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九月,刚刚平定宁王之乱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志得意满,从南京起驾返回北京,途经淮安府清江浦(今天的淮安市清江浦区)。此前来时曾在此游玩了数月的朱厚照意犹未尽,决定继续逗留游玩。他身边有个太监张阳是清江浦人,在清江有一处豪华的深宅大院。正德皇帝仍然不住官衙,又一次住进了张阳的豪宅。休息了一两天后,撑着小船去积水池撒网捕鱼。这一网下去,收获颇丰,正德大喜,急忙往上拉网,没想到乐极生悲,用力过猛,小船因此翻覆,正德皇帝栽入水中。可惜正德不通水性,扑腾之下,喝了不少水。身旁侍从慌忙跳水将皇帝救起。这一淹一吓,把个正德皇帝搞得病倒了,再也无心游玩。侍从们赶忙护卫着他上路,回京城治疗。估计呛水得了肺炎,多方医治无效,第二年三月驾崩,时年31岁。

正德皇帝落水的积水池因此被称为“跃龙池”,门外之桥称为“跃龙桥”,目前是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一座旅游综合性公园叫楚秀园, 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

据《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逾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出,自是遂不豫。”说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典故。
看到此处,可能有人要问,这清江浦有何特别之处,能让这大明朝的正德皇帝在此一再逗留,乐不思归呢?
说起这清江浦,在当时可是南船北马之地,樯橹如云,川流不息,繁华无比。清江浦于1415年永乐年间开埠,早在明朝时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交通枢纽、漕粮储地和商业城市,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它素有“南船北马”、“天下粮仓"、“九省通衢”等美称。明朝时,以清江浦为轴心的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储粮150万担的常盈仓使得清江浦有了“天下粮仓”的美誉。

明正德七年,朝廷视清江浦为江北重镇,特在此附设工部、户部、吏部、礼部、兵部等分司。这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爱玩的主儿,于1512年御诏工部分司官员,在清江浦建造“奇奇亭”公园。园内山水相依、绿柳成行、松柏常清、竹林幽深、奇花异草、应有尽有。要不明武宗正德皇帝也不会在此流连忘返。明代山阳诗人有诗赞曰:“百花齐放竹梢清,水次新开奇奇亭。满园亭阁惊午梦,一帘花雾恼晴春”。说明“奇奇亭”公园内风光无限好,景色很清幽。正德年间山阳拔贡王永熙游过此园,写下脍炙人口的赞美诗:“园扉闻向大河开,夜夜游人醉月来,今日儿孙都长大,百花零落又重栽”。

清江浦因漕运开埠,淮安城,千年兴衰皆漕运。
淮安漕运文化,见证了淮安千年历史、大度恢弘。自古以来,淮安便是运河枢纽。运河在淮安以北的河道几经变更,至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北方巨量的物资需求促进漕运前所未有的兴盛。至明清时期,漕运、盐运得到空前发展。淮安城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淮安城市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大运河不仅是经济文化的交流之河,也是一条连接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外开放河道,是一条文化汇聚包容的大通道、大动脉。

提起大运河的文化包容,清江浦的清江大闸口五教汇聚更是非常典型,在以清江大闸为中心的方圆不到0.5平方公里范围内,儒、佛、道、基督、伊斯兰五大宗教荟萃,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有景象。它突出地显现了清江浦作为运河大都会,其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展示了运河文化开放性的典型特征。道教的斗母宫,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福音堂、佛教的慈云寺,儒教的文庙,散布在运河两岸。五教和谐相处,这种强大的文化包容能力,也是构成清江浦昔日辉煌的重要原因。
运都胜境,梦里水乡,清江浦,三个字都带水,真是个水趣盎然的地方。如今是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的龙头地段,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