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作为中国传统的“六畜”之一,被驯化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河南省舞阳县的新石器遗址的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可追溯到新时期时代距今大约9000-7500年。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家猪的右下颌骨 虽然猪进入人类的食谱非常早,但却没有很受重视,在《国语·楚语下》中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其中的“豕”既为猪肉,虽然更底层的庶人并吃不到,但也确实一直以来没有牛羊受欢迎。而这一切似乎因为苏轼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自宋以后至明清,不仅从贵族到平民猪肉吃的越来越多,而且做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 清代文人食客代表——袁枚《随园食单》的《特牲篇》中详细记载了猪头、猪蹄、猪爪、猪肚、猪肺的做法,总共达四十三种之多,而其他的肉加起来也只有十三种做法。 《随园食单》 清乾隆五十七年小仓山房刊本(喜欢这个版本的可点此下载) 而到了近代以来国内对于猪肉的需求更是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猪肉在肉类的消费占比率,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维持在50%以上,近些年有所降低也能够达到40%左右。 是“黑”还是“白”,这是一个问题近两年在网易丁老板的宣传下,黑猪慢慢的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内,也成了很多人眼中优质猪肉的代表。即使如此,在大部分人的意识里,提起猪,脑海里浮现的还是这个样子的。 然而事实是,可爱的白猪“横行”中国的历史只有几十年,在更长久的历史里,中国土地上的猪是下面这个颜色的。 而有关这一点,二师兄可以亲自作证。 1962年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原型为太湖猪) 而至于黑猪为何变白了,原因也很简单,主要是因为中国土猪的繁殖速度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吃肉需求。1950年,苏联输入我国第一批50头大白猪,60年代,开始从英国引进约克夏猪,1964年,从瑞典引入长白猪公母各10头,1972年尼克松访华一起来的还有两头美国杜洛克猪。[2][3] 世界名猪大赏全世界范围内有大概400多种猪,中国作为猪肉消耗大国佣有64种,是各国最多的。所谓人分三六九等,肉有五花三层,在猪的世界里自然也有“明星”和“传奇” 大白猪(约克夏猪) 简约克夏猪称大白,顾名思义其来自英国的约克郡(Yorkshire)的一个家猪品种。这一品种在1868年首次得到认可。是国家种猪育种联合会(National Pig Breeders' Association,现在是英国养猪协会〔British Pig Association〕)最初的创始品种之一。大白猪的早期历史很难追溯。剧考证最早也是一种亚欧的混血猪。新品种在1831年的温莎皇家展览(Windsor Royal Show)首次得到关注。[4] 这种猪也是目前配种最多养殖最广泛的品种。它长得快,瘦肉多,产仔多,适应性强,可以说是完美的养殖类猪种。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大群育肥性能测定结果,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仔猪断乳至90千克阶段的平均日增重689克,每千克增重耗料3.09千克。 长白猪 原产于丹麦。目前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泛。是1887年用大约克夏猪与丹麦土种猪杂交后经长期选育而成。 丹麦国家测定中心报道,1994年测定公猪30~100千克阶段,平均日增重可达960克,饲料转化率2.38,瘦肉率61.2%。长白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母猪产仔多,泌乳性能较好等优点。 杜洛克猪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其主要亲本是纽约州的杜洛克猪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猪,故原名为杜洛克泽西猪。 毛色棕红色,可由金黄到暗棕色,樱桃红色最受欢迎。杜洛克猪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的条件。以杜洛克为父本与我国地方品种猪杂交后代比地方品种猪显著提高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及瘦肉率。 中国四大名猪 中国地区虽然以黑猪为主但是品种多地方性强,并不能用颜色一概而论。在众多品种的猪中,荣昌猪、太湖猪、金华猪、宁乡猪被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猪。 其中荣昌猪原产于重庆的荣昌和四川隆昌两县,品种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为其标志性的黑眼圈,被人称作“猪中的大熊猫” 荣昌猪体型较大,除头部有黑斑全身白色,头大小适中,面微凹,耳中等大,下垂,体躯较长,发育均匀。优点是耐粗食,杂交配合力好遗传性能稳定。 太湖猪想必大家也不陌生,其是二师兄的原型,也是世界范围内繁殖能力最强的猪。太湖猪性成熟早,母猪初次发情为64天,泌乳能力强哺乳性好,产仔数高。瘦肉率为40%左右。 金华猪又称两头乌 ,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猪种之一,2013年4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金华两头乌猪”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人见人爱的金华火腿的原料就是它了。 然而两头乌虽然好但长的却很慢,普通猪6个月可以长到240~250斤,两头乌1年也才长130斤。由于生长过于跟不上需求,目前金华地区的两头乌也都为杂交品种。
SO这么多猪你能分得清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