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922|回复: 7

[诗中洪泽湖] 6.2《南宋诗家词人淮河岸边挺起民族脊梁》(二)

[复制链接]

30

主题

30

帖子

1528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28
发表于 2025-3-4 10: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22期
6.2《南宋诗家词人淮河岸边挺起民族脊梁》(二)
政府官员坚决主战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研究人员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11月,孙玉清参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渠召开的第四届水文化国际研讨会和全国水利文化学术研讨会,其所撰写的《南宋诗家词人淮河岸边挺起民族脊梁》一文被收进会议论文集,并即将由黄河水利出版社编辑成书出版发行。本次,撰稿人孙玉清分“国家使节悲愤填膺、政府官员坚决主战、军中将士誓死报国、社会名流矢志不渝、平民百姓不甘受役”等五个部分帮助领会这篇文章,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二部分《政府官员坚决主战》。

       淮河,这个英雄泪洒的古战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上演过无数的历史传说,演绎出独树一帜的淮河文化。
       北宋一时的繁荣,不仅没有换来长治久安,反而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和无穷后患。北宋的偏安和北方金辽的崛起,改变了历史发展的方向。终于,随着金兵和元军的铁骑先后滚滚南下,美丽的河山破碎,大好的国土沦陷,人民的流离失所,家园的洗劫一空,百姓的苦不堪言。南宋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高宗百般屈辱地与金人媾和,订下了“以淮水中流划疆”的和约,自此以后,淮河便变成了宋、金二国的疆界。作为我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不可避免地遭受战火的摧残。面对悠悠的淮河,看到满目的疮痍,南宋诗家词人们的心都碎了,所有文字化成了满腔仇恨,用诗词表达出爱国主义时代主旋律,他们在淮河岸边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加丰富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淮河岸边,政府官员坚决主战。
1282c05cc8f9065305e35d3c9383a07.jpg
       官员主战声,铿锵朝廷上。统一国家志,从未忘却过。
       当时的南宋朝廷满足于偏安江左,畏惧金兵强大,不敢收复中原,依旧荒淫享乐。力求主战的部分南宋政府爱国官员站在滚滚东去的淮河南岸时,望着被占领的淮河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朝廷宰相怒斥求荣,国家重臣痛斥求和,地方官吏严斥求安,以铿锵有力的“三斥”奏响坚决主战的时代强音,体现他们从未忘却的“统一国家”的毅志。
朝廷宰相怒斥求荣
       李纲,这位一度被任命只有两个半月时间南宋初年高宗时期的主战派宰相,曾多次到过淮河,有着“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的美誉,以期国家自强。
尖锐地讽刺投降分子卖国求荣
       建炎三年 (公元1129年) 二月,金兵围攻扬州,高宗仓皇逃往杭州,朝野激愤,高宗被迫罢免了主和派的官职。三月,一些将官发动兵变,逼高宗于三月六日发下《内禅诏书》,让帝位给三岁的儿子。这引起主战派将领的愤怒,发出檄文,使高宗恢复了帝位。而此时,被汉奸卖国集团排挤出朝廷而被贬谪流放到海南的李纲,跪伏在地上看完《内禅诏书》后,百感交集,感愤而作《述怀》一诗:
胡骑长驱扰汉疆, 庙堂高枕失提防。
关河自昔称天府, 淮海于今作战场。
退避固知非得计, 威灵何以镇殊方?
中原夷狄相衰盛, 圣哲从来只自强。
       在诗中,直接点出金人的骑兵长驱直入侵扰我宋朝的疆土,是因为朝廷当权者高枕无忧、丧失警惕、缺乏防御能力的所导致;同时指出本可以有效地防御外来的侵略,而如今连淮河一带也沦为战场;接下来,义正辞严地对朝中颇盛行的退让、媾和、投降的主张予以责难和反驳;诗的最后,指明自强立国是惟一的道路。
衷心地希望朝廷政府不畏强敌
       李纲用发生在淮河支流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写下了《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咏史词: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2bf769e45e87cc9f93add1110743e27.jpg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妄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东晋只有八万军队,不到苻坚的十分之一。而淝水一战,晋师大败苻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保住了晋国的安全。在词中,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同时,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指挥若定的作用,赞扬晋军出奇制胜、力挫强敌,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曾担任高宗宰相的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可惜他没会机会。他意在讽谕高宗以古为鉴,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敌”。
国家重臣痛斥求和
       在这些主战派重臣的心中,中原沦为失地是他们永远的痛,未尝一日而忘,以期国家挥师。
缅怀古人感触国事
       曾任户部尚书的叶梦得登上寿阳城楼及八公山望远,想起发生在此地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遂发思古之幽情,怀念谢安等的英雄业绩,自伤年暮岁晚,收复失地功业无成,于是写下了《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这篇词作: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在词中,回想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同时分明指出“朝中无人”抗金了,而受到国君疏远冷落的孤独寂寞心情远远超出谢安当年的遭遇。
