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13|回复: 6

[诗中洪泽湖] 11.2《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二)

[复制链接]

52

主题

52

帖子

2592

积分

初一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92
发表于 昨天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52期
11.2《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二)
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这篇文章,分别从“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四篇章《河工治理清朝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

        洪泽湖流域,人与水相搏。洪泽湖大堤,治理渐坚固。
        在洪泽湖流域,有重要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它保障着全流域的安全。治理洪泽湖流域重点就是治理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高堰”“高加堰”“捍淮堰”“高家长堤”,始建于东汉时期,全长67.25公里(今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迄盱眙县马坝镇)。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古淮阴县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古淮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于是修筑了古淮阴县三十里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镇到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三十里水坝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吴,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大堤的固筑和古淮阴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洪泽湖大堤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彻底让淮河下游的大大小小湖泊、洼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悬湖洪泽湖,并造成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导致无数百姓受灾,从而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洪泽湖大堤是拦蓄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更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人工堤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堤前的石工墙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有着“东方水上长城”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与张福河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
        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康熙、乾隆等一代帝王沿着京杭运河六下江南巡视,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治理,其中对洪泽湖大堤治理颁下明确御旨,一幅幅人水相搏的洪泽湖流域治理画面正徐徐展开。
4145a829c3ca5c9ca82a773926159f6.jpg
        乾隆年间,乾隆帝效仿皇祖六下江南,也先后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三面碑见证治堤过程,惠济祠护佑运河平安,钓鱼台激励河臣治水,清江浦得到有效治理,淮安城确保运河畅通,三堤坝凝聚治河奇迹。
三面碑:见证治堤过程 
        在洪泽湖流域,乾隆帝在其六次南巡的33年间,每次必到洪泽湖大堤阅视,了解治理情况,并先后为洪泽湖大堤治理三次题诗,展示了洪泽湖大堤由土堤、到砖堤、再到石堤的演变过程,而这三次题诗依次被刻在所立同一块碑的正、背、侧三面,为洪泽湖大堤治理作出指示,其中还涉及材料应用、建筑方法等多项内容,这在中国封建帝王史、水利史、碑刻史乃至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第一次在碑正面题诗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阅视了洪泽湖大堤,当看到大堤由土块修筑时,第一次为其题诗《阅高堰工有作》,这首诗被刻在一块碑的正面。在诗中,作者表达了对洪泽湖大堤建设的赞美与感慨,歌颂了古代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对历史智慧的敬仰以及对国家繁荣稳定的深深关切:
