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7674|回复: 0

[新安旅行团] 向着5月30日进发|新安旅行团与名家的往事——汪达之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4 17: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 电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我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重要回信精神,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和中共淮安市委联合出品的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将在我市首演。我们特别推出《向着5月30日进发|新安旅行团与名家的往事》栏目,为大家介绍新安旅行团历时17年、行程5万里的救国历程中与名家们发生的种种温暖、感人的故事。“新旅”是如何在诸位领导人、名家、先辈的鼓舞、帮助下,依靠小团员们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信念,完成“民族解放小号手”的光荣使命的呢?且听我们一一道来……
d38a30151f58f3b99767807b20c6f4de.jpg
957d0b0caade4a757c488a3fee980869.png
汪达之(1903-1980),人民教育家。
       1903年,汪达之出生于安徽黟(yī)县一个贫困的家庭。1928年底,汪达之考入由陶行知先生创立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1930年,汪达之接替陶行知成为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继承、创新并发展了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69100fbc2fb92c0cbd4942cc591fab53.png
新安小学莲花街旧址
       新安小学以实践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为宗旨,学生不交学费,教师不拿薪水。学校的开支除了每月由陶行知汇来的50块钱外,全靠师生们自己搞手工编织、种蔬菜等来维持。后来,陶行知遭到反动势力的通缉,那一点的资助也断了。有一年春天,全校师生面临断炊的危险,汪达之等便将自己的一件长袍拿去当掉,准备用当衣服换来的钱来缓解师生们的饥饿。陶行知得知后非常感动,题写“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赞扬新安小学老师们的奉献精神。
66561270da10d279a046540a334c45ec.png
陶行知给新安小学老师们的题词
       汪达之非常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他订阅了很多报纸,向学生们宣讲时事,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他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创办《莲花周报》,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他培养孩子们识字、唱歌、演戏的能力;每周设置一个轮值主席,由轮值主席组织孩子们每天召开寅会和晚会,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自立、自理、自治、自主的能力。
3043c940ce11ce74817db43c8e20a20e.png
汪达之为孩子们制定的《生活公约》
       1935年10月10日,汪达之带领14名新安小学的孩子离开淮安。新安旅行团正式踏上了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的道路。
af7b2707b28880828c23db3d665d201e.png
       出发前,部分团员在学校礼堂前合影。左起:左义华(左林)、张俊鑫(张早)、张敬茂(张牧)、靖秉铎、程昌林(凌则之)、张俊卿(张宜天)、靖秉铨、杨永鑫(白晞)、朱金山、嵇钰(纪宇)
       这一走就是17年,行程5万里。在党的领导下,新安旅行团团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青少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新旅”成了培养各类人才的摇篮,许多团员成长为党政领导干部、将军、光学专家和核潜艇专家、著名导演、剧作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作家和编辑、外交家、教育工作者等等。这些成就,使汪达之感到莫大的欣慰与自豪。“新旅”的孩子们也敬称汪达之为“汪爸爸”。
f72a98a0872a486275b9b587e0681b26.png
新安旅行团工作路线图
       新安旅行团成立前就受到上海左翼教士联合会中共地下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丁华、王洞若等人的支持和指导。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为了能得到中共党组织的直接领导,新安旅行团总干事徐志贯只身赴陕甘宁边区的庆阳,向中共陇东特委报告工作。中共陇东特委经过考察培养,发展了三名团员入党,建立了党支部,并迅速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取得了联系。至此,新安旅行团便在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d3541444de293dd6b0b89ec85be65842.png
5c00fef4d5b4745462af987f4a9f0fbf.png
1df88272a0b630e5f51b2f2b226b8069.png
       新安旅行团入党最早的三位团员:支部书记徐志贯(左)、组织委员张杰(中)、宣传委员张牧(右)
       当时国内环境复杂,党组织认为汪达之“无党派人士”的身份更利于开展工作,决定暂不发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党外布尔什维克”,直到1944年,汪达之由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盐阜区文教处长戴伯韬介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新安旅行团到达苏北,轰轰烈烈地开展儿童工作,汪达之却决定在这时离开新安旅行团。这个决定是他认真思考的结果,他决定按照经过实践并证明已经取得成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去恢复新安学校,为革命、为人民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1943年,汪达之在涟东县长蒲河恢复了新安学校。汪达之为了“新安事业”(新安小学、新安旅行团)无私奉献,直到43岁才同杨南琛同志结婚。
d66bd1433c1c05d59d1fc33e7e3c5415.png
汪达之(45岁)、杨南琛(40岁)
夫妇与长子汪如一合影
2cebe0aebdc624fb0b27644125afb47d.png
1965年10月16日,
汪达之赴淮安看望新安小学师生
       1980年3月27日,汪达之于北京逝世,终年78岁。据汪达之的长子汪如一说,父亲临终前唯一留下的要求是:“你们要把我的骨灰安葬到淮安的莲花街,因为那里的新安小学是我投身革命教育事业最早的地方,算是我人生的‘始点’。”
c810cfdab93147ffdd51731e7e58766b.png
汪达之墓
       汪达之用其一生诠释着陶行知的那句题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部分内容摘自《人民教育家汪达之和他的新安旅行团》,作者秦九凤。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