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9-24 16: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移动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收割机没有普及之前,农民种地,平板车对农户来说,算是比较大的农用家什了,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可能对平板车没什么印象,更不用说会拉了。那时可是种田农户家家离不了的,几乎每家都有一副。从春到夏、从种到收,离开了平板车的辅助作用,收种的进度将大打折扣。
我家种田用的平板车,和其他人家也相仿。车身长为2.6米,宽0.6米,车把伸出来部分长为0.9米,两个铁的车轱辘间距为0.7米,直径是0.6米。这种设计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得出的,车身过短过窄,装不了多少东西,工作量和进度跟不上;车身过长过宽,装载过大过重,一是人也没那么大力气拖得动,二是在田间和路上掉转不方便。
对平板车我是有感情的,家中至今还保存着多年前用过的平板车。从年少到成年,无数次地抚摸过车把。拖过秸杆、肥料和秧苗,机过粮食,拉过煤球、拖过树段。甚至有天深夜,舅舅喝多了,舅妈喊门,我架起平板车拉着舅舅,把他送回几里外的家中。更不用说收种时拖过的无数稻把及麦把,这是平板车发挥主要作用的地方。
有一年麦收,我与母亲在离家两里地开外的田里拖麦把,种地的都知道,麦把短脆且滑,往平板车上堆放不太容易,不是老种田的人不易堆得好。我年少,母亲又是妇道人家,劲头小,好不容易堆满了一车,用绳子勒紧往场上拖。俩人费了好大劲才把车子从地里拖过田埂上了路。田头的土路,被过往板车压有深深的车辙,稍不留神,就会翻车,就得从头再堆,费时费力,耽误农时 ,夏收夏种都是“抢”字当头。
母亲掌把,我在前面拽绳。干农活关键时候少一点劲都不行。离田没多远,路上有个瘪塘,母亲没稳住,一颠麦把翻了一路,有的还滚落到了沟里。母亲也好笑,说,不着急,顺便歇会吧。我也是满头是汗,看着母亲湿透的衣背,和头顶火辣的太阳,浑身发烫,下到河边捧了口水喝喝。
歇了会,母亲围着板车看了一圈,说不怪的,你看,这边的垫木坏了,板车一边高一边低,说着解开松了的绳子,又重新把散落的麦把往板车上装,我站在河边把河里的两捆麦把捞上来递给母亲。母子俩人一直忙到午后才把一车麦把拖到场上。那以后,母亲吸取教训,农闲时放了家里的一棵杨槐树,请人重新打了副板车架,一直用到大型收割机在农村普及开来才没用,我现在保存的就是这副车架。
种了多少年田,和母亲一起拖过的麦把不计其数,但那次拖把经历,让我记忆深刻,尤其是火辣的太阳下,母亲湿透的衣背,至今想起,我的眼角就有点湿润。
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庄上谁家有困难,只要找到母亲,母亲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人家,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居家过日子,谁都有过雨天没带伞的时候。因此,我家的平板车也是借出去最多的。印象中庄上有户老夫妻俩,隔着我们几家远,每到农忙就会来借板车,母亲总是笑眯眯地说好,并帮着检查车胎有没有气,没有的话帮着打点气,连着车上绳子木架一套东西都一起借给他用,感动得老夫妻俩见人就说母亲的好,“他大婶子真是好人啦,我们借车子同她换工都不肯。”换工就是车子借给他们用,他们着一个人帮我家农忙,母亲总说这样做不好,老俩口也不容易的。由于母亲舍得帮助人家,到现在,我们两家到我们这代人手里依然相处得很好,全是人家念着母亲曾经的帮助。
一副平板车,不仅帮助我们家度过了多少年的种田岁月,减轻了家人的负担,而且帮助了那些没车的家庭,成为母亲热心助人的见证,对我也有着深深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