皇考重河防,神谟定庙堂。
帑金颁太府,高堰卫维扬。
济运南输北,安流清汇黄。
申咨惟善守,千载固苞桑。
        诗的开篇,作者赞颂先皇重视河防,奠定国家稳固的基础;指出明智的策略决定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接着,作者写道,政府拨款支持水利建设,反映了对民生的关怀;提到洪泽湖大堤保护扬州的安全,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接下来,作者描绘了水运的便利与水流的清澈,强调了水利设施对于交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水利设施持久守护百姓的期望,希望这些工程能够千年不衰,如同坚固的桑树,为后世带来福祉。
第二次在碑背面题诗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查看黄、淮、运三河交界的清口,阅视洪泽湖大堤,当看到大堤由土块改为砖块修筑时,第二次为其题诗《阅接筑高堰堤工诗以纪事》,这次题诗后被刻在第一次题诗所刻的那块碑的背面:
一律砖工运口连,崇墉凭阅实牢坚。
蒇功即在回巡后,防患要于未事前。
平日原常见渚出,汛时云每到堤边。
虽然清口筹疏瀹,南望夏秋心总悬。
        诗的开篇,作者写道,砖工连接到运口,高大的城墙般的洪泽湖大堤非常坚固,展现了堤工建设的宏大与坚实,体现了工程的高质量完成。接着,作者认为,即使堤工已经完成,但仍需在日常就做好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甚为重要,体现出对水利工程安全的重视。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堤工所在地平日能看到水中的小洲露出景象,而在汛期时,乌云常常笼罩堤边,暗示了汛期的危险和不确定性。诗的最后,作者强调,尽管对清口进行了治理和疏通,但一到夏秋季节,仍对南方的水情感到担忧,对水利问题时刻保持着警觉,深知水患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次在碑侧面题诗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第六次巡幸江南,亦是最后一次巡幸江南,时年七十三岁。当年闰三月,他临阅洪泽湖大堤,当看到洪泽湖大堤由砖块改为石块修筑时,第三次为其题诗《阅接筑高堰堤工》,这次题诗后被刻在第一次题诗所立碑的侧面。诗中,作者展示了在治理黄河和洪泽湖大堤中的深思熟虑和实践:
砖工不若石工坚,改筑曾教庚子年。
培厚加高一律巩,卫民代赈两谋全。
亦云救弊补偏耳,恒念有孚勿问焉!
固堰可重堤不可,当年圣训实昭然。
        诗的开篇,作者认为,通过将砖工改为石工,洪泽湖大堤的坚固程度大大提升,有效保护了淮扬地区的安全,这不仅是对工程质量的肯定,也是对治理理念的传达。接着,作者强调了加固堤坝的重要性,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福祉,表达了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接下来,作者写道,这样做是为了弥补不足和调整偏差,并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不必过于在意他人是否表达感激之情,反映了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问题的一些思考。诗的最后,作者感慨,洪泽湖大堤虽然可以加固,但不应盲目追求在外表另筑重堤,而应更加注重现有堤坝的坚固和维护,这充分证明当年的圣训是完全正确的。
惠济祠:护佑漕运平安
        随着海运向河运的转变,原来流行于沿海地区的妈祖,也从海运之神转变为运河之神,从而在运河沿岸落地生根。历史上,洪泽湖流域的运河古清口段河道从北到南建有惠济(清朝名为天妃闸)、通济、福兴三闸,由于古清口处于黄、淮、运、湖交汇之地,地势高,水位亦高,漕船过闸完全靠人力拉纤,三闸水位落差一丈有余,水流湍急,断缆沉舟的事时有发生。清初,人们为保平安,在古清口建起惠济祠,后改名为天妃庙,过闸前皆舍舟上岸到惠济祠烧香祷告,共保一方平安。清代河务、漕运皆系于清口,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必到清口巡视河工,多次虔诚奉祀惠济祠,其后的雍正、乾隆、嘉庆皇帝也都崇奉惠济祠神主,其中,乾隆帝留下两首诗,赞美惠济祠护佑漕运平安。
第一次为惠济祠题诗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进行第二次南巡,二月,临幸惠济祠奉祀时题写了这首诗《惠济祠》。诗中,作者描绘了惠济祠的庄严与神圣,展现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瑞气扶舆凤阁峨,金堤千载镇洪河。
黄流清汇安澜庆,楚舫吴艘利涉歌。
百越乡宁拘地远,六宗功著济人多。
彩舟稳渡慈颜豫,神贶欣叨默护呵。
        诗的开篇,作者以凤阁象征祠堂的尊贵与祥瑞之气,展现出祠堂的宏伟与庄重。作者认为,祠堂如同坚固的洪泽湖大堤,守护着人民免受洪水侵袭。接着,作者写运河水在祠堂的庇佑下变得清澈,进一步强调祠堂护佑水上交通的便利与安全,使得人们在航行时能够唱起欢快的歌曲,表达内心的感激与喜悦。接下来,作者指出,祠堂是连接各地的纽带,不论是遥远的边疆还是繁华的都市,都能为它们带来安宁与和谐,赞美了祠堂的功德惠及众人。诗的最后,作者写道,在神灵默默的庇护下,船只平稳航行,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第二次为惠济祠题诗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进行第五次南巡,再次拜谒惠济祠,并题下这首诗《谒惠济祠》。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惠济祠的环境与治水功绩,表达了对神灵庇佑的感恩和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惠济千秋蒙庇佑,崇祠枚实建河干。
