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0-17 06: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把根留住 现在农村的房子有人住的越来越少,有的因为长期无人居住干脆退宅还田,所以,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渐渐消失的村庄”。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老同学竟然从繁华的大上海回到他出生地,花了不少时间和金钱盖了新房子。真的让人感叹。房子建好后,我们一些老同学有幸受邀参观。
来到他的新居,首先看到的是很气派的大门,门头上有“积善余庆”四个字,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跨进大门,是一个可以通到后面的小厅,小厅的东边是厨房,西边是餐厅。坐在小厅沙发上的是老同学的已经九十高龄的老母亲,老人家精神矍铄,看上去一点不像九十岁的样子。我猜想老同学之所以回家盖房子,可能和让老母亲能颐养天年有很大关系吧?其实,我的这位老同学和我老表是亲堂兄弟,老同学的老母亲和我二姑妈是妯娌关系。所以,我小时候是常常去他家玩的,我们也是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同学。他母亲对我自然印象深刻,还问我姑妈和母亲的情况。
穿过小厅,是个小小的院落,在院落里可以乘凉、打牌或者健身。从小厅对面的门进去,我们眼前一亮,迎面看到的类似过去大户人家中堂一样的地方。中间的墙上是一个大大的“福”子,上面还有“耕读堂”三个字。听同学说,这三个字是他们的堂号,是他老父亲亲自写,老同学保留下来的,可见他是个有心人。两边还有对联和书法作品,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愧是上海知名高校搞哲学研究的教授。宽大的中堂西边是一套茶桌,是待客喝茶的地方;东边是一张大书桌,文房四宝皆有,又是读书写字的好地方。
中堂的后面又是一个小院落,院落的后面是个两层小楼,楼上楼下分别有几个卧室。站在二楼的阳台上,周围的村庄一览无余,田园风格也尽收眼底。老同学说:“现在从上海回来,哪里也不想去,就陪老母亲在老家住住,感觉非常好。”
参观了老同学的新居,转到小楼的后面,又让人眼前一亮。眼前是一小块还待耕种的农田。我在想,老同学如果在老家常住,完全可以在田里种点蔬菜,当然,也可以养点花花草草,甚至可以养几只鸡和小狗、小猫,那时候真的就是“鸡犬相闻”了。同行的一位女同学说:“我最喜欢这个地方!”
参观了老同学的新居,我很是感慨。在人人争着往大城市钻的时候,我的这位老同学在要退休的年龄,选择回老家盖房子,真是眼光独特。是啊,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一套房子动辄上千万,可是,在农村盖这样的房子也就一百万左右。在晚年能落叶归根,在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安度晚年可能又是另一种感觉吧?当然,百万元也不是人人都拿得出的,可是,如果没有这么多钱,把老家的房子修修,回农村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种种蔬菜也是不错的选择吧?哲学上有三个永恒的追问,其中就有“从何处来?”可是,生活中的人渐渐忘了自己的出生地,那可是我们的根啊!老同学这样做可能就是想在把根留住吧?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村庄也不会渐渐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