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灯去 ——水釜城民俗彩灯艺术节散记 这几年总觉得洪泽越来越美了,各类文旅活动层出不穷:蒋坝螺蛳节、水釜城音乐市集、夏日无尽里、龟山民俗文化市集等。今年春节,洪泽区更是放出大招,在水釜城举办了一场民俗彩灯艺术节。许多市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来,欣赏着这美轮美奂的景象,盼望着新的一年,日子能如这璀璨的彩灯一般,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夜幕如墨,温柔地笼罩着整个大地。当我信步走近水釜城南门,一座气势恢宏的灯制牌坊映入眼帘。它长约26米,宽约6米,高约10米,16根柱子稳稳矗立,撑起一方绚烂天地。大门正中,巨型花灯如一轮光芒四射的金色圆月,散发着柔和而耀眼的光。大门两端,身着飘逸古装的仙女彩灯身姿曼妙,手中的彩带在空中轻盈地舞动。大门中部36 盏灯笼整齐地悬挂着,宛如一串串熟透的红果,散发着炽热而火红的光芒。在灯笼上方,10个红色的发光字格外醒目,道出了本次灯会的主题:“水釜城民俗彩灯艺术节”。 沿着石板路前行,河边垂柳在冬日的夜晚展现出另一番风姿。众多柳枝上悬挂着 100 多条形态各异发光的诗句,它们恰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洋溢着热情与浪漫。 我驻足凝视,被这些诗句深深吸引。它们或婉约,或豪放,或深情,或富含哲理,每一句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智慧。 有许多诗句我是第一次见到,如: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在这些陌生的诗句中,我忽然瞥见一句熟悉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句诗出自王安石的《梅花》。看到这句诗,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找到了久违的朋友。不过一路观赏下来,见到的绝大多数是我不熟悉的诗句,我的心情又沉重起来,深感自己才疏学浅。重新审视自己,做到老,学到老,还有九分未学到,永远没有值得骄傲的资本。 身为龙的传人,我对中国龙的传说与形象早已熟知。然而,当我来到中国印博物馆西侧,亲眼见到那宛如璀璨明珠、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的巨龙灯展时,内心还是被深深震撼,不少游客也在此驻足观赏。 眼前的巨龙,龙须根根分明,龙爪刚劲有力,龙鳞细腻整齐,龙脊高高隆起,龙尾蜿蜒曲折。整个形象栩栩如生,仿佛从古老的神话中从天而降。 巨龙灯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大家纷纷在此拍照打卡,想要沾沾龙的祥瑞之气。 在热闹的人群中,一位身着汉服的女士格外引人注目。她站在巨龙前,身姿优雅,等待着家人为她拍照留念。我被这画面打动,下意识地举起手机,想要捕捉这美好的瞬间。就在这时,女士似乎察觉到了我的举动,突然停了下来,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与警惕。我连忙上前,礼貌地说道:“您好,我是洪泽论坛的,觉得您和这龙灯的画面特别美,想拍几张照片。”女士听后,脸上的神情瞬间缓和,嘴角微微上扬,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全力展示出自己最美的一面。我不断按下快门,一口气拍了十多张,记录下了她的动人瞬间。 拍完后,女士兴致勃勃地凑到我手机前,查看拍摄效果。我由衷地赞叹:“太漂亮了!”女士高兴地抿起嘴笑了起来。 对于洪泽是什么,可能有多样的解释。我来到了一幅巨大的“洪泽”字画前,找到了另一种答案。这幅画中,“洪泽”两字硕大而显眼,围绕其周边的全部是洪泽地方方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洪泽人,当我的目光触及这些方言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既觉遥远,又倍感亲近。“西业滴”“业燥燥的”“我怎甘你的啊”“磕踢头”“汗踏子”“回噶过年”等,这些方言,宛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我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大门,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 洪泽是我家,我要为洪泽载歌载舞。七位年轻的男孩女孩在“洪泽”字画前翩然起舞。轻快活泼的《桃花朵朵开》音乐骤然响起,他们瞬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手臂轻盈地摆动,脚步灵动地跳跃,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热情与活力。他们的热情仿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驱散了寒冷,带来了春天的气息。
接着,温馨的《相亲相爱》旋律响起,他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姿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周围的观众也被深深感染,纷纷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现场的气氛被推向了高潮。那歌词直击我的心灵,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沉浸在音乐的奇妙与美好之中。 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水釜城的多彩世界里沉醉了许久。当我转身准备离开时,心中满是不舍。这场民俗彩灯艺术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的港湾,让我重新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