十馀年别今朝谒,一片诚同昔日殚。
不动微风刹竿静,畅流清水巨川宽。
大河北徒陶庄后,益赖神庥永奠安。
        诗的开篇,作者点明惠济祠作为祭祀河神的场所,其建立目的是祈求神灵护佑水利千秋安澜。接着,作者自述时隔十多年再次拜谒,虔诚之心与往昔无异,既体现对祭祀仪礼的重视,也暗示治水工程的延续性与挑战。接下来,作者写景抒情:祠庙环境静谧,由于治水取得成效,河流畅通无阻,以自然意象隐喻国泰民安。诗的最后,作者直言由于陶庄决口导致黄河改道北移后,仍需仰赖神明护佑以保长治久安。
钓鱼台:激励河臣治水
        在洪泽湖流域,韩信少年时家境贫寒,经常来到古淮阴萧湖边钓鱼、练剑、读兵书。由于专心练剑读兵书,韩信很少钓到鱼,经常饿得发慌,在湖边漂洗衣服的漂母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在漂母的激励下,韩信以其坚毅的性格成为西汉一代军事家。淮阴人在韩信年少钓鱼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钓鱼台,供后人凭吊。乾隆帝南巡时率河臣凭吊钓鱼台,评价韩信,激励河臣治水。
992a4b57e1c14c8065c77dfaeddccc7.jpg
第一次题诗评价韩信
        相传,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阅视了淮阴韩信钓鱼台,并题写下这首诗《题钓鱼台》。诗中,作者展现了钓鱼台的历史与文化内涵,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反思。
洴澼絖人识俊雄,偶然一饭济途穷。
丛祠不断故乡火,冻浦犹存沉钓风。
奚异三千六百轴,输他济北谷城翁。
淮阴生死由巾帼,是始须知以是终。
        诗的开篇,作者赞颂漂母虽身份卑微,却能识得韩信之才,并以一饭之恩助其度过困境。接着,作者描绘韩信故乡淮阴的祠堂香火不绝,寒江畔仍留存其垂钓遗迹,暗喻韩信虽功高盖世,最终却因政治权谋陨落,唯留民间纪念。接下来,作者对比韩信与张良的结局:韩信虽战功卓著,却未能如张良般功成身退,终遭诛杀。诗的最后,作者认为,韩信一生始于一饭之恩的“善因”,终于吕后之手的“恶果”,暗含因果循环的历史观。
第二次题诗评价韩信
        相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再次阅视淮阴侯韩信的钓鱼台时写下这首诗《再题钓鱼台》。诗中,作者通过淮阴侯韩信与漂母、滕公的历史典故的引用和深入思考,展现了对人性、才能、机遇以及历史影响的独到见解,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下乡寄食缺晨炊,旦旦淮阴理钓丝。
漂母何曾期报重,滕公幸得悦言奇。
挺身岂是过人量,出胯宁殊进履时。
长笑泰山墩尚在,万家可置竟奚为。
        诗的开篇,作者描绘了韩信年轻时的困顿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寄居他乡,每日以钓鱼为生,从而勾勒出一个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形象。接着,作者转而对漂母和滕公进行赞美:漂母慷慨地给予韩信食物,没有期待任何回报,这种无私的善行令人感动;而滕公对韩信的赏识和推荐,则是因为发现了韩信的非凡才能,由此强调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慧眼识才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探讨了韩信的性格特质:他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能力,更是因为他忍辱负重、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暗示了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个人品质与时机共同作用的结果。诗的最后,作者以泰山比喻历史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深思:尽管泰山依然屹立,但是否真的能为万家人所利用或改变,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蕴含了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个人行为社会价值的反思。
第三次题诗评价韩信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阅视淮阴漂母祠后题写了这首诗《题漂母祠》,第三次评价韩信。在诗中,作者赞美以自己的无私和大爱成就了一代英雄韩信的漂母,同时感叹韩信被杀是自身狂妄自大所造成的,表达了对漂母恩情的感激和对韩信命运的同情:
寄食淮阴未遇时,无端一饭获崇施。
至今漂母犹歆报,钟室凄凉欲恨谁。
        诗的开篇,作者认为,韩信年轻时贫困潦倒,在淮阴靠别人接济生活,后意外地得到了漂母的饭食帮助,漂母的善举至今仍被人们怀念和感激。诗的结尾,作者写道,韩信后来虽然成为了一代名将,但最终却因政治斗争而遭遇不幸,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钟室,令人唏嘘不已,暗含对韩信命运的感慨。
