉望极,中原路杳,月来南浦。
词人抒发了自己英雄失意到激愤和中原恢复遥遥无期到悲哀。淮水两岸已经习惯了南北分裂到既成事实,众人皆醉,沉浸在春风箫鼓之中,没有人能够理解像自己这样系念中原恢复到英雄。夕阳向西沉去,淮水往东流淌,边塞到云北去,月亮初照南浦,东南西北,同人苍茫独立于中,深情地北望中原。送别谁,青春还英雄之志,还与中原父老从此永别,多少凄凉感慨都在此不言之中。这首词壮烈激昂,掷地有声,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英雄时代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世界的热爱和对英雄豪情壮志的赞颂,同时也透露出对中原冷寂景象的忧伤和无奈。
一代名家心中望眼欲穿 南宋著名理学家刘子翚发出伤感,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坚守节操,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心怀抱负。
南宋著名理学家刘子翚的伤感 他受到父亲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很深,南渡后虽然隐居乡里,但是无时不忧国,唯因病魔缠身,无力请缨,因而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时事的诗篇,其中《北风》一诗:
雁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苑来。 紫色蛙声真倔强,翠华龙衮暂徘徊。 庙堂此日无遗策,可是忧时独草莱。 诗中用“雁”“晚角哀”“淮山已隔”表达了诗人在宗室南迁后的羁旅漂泊之感叹,用汴水一句写出诗人思乡忧国的幽情,用尾联写出对朝廷无能的指责。整首诗以北风为线索,表达了对战乱和不幸的哀叹以及对和平和安宁的向往,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的节操 南宋灭亡后,元朝朝廷听闻陈普多才,授陈普为福建教授。陈普三不赴诏,回到家乡开办仁丰书院,且在书院中堂悬挂“志不仕元”横匾以明志。他用《咏史下·刘裕》诗句表达对刘裕英勇事迹的赞美,展示出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
何事佛貍能度淮,中原千尺髑髅台。 无巢燕子宁依树,不入乌衣巷裹来。 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以勇猛善战而著称,凭借他的勇气和智谋,成功地解决了淮河地区的乱象,稳定了局势。
他还用《咏史下·诸葛诞》诗句赞颂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诸葛亮的英勇和忠诚:
义旗照日映淮流,不为曹孤为夏侯。 麾下诸君底心性,海中五百又扬州。 诗人通过描述义旗高悬、阳光照耀下的淮河流域,表达了诸葛亮的威严和光辉。他以咏史诗的形式将历史人物在淮水边建立的功勋与南宋坐失中原的悲剧暗相勾通联系起来,表达他忠于宋朝。
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叶适的抱负 叶适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志存收复,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他以李制置的问题作为回答写下《答李制置》一诗:
喜槌恨不投淮流,复传侯挚能校谋。 四州卧龙出长算,朝汎清洛暮营丘。 禹迹芒芒草莱远,滓边正在耕耘满。 中庭雅歌自有节,岂效夷声催煞衮。 北平渐车淖不通,白檀可越时未同。 待公刻就燕然颂,我亦严驾期无终。 诗中,展示了对李制置能够校谋的赞赏和自己对于政治局势、社会状态的观察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期许,希望能够等待李制置的到来,表示会严格要求自己,并追求无终止的进取,从而实现收复淮水失地的抱负。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方: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