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中洪泽湖】第5期 1.5《宋代诗人与运河重镇龟山翰墨情缘》(五) 叹佛教之博大 孙玉清 编者语: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特邀孙玉清从“赏景色之独特、咏神话之奇异、遣家国之情怀、赋漕运之乾坤、叹佛教之博大”等角度解读其所撰写的《宋代诗人与运河重镇龟山翰墨情缘》一文,此文在2023年度召开的全国水利史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并得到专家点评。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解读,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五部分《叹佛教之博大》。
龟山,处于淮河入洪泽湖的东岸,孤峰耸峙于淮河之中,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形似伏在淮河中的一只巨龟。古代,淮水到这里入海,今天淮河到此入洪泽湖。
龟山,曾是隋唐运河重镇,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上为风景观赏佳地、淮河访古胜地、兵家必争之地、唐宋运河要地、佛教文化重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27处重名龟山中比较罕见,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成为宋代诗人网红打卡点。据粗略统计,在宋代就有70多位诗人游历过龟山,并留下了15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龟山自然景色优美之独特、淮河文化历史之悠久、文人墨客家国情怀之高尚、漕运国脉维系之不易、佛教禅学影响之深广。
龟山佛教之博大,吸引宋代诗人纷至沓来。
晚钟远响彻,禅修静心境。高僧点谜津,缘爱伴人生。
宋代,隋唐运河给龟山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佛教文化又让喧嚣的都市龟山增添几分风骨。建在山上的龟山寺,与当时地处南方的寒山寺一样,整天香火缭绕,昼时木鱼声声,暮时晚钟响彻,夜时灯火长明,吸引了众多诗人仿佛进入了空灵的心境,由衷赞叹佛教的博大精深。龟山寺,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为宋真宗修建,规模之大,名冠江淮,僧侣多达500人,故寺有500铁罗汉。沈括所写的《泗州龟山水陆禅院佛顶舍利塔记》一文在宋代就奠定了龟山在江淮地区佛教文化的核心地位。
诗人们感叹于龟山寺是撞钟之地,声落远处,沁人心脾。
龟山寺院中有个“接云楼”,其顶上悬挂古钟一口,钟围一丈七尺许,每到傍晚撞108响,方圆几十里皆闻其声。著名书法家米芾的《龟山寺晚钟》一诗生动地描述了龟山的雄伟,古寺的幽深,清越雄浑的钟声,展现出晚钟对人心灵的深刻影响:“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其中,诗句“龟峰高耸接云楼”,以“龟峰”为背景,形象地勾勒出山峰之高峻,仿佛与云楼相连,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句“撞月钟声吼铁牛”,通过“撞月”和“吼铁牛”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晚钟声在月色中回荡,如同铁牛怒吼般的震撼力,既表现了钟声的宏大气势,也暗示了其穿透力之强。宋庠在《登龟山上方寺》一诗中细腻描写了寺庙的生活:“双树遗真宇,青鸳切紫氛。路盘千岭出,钟逼九天闻。林影随崖断,泉声遇石分。晓风先得日,春崦易藏云。佛果当轩落,仙苗护砌薰。客尘聊自拂,稽首贝多文。”其中诗句“路盘千岭出,钟逼九天闻”描绘了蜿蜒曲折的小路从众多山岭间穿行而出,而“钟声”在这里象征着一种清脆、悠扬的声音,这声音似乎能够传遍整个九天,显示了诗人对这座寺庙庄严钟声的心灵感受。
诗人们赞叹于龟山寺是禅修之地,超然物外,开阔心境。
张舜民专程乘船向龟山寺进发,希望在禅修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龟山寺》诗中这样写道:“白塔摇摇波浪间,几多舟楫望禅关。天边帆影因心动,堂上潮音到海还。”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水波与心灵的交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向往净土的情怀。其中诗句“几多舟楫望禅关”透露出诗人内心对于宁静之所的渴望,那些行船在波浪中前行,似乎都在寻觅一处超然物外的圣地;而“天边幡影因心动”这句诗则将视野扩展至天际,旗帜在风中飘扬,其影随着心灵的起伏而变化,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徐梦发来到龟山寺祈神降雨,期待心境能够得到清净,于是写下《龟山祷雨》一诗:“久困焦熬里,持香谒二禅。会留一宿觉,了得寸心缘。鹤识小溪路,钟闻上界天。龙湫分勺水,法海遍三千。”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困境中向禅宗两位高僧祈求的心境,展现了对佛法的虔诚。其中诗句“久困焦熬里”表达了诗人在艰难困苦中的处境,而“持香谒二禅”则写出他带着虔诚之心去拜见禅师寻求解脱。诗句“会留一宿觉,了得寸心缘”暗示了在禅修中期待得到片刻安宁与内心的领悟。
诗人们惊叹于龟山寺是智慧之地,高僧指点,安静心情。黄希武来到龟山寺寻梦,为僧人柏庭作《龟山禅寺赠僧柏庭》一诗:“出世无心与世闻,好将踪迹远离群。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东林莲社诗盟在,相送河桥已夕曛。”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脱态度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其中诗句“别来沧海孤舟月,归去青山半榻云”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归隐生活,画面孤独而宁静,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禅寂生活。而诗句“顿觉有生皆幻梦,更寻无地避尘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如梦的深刻体悟,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倦,渴望寻找一片清净之地。孔武仲来到龟山寺纳凉,给宗衍师写了一首诗《龟山寺纳凉呈宗衍师》,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以及精神自由的深刻感悟:“宝洞然香罢,山堂问话中。日将秋共淡,心与境浑空。弹指看浮世,披襟纳远风。因知宴坐者,白首乐无穷。”其中,诗句“因知宴坐者,白首乐无穷”表达了诗人的悟境和生活态度。在悠然自得和时间的流逝、生命的老去的状态中,诗人却感受到一种“乐无穷”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超越了世俗的追求和烦恼,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满足与平静。
诗人们惋叹于龟山寺是缘爱之地,矢志不愈,永记心底。
这里是情圣诗人秦观肠断离别处。由于被贬,他不想情深特别的侍妾朝华跟着自己受苦,便提出分手,临别时写下《遣朝华》一诗:“夜雾茫茫晓柝悲,玉人挥手断肠时。不须重向灯前泣,百岁终当一别离。”可没想到这位痴情的女子又回来了还是执意跟着他。在龟山寺,秦观无奈之下只好写下《再遣朝华》一诗,表示不愿心爱之人跟着自己受苦,显示出他的缘爱:“玉人前去却重来,此度分携更不回。肠断龟山离别处,夕阳孤塔自崔嵬。”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情而凄美的画面。诗句“玉人前去却重来”,诗人以“玉人”喻指心爱之人,她曾经离去却又返回,这短暂的重逢让诗人感到格外珍贵。然而,诗句“此度分携更不回”,暗示了这次分别可能是永久的诀别,让人心生悲凉。诗句“肠断龟山离别处”,龟山作为地点,承载了深深的离愁,诗人的心肠为之断裂,表达了离别的痛苦。诗句“夕阳孤塔自崔嵬”则以夕阳和孤独的高塔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寂寥与哀伤。夕阳西下,象征着时光无情流逝,孤塔矗立,显得更加孤独高大,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尽的思念。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研究会 洪泽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