心痛南北依然分裂
       曾任工部尚书的王遂在《谢赵庐州送淮白》一诗中,用一条淮河,暗示山河残破:
淮源千古贯中州,南北分来九十秋。
欲放此鳞归纵壑,要留佳瑞入王舟。
       此时,他掐指一算,距离宋金议和已经过去90年了,北方失地还是未能收复。这么久过去了,依然是南北分裂的局面,感到心痛。他收到这条白鱼之后,没想着怎么吃,反而想要将鱼放生,以祈求祥瑞,可以给南宋王朝带来好运收复失地。
反思家国兴衰责任
       曾任大宗正丞的赵崇嶓,这位敢于上疏直言的诤臣,在淮河边上屹立在凉嗖嗖的古老秋风里,心怀天下,深吸一口气,眺望苍茫淮河水,击节而歌,这道宋金两国的分界线啊,偏安一隅的朝廷何时才能北伐功成呢?奋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载的《淮河水》诗,难免让人有悲秋伤怀之感:
秋风淮水白苍茫,中有英雄泪几行。
流到海门流不去,会随潮汐过钱塘。
责疑苟安一隅政策
       面对南宋北伐军在淮河边的上符离溃败严峻的形势,曾任中书舍人、时任建康留守张孝祥来到淮河边义愤填膺,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的可耻,写下这首慷慨悲壮的词篇《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在词中,显现词人伫立在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一片荒凉;展示词人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
地方官吏严斥求安
       作为主战派的地方官吏,来到淮河边,对朝廷媚敌偏隅求安所造成的外敌未灭、失地未收持强烈的抨击态度,以期国家繁荣。
关切国家前途
       曾任平江府通判赵善括站在淮河南岸看到北方中原时的场景,写下《沁园春·和辛帅》一词:
       虎啸风生,龙跃云飞,时不再来。试凭高望远,长淮清浅,伤今怀古,故国氛埃。壮志求伸,匈奴未灭,早以家为何谓哉。多应是,待著鞭事了,税驾方回。
       稼轩聊尔名斋。笑学请樊迟心未开。似南阳高卧,莘郊自乐,磻溪韬略,傅野盐梅。植杖亭前,集山楼下,五桂三槐次第栽。功名遂,向急流勇退,肯恁徘徊。
       在词中,词人感慨时光流逝时不再来,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对匈奴的威胁和对家国责任进行反思,写出了自己对时代命运的思考。
勇于为国分忧
       曾任淮浙安抚使参议的陈造登上淮河边上的盱眙都梁山,感慨颇多写下赤子之情的《都梁六首》第二首:
天外纤云尽,山巅望眼遥。
平淮剪绿野,白塔界晴霄。
客里风光异,吟边物象骄。
功名它日事,回首兴萧条。
       诗中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观,一“剪”一“界”暗喻山河破碎的现状,诗人感到这眼前长淮为界、山河非昔的景观也都是献愁供恨了,传达了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情怀。
4797dccf59c4bfcd8cd2a2053580eaa.jpg
永怀昔日盛世
       曾任江东安抚司干官的崔敦礼站在淮河边上的龟山上北望中原大地感慨万分,家国情感由然而生,情不自禁地写下《龟山》一诗:
当年王气拥神州,衮衮朝宗此地由。
自昔好山犹故色,只今清泗漫安流。
苍烟锁合神仙府,宿藓封深魍魉囚。
病眼不堪重北望,西风挥泪下扁舟。
       在诗中,诗人不由地回想起北宋的盛世,感叹已今非昔比了,只有泗水还在漫漫地流淌着,觉得不忍心再向北望了,只能流泪乘舟离开龟山。
建设美好家园
       曾任除淮东安抚司干官的方岳在淮河边送别友人写下《送少卿奉使淮西》一诗,希望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影响力,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
金兵据城坚如石,鞑人人关平如席。
秋高塞上沙草愁,夜半军中羽书急。
符麟留钥汉宗姓,风鹤为兵谢安侄。
貔貅野宿日增灶,鼪鼯陆梁夜鸣镝。
肯携金印问钱谷,盍上玉堂调笔墨。
时平书生坐迂阔,气盖廷臣工激直。
烟尘所喜毛发青,冰雪其清肝胆白。
朱雀桥深橘香美,白鹭洲寒荻花湿。
我所思兮丁令威,欲往从之语胸臆。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治理国家、助力国家建设的期望,描述了诗人的志向追求和为政者的奋发不息,显现了诗人对清廉正直、纯粹无暇的人格品质的赞美,展示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和对和平繁荣的向往。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1544

主题

3万

帖子

34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45618
发表于 2025-3-4 10:1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移动
发表于 2025-3-4 11:2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 电信(全省通用)

1

主题

3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2490
发表于 2025-3-4 11:29: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7

主题

1万

帖子

15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51502
发表于 2025-3-4 11:5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2490
发表于 2025-3-4 12:11: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882

主题

3万

帖子

47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71061
发表于 2025-3-4 17:10: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2400

主题

6万

帖子

37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74523
发表于 2025-3-4 22:36: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