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一生坎坷,大笑而逝的书法大家
双井神童 黄庭坚出生于宋代洪州分宁县(江西修水)双井村明月湾。修水黄氏是个望族大户,曾经拥有过“登科被荐者摩肩,名世建勋者接踵”的显赫,在北宋科举中取得过“十龙及第”的骄傲。其后,因诞生了“江西诗派鼻祖”、“宋代四大书家”之一、《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的大孝子黄庭坚,更加满门生辉闻名遐迩。 黄庭坚生于书香之家,父亲黄庶和舅父李常皆是诗人。小黄庭坚自幼异常机灵聪明,《道山清话》记载,他五岁就已对五经倒背如流,并问老师:“人人都说有‘六经’,先生您为何只教了我‘五经’?”老师答曰:“春秋不足读!”小孩立刻反驳道:“这是什么话呀?既然被称为‘经’,必有过人之处,焉得不读?”于是找到《春秋》细读,十日成诵,无一字遗。 七岁时,小黄庭坚作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八岁时,见邻居书生赴京赶考,小男孩便也跃跃欲试,特作打油诗相送,云:“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这些让人读后产生会心微笑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亲切地把小黄庭坚被称为“双井神童”。 、 “铁龙爪”之祸 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中了进士,登上仕途,更加致力于写诗,因游览舒州三祖山的山谷寺时,“乐其林泉之胜”,便取了“山谷道人”的别号。 熙宁五年(1072年),黄庭坚的岳父孙觉把诗文交给苏轼欣赏,并把自己的贤婿推荐给苏轼。苏轼一见,耸然动容,惊为天人,说:“作得如此好诗,绝非今世之人也。”孙觉马上接过话头,急切地说:“可惜知道他名字的人还不多,希望你多向士人推荐,帮他扬名。” 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拜访苏轼,成为苏门弟子;黄庭坚也给苏轼写了封信,表示仰慕之意,并呈诗二首。苏轼当即复信,赞美他的诗,“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两人相见恨晚,从此结下至死不渝的友谊。 元祐年间,苏轼在京,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俱游于苏轼门下,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王安石变法”的前前后后,多次受苏轼的连累。虽然,他政治上比较超然,并不积极地介入党派斗争,但由于和苏轼、司马光的亲密交情,自然被人看成是反对变法的旧派党人。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党派斗争的险恶漩涡,也把岸边上的黄庭坚给无情地卷了进去,受尽折磨。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逝世,哲宗亲政。“新党”章惇、蔡卞等人打着神宗和王安石的旗号,排除异已,打击报复:司马光、吕公著被夺去谥号,吕大防、范纯仁和苏轼兄弟等先后被贬,黄庭坚因参与修撰《神宗实录》,也被罗织了“低毁先帝神宗”的罪名。在受到传讯时,黄庭坚毫无惧色,据理力争,逐条反驳,让审讯者抓不到把柄,罗织的罪状大都落了空。蔡卞等人不甘罢休,又别有用心地指出,黄庭坚曾书写“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一语,逼问是否影射、攻击先帝。所谓“铁龙爪”,是由太监李公义设计制造的一种笨拙的疏浚河道的工具。 黄庭坚十分忿怒,大声答道:“我当时任北都官,亲自看见‘铁龙爪’挖掘泥沙,功效不大,劳民伤财、毫无效果,真儿戏耳!” 蔡卞等人质问:龙是谁?龙是皇帝,是天子。难道天子之爪是儿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种强硬愤慨的姿态,触怒了年轻气盛的哲宗皇帝,加上章惇、蔡卞等人的推波助澜,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7)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绍圣四年(1097),再贬一级,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