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3-31 10: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草木枯荣,六年一瞬,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
又到一年清明时,祭父祀祖恩难忘。
父亲健在时常教导我们:祭祀祖先是表达对祖先的孝敬、感恩与怀念,做人要不忘根本、懂得饮水思源和知恩报恩。正因为如此,早些年,父亲多次带我们去老家祭祖,“青烟一缕接霜云,黄土数锹圆祖坟”的场景记忆犹新。
每每清明前夕,父亲让母亲联系堂三哥安排车,母亲提前买来冥币和火纸,把金纸、锡箔纸折叠成金元宝、银元宝供圆坟用。祖坟坐落在白马湖边芦苇地里,芦苇、杂草丛生,一眼望不到坟头。圆坟时,父亲一般指挥我们干活。我学着堂弟用铁锹先清除一小块芦苇地,然后按六边菱形斜着开挖,每锹深浅差不多,把土取出,倒着铲平,搬到坟头上,用铁锹修平稳,插上柳枝,点燃火纸,焚烧冥币、元宝,行叩首礼。这就完成了老家所谓的“圆坟”祭祀仪式。
岁月走过一载又一载,清明祭祀一年又一年。伴随时代前进的步伐,祭祀方式已从“圆坟”改为“云祭祀”,移风易俗、网络祈福正蔚然成风。但是,变化的是祭祀方式,不变的是思念与感恩!
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民宅家作贡献,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清明前,政府发布公告,首倡网络祭祀。此时,父亲离开人世已经四个年头。淮安“云祭祀”推出后,我作为一名党员,率先响应政府绿色祭祀、缅怀亲人的号召,征求因疫情滞留在国外的大哥意见后,第一时间建了父亲的祈福馆。祈福馆庄严肃穆,青松簇拥着墓碑,碑前张贴着父亲的照片,附有父亲生平简介。我们献上鲜花、香烛、供品,祈福父亲泉下有知,护佑高家大家庭所有成员幸福安康。
2021年清明,母亲在外地的三弟家,大哥在定居国外的女儿家,疫情还在肆虐,仍以云祭祀的方式缅怀逝去的父亲。
今年,大哥一家从国外回来了,原计划清明回老家扫墓,弥补当年父亲去世时侄女未能到现场的遗憾,怎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又流行,疫情防控从严要求,回老家计划搁置,只能再次云祭祀了。
今年3月28日,再次进入父亲的祈福馆,墓碑前摆满了鲜花、香烛、酒、水果等供品,看着父亲的遗像,聆听着背景音乐,翻飞的泪水、不尽的悲痛、无尽的思念,再也无法唤醒沉睡的父亲。父亲一生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归宿圆满。我们高家家风淳朴,子女荣光,这一切要归功于有过当兵扛枪、戍边垦荒、务农提干、舞文弄墨经历的父亲。父恩如山,尤其感恩父亲做过的两件事关全家命运的重要决定。
1979年父亲作出把子女接到县城读书的重要决定。这一决定改变了我们3兄弟的命运。我们改善了学习条件,挑灯夜学,终于不负所望,考学深造,跳出农门,成家立业。大哥不久前从省属高校处职岗位退居二线,三弟司职司法领导职位,我长期工作在社区教育第一线。
第二个决定解决了母亲的后顾之忧。母亲从农村到县城后先做临时工,后在小集体做事,没有退休金。每每听到熟悉的退休人员涨工资,母亲难免要责怪父亲一番,因为父亲原则性强,当初没有利用关系帮助母亲找好工作。2009年,曾在小集体工作的母亲缴纳5万余元社保费便可享受退休待遇。由于对政策的不理解,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父亲最终拍板缴费,母亲顺利领到了退休金,退休金已从当初的每月700多元涨到现在的2500多元。
可以告慰父亲的是,孙辈们学有所成,孙子在魔都工作, 大孙女在国外发展,小孙女读博士;母亲一直很健谈,精神矍铄,坚持与腰腿疼和胃病抗争,只是3个曾孙女的诞生让83岁的老母亲又多了一份牵挂。我们会尽到孝心,多陪伴母亲,让她安享晚年;老家村里兴建了陵园,祖坟都统一安置在里面,回乡祭祖更方便了。
孰晓天堂传诏令,仙幡度我亡父魂。吾父鹤归已六载,阴阳两相隔。感谢“云祭祀”让我们能在祈福馆献鲜花、奉酒品、附留言,深切缅怀父亲。
清明祭祀,父恩难忘。(dhgzh123原创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