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21-10-28 09: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电信 
 
| | 出自《孙子》的成语 |  |  |  | 兵无常势
 读音: bīng wú cháng shì
 释义: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采取灵活对策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避实击虚
 读音: bì shí jī xū
 释义: 虚:空虚。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不败之地
 读音: bù bài zhī dì
 释义: 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浑浑沌沌
 读音: hún hún dùn dùn
 释义: 混杂、不分明的样子,也指糊涂无知的样子,形容迷糊,不清醒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势》:“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读音: jìng ruò chǔ zǐ,dòng ruò tuō tù
 释义: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出处: 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卷甲倍道
 读音: juǎn jiǎ bèi dào
 释义: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军事》:“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百战不殆
 读音: bǎi zhàn bù dài
 释义: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谋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倍日并行
 读音: bèi rì bìng xíng
 释义: 日夜赶路。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读音: 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
 释义: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兵行诡道
 读音: bīng xíng guǐ dào
 释义: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计》:“兵者,诡道也。”
 
 赤贫如洗
 读音: chì pín rú xǐ
 释义: 赤贫:穷得一无所有。形容极其贫穷。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1回:“老人家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家里仍然赤贫如洗。”
 
 出其不意
 读音: chū qí bù yì
 释义: 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出处: 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反水不收
 读音: fǎn shuǐ bù shōu
 释义: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为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
 
 风雨同舟
 读音: fēng yǔ tóng zhōu
 释义: 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出处: 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攻其无备
 读音: gōng qí wú bèi
 释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处: 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读音: gōng qí bù bèi
 释义: 其:代词,指敌人。趁敌人还没有防备时进攻。
 出处: 孙武《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克敌制胜
 读音: kè dí zhì shèng
 释义: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出处: 孙武《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立于不败之地
 读音: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
 释义: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出处: 孙武《孙子·军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料敌制胜
 读音: liào dí zhì shèng
 释义: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面授机宜
 读音: miàn shòu jī yí
 释义: 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
 出处: 宋·苏轼《与孙子思七首》:“书四纸,并药方驰上方,须面授其秘也。”
 
 批亢捣虚
 读音: pī gàng dǎo xū
 释义: 批:用手击;亢:咽喉,比喻要害;捣:攻击;虚:空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博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穷寇勿追
 读音: qióng kòu wù zhuī
 释义: 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军争》:“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三令五申
 读音: 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杀妻求将
 读音: shā qī qiú jiàng
 释义: 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食不甘味
 读音: shí bù gān wèi
 释义: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传》:“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首尾相应
 读音: shǒu wěi xiāng yìng
 释义: 头和尾相互接应。指作战相互接应。也形容诗文结构严谨。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同舟共济
 读音: tóng zhōu gòng jì
 释义: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吴越同舟
 读音: wú yuè tóng zhōu
 释义: 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堂堂正正
 读音: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释义: 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无懈可击
 读音: wú xiè kě jī
 释义: 懈:松懈,引伸为漏洞、破绽。没有一点弱点可以让人攻击。形容十分严密,找不到一点漏洞。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形格势禁
 读音: xíng gé shì jìn
 释义: 格:阻碍;禁:制止。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以逸待劳
 读音: yǐ yì dài láo
 释义: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置之死地而后生
 读音: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释义: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知彼知己
 读音: zhī bǐ zhī jǐ
 释义: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 先秦·孙武《孙子·谋攻》:“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愚公移山
 读音: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舟中敌国
 读音: zhōu zhōng dí guó
 释义: 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分孤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本支百世
 读音: běn zhī bǒi shì
 释义: 指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出处: 《诗·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毛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郑玄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
 
 兵闻拙速
 读音: bīng wén zhuō sù
 释义: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出处: 《孙子·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兵无常形
 读音: bīng wú cháng xíng
 释义: 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
 出处: 《孙子·计》“兵者,诡道也”三国·魏·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沉舟破釜
 读音: chén zhōu pò fǔ
 释义: 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表示决一死战。
 出处: 《孙子·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羊而往。”《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高垒深沟
 读音: gāo lěi shēn gōu
 释义: 垒:壁垒,军营四周所筑围墙。沟:战壕。高筑壁垒,深挖壕沟。指强固
 出处: 《孙子·虚实》:“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九天九地
 读音: jiǔ tiān jiǔ dì
 释义: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出处: 《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就虚避实
 读音: jiù xū bì shí
 释义: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出处: 《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因势利导
 读音: yīn shì lì dǎo
 释义: 因:循;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读音: 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bù bèi
 释义: 〖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处: 〖出处〗语出《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读音: chū qí bù yì,gōng qí wú bèi
 释义: 〖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处: 〖出处〗语出《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读音: chū qí bù yì,yǎn qí bù bèi
 释义: 〖解释〗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出处: 〖出处〗语出《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登高去梯
 读音: dēng gāo qù tī
 释义: 〖解释〗攀登到高处后把梯子拿掉。表示已无退路。
 出处: 〖出处〗《孙子·九地》:“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穷寇莫追
 读音: qióng kòu mò zhuī
 释义: 〖解释〗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出处: 〖出处〗《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庞斗智
 读音: sūn páng dòu zhì
 释义: 〖解释〗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出处: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系马埋轮
 读音: xì mǎ mái lún
 释义: 〖解释〗指敌人进攻时,系住马,埋车轮于地,以示固守不退。
 出处: 〖出处〗语出《孙子·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
 
 避其锐气
 读音: bì qí ruì qì
 释义: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避开敌人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惫松懈时再狠狠打击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兵以诈立
 读音: bīng yǐ zhà lì
 释义: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减灶之计
 读音: jiǎn zào zhī jì
 释义: 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读音: 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释义: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出处: 春秋·齐·孙武《孙子兵法·变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3回:“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