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孙子到淮安上学后,我们一家子很难团聚在一起。即便是双休日,孙子也要奔波于多个教辅班之间。看到他这样紧张辛苦,我十分心疼,更想带他好好地放松一下。我对他说:你现在好好读书,等国庆假期到了,我带你到蒋坝去玩玩。 其实选择蒋坝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好吃、好玩、好看,离家近等因素外,还是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曾经在蒋坝工作过,对那儿有说不尽的情感。 根据今年蒋坝螺蛳节上的体验,我推断国庆长假期间蒋坝的餐馆肯定爆满,老复兴酒楼更是一桌难求。于是我提前拨通了老复兴酒楼的订餐热线,预订了一个十人的包间。 国庆长假到了,我家、弟弟家、妹一共11人乘车前往蒋坝。侄儿、孙子、小外孙当然十分高兴。 去蒋坝许多次了,经常经过被称为 蒋坝“醉美三公里” 的地方。今天,我们的脚步首先在这儿暂时停歇。洪泽湖大堤堤顶西侧一块牌子引起了我的注意。那牌子长约 2.5 米,高约 2 米。牌子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许多文字。这些字大小各异,排列方式有横有竖,字体也是多种多样,其中“蒋壩” 两字居于中央,不仅字号最大,而且最为醒目。在它的周围环绕着许多蒋坝经典方言:一天到晚地黑充军、颈行脖子、哇鼻塘子、膀劲弯子、铅壳子等。读完之后,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惊喜地发现,这不仅仅是蒋坝镇的方言,也像是我们老家三河镇的方言。 醉美三公里名不虚传,视野特别宽阔, 站在这儿可以环视洪泽湖。向北眺望洪泽湖从遥远的天际处走来,向西望洪泽湖从对面的村庄田野走来,向南看洪泽湖又从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走来。风不停地劲吹,湖水在辽阔的湖面上纵情跳跃:一会儿升上来,一会儿降下去;一会儿涌上来,一会儿倒下去;一浪接一浪,一浪推一浪,浩浩荡荡、前赴后继。 难得的美景,少遇的风光,游客们纷纷驻足留影。有一小朋友身着鲜艳的长裙,小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宛如盛开在湖边的花朵。她以广阔的湖面为背景,伸开小手做起可爱的“V ”字造型,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前方。孩子的爸爸看到女儿这般可爱,拿出手机“咔嚓” 一声,精准地拍下了这一开心的时刻。 一对情侣亲昵地依偎在一起。女孩的长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美丽。男孩紧紧搂着女孩的腰,女孩把头靠在男孩的肩上,眼神中满是爱意,仿佛整个洪泽湖都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漫步在老街上,浸透在阳光里。突然老街上一处“春不晚”的门店吸引了我们。只见店前巷道上方26个五颜六色的小灯笼随风摇曳,十分鲜艳。门前3块大小不一的“春不晚”招牌十分精致和新颖。“春不晚” 三个行书字体遒劲有力,笔法流畅,宛如行云流水一般。店窗里店主试图把所有的美好奉献给游客。红红的杮子寓意着事事如意。长方形的小相框放置的不是照片,而是盛满了祝福和祝愿的文字:自在、欢喜、如意、好运、美满、安康、无忧等。 感知告诉我这是一处品味很高的地方,但是“春不晚”究竟什么意思 ,带着疑问我走进了店里。 店主是一位充满活力的 “90 后”女孩,她的眼神里透着灵动与热情。当谈及店名时,她的脸上洋溢着一抹温柔的笑意,说道:“‘春不晚’这个名字,意味着春天永远不迟,美好肯定会来到。 接着,她兴致勃勃地介绍起店里的业务:“本店主要经营汉服体验。你知道吗?汉服和蒋坝的景致特别搭配,蒋坝这个地方充满了古朴而宁静的韵味,汉服那种大气、可爱又飘逸的风格,就像是为蒋坝量身定制的一般。穿上汉服行走在蒋坝的古街古巷里,古韵浓浓,妙趣横生。我自己呢,很早对汉服情有独钟了,现在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今年9月 20日,我的小店在蒋坝老街的深处正式开业了。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完成可以养活自己” 说到穿汉服她的神情变得认真起来:“穿汉服可不是简单地穿上就了事的,还得进行妆面设计。要根据人的年龄、气质、脸型、职业、喜好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相应的汉服和妆面。就拿妆面来说,简单一点的需要近半小时,复杂一些的要花到一个小时左右。” 衣架上各式各样的汉服整齐地挂着,有唐制、宋制、明制的汉服,有今世簪花来世漂亮的簪花服,如果美女穿上这样的服饰,仿佛成了从画中走出的仙子。当然,还有曾经火遍全网的格格装。虽然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传统汉服范畴,但也成为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 最开心的还是穿上汉服体验的人们。有一位姑娘身着朱红色的明制汉服,那精致的头妆尽显汉家女儿的温婉灵秀。她站在古老建筑前,双臂舒展,目视前方。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风范,那灿烂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为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生机。 