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江苏广电总台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播出《诗人季风:大运河 大地上的诗行》,介绍了淮安诗人季风和他的作品《运河记》。 以心为笔,记录运河悠久历史文化,以情为墨,书写运河沿岸时代变迁。在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省委宣传部联合江苏广电总台,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专题《写给运河的一封信》。 季风,当代诗人,运河水悠悠,也让他诗意情长。他用3年多时间创作了130首运河诗作,以一部诗化版的运河史记,展现了大运河的文化之光。 季风出生于江苏盱眙,是淮安本土成长起来的著名诗人、散文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老乡》《我在乡下教书》系列组诗斐声诗坛。《运河记》是季风历经三年半潜心创作的一部手法独特的书写中国大运河的诗集。该书以记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个性化语言、多维度视觉揭示中国大运河诗意秘境,在历史和现实相互对照中,探究运河文化悠远鲜活的美学因子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特质。
李白的大运河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刘禹锡的大运河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安石的大运河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我的大运河是…… 季风说:“我和运河有着很深的情结,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条河旁边。小时候我对这条河也没有太多的印象,好像和其它的河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条河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有一次,在运河边做窑工的父亲,带我去他的一位工友家吃饭。夜幕降临,船在运河面上静静地飘荡,星光、月光,还有他们喝酒的笑声,都洒在了运河水面上,这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写诗、写文章,童年的很多事情都在我脑中复活了。” 小时候,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又要奔向哪里去,但你在我的生活中流淌,每晚拍打我入睡,清晨又唤我醒来…… 季风说:“2020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站在淮安大运河桥,看到运河上一条船向我驶来,我突然觉得我作为一名诗人,对这条河有着太多的愧疚,从那天开始,我就想写一组关于运河的诗歌。” 运河的大风大浪,在他的炉火里反复淬炼,就有那么多跳动不已的浪花,被他淬炼成千堆更细更小的雪…… 它的影子,又多了一身疲惫,仿佛它背负的不是浪花,而是人生中的一段里程…… 在季风诗集《运河记》分享会上,季风诗歌爱好者徐俊杰说:“就是这些无数个小的点、小的人物、小的情节,构成了一幅像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画卷。” 中洲岛、国师塔、慈云寺、胯下桥、伟人纪念碑以及各式船,还有埋在地下的一截一截古城墙青砖,要么长得很高,要么躺着绵长,要么深藏不露,这些都是被我念旧的名字。 季风说:“每一次看到运河,我都心潮澎湃。这首诗是从一个淮安游子的角度抒发的,中洲岛、国师塔、慈云寺……这些都是我年轻时经常念叨的名字。这时候我喊它,它们都会回应我,这就是我跟它们之间情感上的深层次对话。你只要凝视它,它就会从情感中迸发出来。” 爱一条河,我就枕着它入眠,我爱它一晃而过的消失,也爱它归来之后一身的疲惫。 季风说:“源于对运河的热爱,我坚持了三年半的创作。作品正式出版后,我的身心得到了释放,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我希望它能够成为读者了解大运河文化的一个入口,让更多人走近运河、了解运河、学习运河,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一条大河波浪宽,你像母亲一样,默默托育着运河子孙,不停地推我向前却从不图回报。亲爱的大运河,你是大地上的诗行,大地上不朽的篇章。我会追赶着李白、王安石的足迹,继续为你写诗,为千里通波,添一份诗情画意。 转载来源:淮安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