中午就餐时,我领着大家向老复兴酒楼走去。熟悉的外形又一次映入了我的眼帘。青瓦青砖、黄色的门窗,随风飘动的酒旗,那新颖别致的红色灯笼,汇集一起与周围古建筑群融为一体。推门进入一楼,我看到了转动的水车、方方正正的八仙桌、敦敦实实的长板凳,还有墙上挂的蓑衣、马灯。简洁而不简单,充满着浓浓的时代感。 果然不出我的预料,老复兴酒楼今天顾客盈门,站着等位置的人和坐着用餐的人差不多,入口处的服务员及时招呼腾出的桌子坐人,桌子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 有备无患,我问吧台收银员,我们预订的餐厅是哪一个,收银员告诉我是楼上西泗河厅。我习惯地向大厅西侧的楼梯走去,收银员急忙告诉我:就从前面的楼梯上,走到头就到了。我领着家人们走上二楼,经过月亮湖厅、观沧海厅、云沧海厅、东泗河厅后,终于到达了我们预订的西泗河厅。 我拿着菜单对着读高中的侄儿、读初中的孙子和读小学的外孙说:今天每人点一个自己喜欢的菜。 侄儿点了个铁板鱿鱼,孙子点了个五香牛肉,小外孙点了个油炸花生米。他们点的菜全部是自己喜爱的,当然他们不知道老复兴酒楼的精品招牌菜,于是我又加点了酸汤鱼圆、肉饼豆腐圆、蟹黄蛋、红烧肉、藕夹、鱼香茄子等。 一会儿菜来了,连同蒋坝人的热情扑面而来。鱿鱼来了,我转给了侄儿;五香牛肉上了,我推给了孙子;油炸花生米到了我又转给了小外孙。同时老复兴其它招牌菜也陆续上来了,每一道菜都是多年的传承,每一道菜都是精雕细琢。家人们吃吃这个也不错,吃吃那个也不错。妻子说:这个藕夹子色泽味太好了,我多次做不好。弟弟夹起一个鱼圆,我对他说:你上下抖抖看,看它断不断。鱼圆在弟弟筷子中上下飞舞,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始终没有折断,大家由衷地惊叹老复兴酒楼精湛的厨艺。我用勺子轻轻地抿上一小口鱼圆汤,那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中四溢开来,每一滴仿佛都凝聚了大湖的精华以及厨师、店主的良苦用心。接着,我夹起一个鱼圆放入口中,牙齿轻轻咬下,细腻、嫩滑、柔绵,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一会儿蟹黄蛋来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老复兴刘师傅拿手菜,也是老复兴酒楼的招牌菜。我和刘师傅曾经共事3年。吃上蟹黄蛋,我又想起了我们在万集镇朝夕相处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 太好吃了,一开始就停不下来,半个小时左右大家都吃好了。 我下楼到吧台结帐,11个人就餐至少也有四五百元吧,收银员说378元,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内心十分满意。在老复兴吃饭不仅享受美味,也收获了爽心与愉悦。 在蒋坝老街非遗展览室,我遇到了蒋坝镇上几位年长的老人。71岁的张维祥老哥胡子里长满了故事。他兴致很浓,骑车把我带到了洪泽湖大堤石工尾。他说:这个地方我们蒋坝人叫石工尾、西沙嘴、塘门口、螃蟹钳等。因洪泽湖大堤石工墙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止蒋坝镇,故这儿称洪泽湖大堤石工尾。 过去这儿有个台风球,专门为渔民服务的。我听着一脸茫然,他赶忙解释。因石工尾靠近船塘、靠近湖面,这儿曾立有一根木柱,高约15米左右。冬天冰凌来了,木柱上会挂上红色的三角形标志。台风来了,按风力大小不同挂大、中、小三种球。渔民们看到柱顶上的标志物不同,就知道天气的情况。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渔民可以收听到天气预报,台风球完成了历史任务,大约在七十年代中期消失,台风球成为一道记忆刻在了许多人的心中。 在石工尾我们遇到了前来寻根的60岁陆女士和他的老公、侄女。她的眼神中透着对这片土地深深地眷恋。她说: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是渔民,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就是在这个船塘度过的。虽然离开家乡38年,但是对故乡的思念一刻未忘记。今天早晨5点多钟起身,6点多钟和老公、侄女从金湖县城一起骑车来到蒋坝,就是为了寻找那些过去美好的记忆。 我问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陆女士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幸福的笑容,思绪飘回到了过去,她说:小时候与奶奶划小船到洪泽湖下丝网,那时螃蟹又多又大又干净,母蟹足足有六两,黄多味鲜。公蟹接近一斤,厚实饱满。吃起来鲜美无比,那是我这辈子难以忘怀的家乡美味啊。 夕阳拉长了我们在蒋坝的身影,也预示着此次蒋坝之行的结束。每一次来到蒋坝,都像是翻开一本熟悉又充满惊喜的书,蒋坝像一个永恒的磁石永远吸引着我们。车缓缓驶离,蒋坝的轮廓在后视镜中逐渐模糊,但蒋坝的古朴、灵动、兴旺与繁华却清晰地留在了我的心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里一个坚定的念头油然而生:蒋坝,下次我一定再来! 图文:韩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