清江浦:得到有效治理
        在洪泽湖流域,治水重臣继续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黄淮和洪泽湖,河堤越筑越高。从河堤上看,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地势低于河道,多次进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获准后,将清河县城移到了清江浦。乾隆皇帝南巡,先后六次来到清江浦,指授治水方略,视察治水工程,使河道得到了有效治理。
首次阅视题诗清江浦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在春天时节,阅视了清江闸河堤,看到治水给当地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时,欣然题写了这首诗《春日阅河堤》。诗中反映了他对水利工程、民生治理的重视,以及对先贤功绩的追述:
巡法重华典,欢承长乐宫。
河防惟祖述,民瘼更研穷。
石闸万年固,清江千里通。
神尧复神禹,奕叶戴鸿功。
        诗的开篇,作者描绘了巡幸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体现了对于国家治理和文化传承的高度重视。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研究,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和提高国家的整体福祉。接下来,作者写出了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通过修建坚固的石闸和疏通河道,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要像尧禹那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功绩能够世代相传,为后人所铭记。
四次阅视题诗清江浦
        乾隆帝第一次来过清江浦后,又四次经过,分别题写四首诗,后组成《清江浦四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清江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展示了清江浦河道在大运河沿线上的作用。
春江凤舸驻沙滨,南国风情领略新。
白鹤紫霄皆福地,枚皋赵嘏两词人。
韶光喜不藏堤树,绿意看将漾沚蘋。
迩日写怀多韵语,得无民事闲咨询。
清江流是导淮清,禹迹而今久变更。
棨戟建牙期底绩,衡阎比栉愿咸亨。
漕艘北上斯千庾,水驿南来第一程。
路转川回宜望远,树头瞥见片帆轻。
清黄汇后清常弱,比号清江意寓深。
咨尔建牙督河者,体予保障恤民心。
春巡问俗欣犹昔,水驿行程数自今。
安福舻中梅一朵,江南消息递侵寻。
渡河今日莅清江,沙岸边旁舣凤艭。
便觉景光非北地,行看佳丽到南邦。
建牙近守金堤固,置闸永期玉柱杠。
向晚澄波印新月,谧人神思果无双。
        在这四首诗中,第一首诗,作者写清江浦地区景色怡人、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并提到了两位文学家枚皋和赵嘏,以及白鹤观和紫霄宫。第二首诗,作者写清江浦河道治理成功、漕运繁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社会繁荣的期待。第三首诗,作者指出督河者在治理清江浦河道时体恤民心,赢得一片赞扬。第四首诗,作者称赞清江浦河堤坚固无比。
淮安城:确保运河畅通
        在洪泽湖流域,乾隆帝阅视了京杭运河重镇淮安城,有感其社会和谐稳定,赞扬其为确保运河畅通所作的贡献。
珍惜美好时光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二月,乾隆帝进行第二次南巡,从淮安府山阳县平桥镇(在今淮安市淮安区境内)出发,当日早晨下起了春雨,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组诗《晓发平桥三首》。在组诗中,作者以诗纪事达情,真实地表达了所见、所思、所感,展现了对旅途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夜雨连纤听打船,晓来犹未泮丝烟。
今朝百里程应趁,解缆催行下水川。
十里刚过亦放晴,觐光黎庶夹河迎。
曾何解泽苏闾闬,惭愧同声感戴诚。
白马湖连宝应湖,际天一碧望边无。
春犹如此况逢夏,蒿目终艰善治模。
        在这三首诗中,第一首诗,作者写清晨从平桥出发时所见的景象与心情,巧妙地融入了情感与活动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心境变化。第二首诗,作者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般行十里后天气放晴,百姓夹河迎接;感慨自己并未给百姓带来多少恩泽,面对百姓的感戴之情感到惭愧,体现了心怀百姓、自我反思的态度。第三首诗,作者写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感,前两句描绘出白马湖与宝应湖相连,水天相接、一片碧绿、无边无际的开阔景象;后两句由季节变化引发感慨:春天已然如此,何况到了夏天,表达了出对难以找到良好治理模式的忧虑和无奈。
祝愿社会和谐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在阅视完洪泽湖大堤后,继续巡幸,经过淮安城时写下了这首诗《过淮安城》。诗中,作者通过描述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美好祝愿:
石堤驻舸策龙骧,纡路观风六里强。
入北门还出西郭,汉淮阴是晋山阳。
群情爱戴今犹切,前岁饥寒刻岂忘。
无易由言元气复,转旋额手为民庆。
        诗的开篇,作者生动地展现了船只停泊在坚固的石堤上,船头高昂的姿态,既体现了水运的繁忙,也暗示了行舟至此的场景;还描述了道路的蜿蜒曲折,沿途的微风拂面,在六里的路程中感受到清新与宁静。接着,作者以地理方位的变化,勾勒出穿越城市的过程,同时也暗含了对淮安城布局的赞叹;并通过历史地名的对比,表达了对淮安城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接下来,作者直接点明了民众对朝廷的深厚情感和记忆,在过去的一年中,尽管他们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社会秩序恢复、人民生活改善的喜悦之情,这不仅是对当时局面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展望。
三堤坝:凝聚治河奇迹
        在洪泽湖流域,有洪泽湖大堤、黄河老坝、运河堤坝,这三堤坝的稳固,凝聚了水利工程的奇迹,乾隆帝阅视时给予肯定。
洪泽湖大堤有守护
        相传,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来到洪泽湖,临阅了康熙年间铸造的镇守洪泽湖大堤的铁牛,写下了这首诗《洪泽铁牛》。诗中,作者希望铁牛能镇住洪泽湖水患,守护洪泽湖大堤的安全:
怪石嵯峨傍铁牛,古今屹立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洒浑身有汗流。
嫩草满前难下口,金鞭任打不回头。
而今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诗的开篇,作者描述了铁牛所处的地理位置,表达了对铁牛的赞美和敬畏之情。接着,作者形象地描绘了铁牛在强风中的稳固,即使风吹雨打,铁牛的身体依然纹丝不动,经历了自然的多年考验,屹立不倒。接下来,作者写道:铁牛即使面对诱人的食物——鲜嫩草料,也难以下口;即使受到严厉的惩罚,如被金鞭抽打,依然坚定不移,不回头,赞美了铁牛的坚韧不拔。诗的最后,作者对铁牛的状态进行了描写:如今铁牛鼻子上没有系绳索,在夜晚也不会被关起来,虽自由自在,但仍坚守岗位,这深刻揭示了铁牛象征勤劳、忠诚和无畏的精神,它始终坚持镇守洪泽湖大堤。
淮安府老坝有合龙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仲春,乾隆帝进行第五次南巡,阅视建设中的淮安北老坝水工,看到淮安府北老坝正在合龙时,即兴作诗一首《阅老坝合龙》,后刻碑立于玉皇阁后老坝堆。诗中,作者不仅记录了当时水利工程的重要事件,还表达了对河神保佑的感激之情:
甲午秋涨盛,老坝黄河决。
滔天势莫遏,万姓遭杌陧。
赈救不遗力,督催速堵缺。
甘日奏功成,明神佑诚别。
兹来视堤工,出水高凸凸。
瓣香致敬宜,安澜吁以切。
老幼纷随舆,湿化多欢悦。
元气似已复,闾阖亦填列。
而我一回思,往事不忍说。
        诗的开篇,作者描绘了甲午年秋天黄河在老坝附近决堤的景象:洪水的势头凶猛,无法遏制,百姓遭受着苦难。接着,作者写道:自己全力救济灾民,督促尽快修补缺口,人们经过努力最终成功修复堤坝,表达了对神灵保佑和人们辛勤劳动的赞美。他在前来视察堤坝工程时,发现堤坝高低不平,反映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接下来,作者向堤工表示深深的敬意,并恳切地祈求社会安定和百姓安康,体现了对国泰发民安的向往。作者写老幼欢悦地跟随皇帝一行的车马,反映出在决堤事件解决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接下来,作者写道:从社会秩序似已恢复,百姓生活逐步安定,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变化,暗示了朝廷在应对灾害时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体现出对治理工作的肯定。诗的最后,作者回顾往事,不忍再提,展现了对甲午年时百姓遭受水灾、生活艰难的怜惜之情。
6ce2c0d6f01132b7fabe59225b22c0a.jpg
大运河堤坝有关注
        据传,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帝第六次巡幸江南,亦是最后一次下江南,时年七十三岁。在骑马沿着运河大堤游历之时,作者以个人行程为线索,写下了这首诗《堤上偶成》。诗中,作者流露出对水利问题的关注和担忧,体现了作为统治者对国家事务的责任感,虽然贵为天子,但在水利难题面前也感到力不从心,反映出水利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东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皇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诗的开篇,作者描述了运河的繁忙景象,反映了国家交通大动脉的重要作用,即保证了国家政治中心的稳定。接着,作者表达了在春风中漫步堤上的愉悦心情,同时也反映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接下来,作者走上九里岗,俯瞰御黄坝。诗的最后,作者透露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尽管身处美景之中,内心却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1722

主题

4万

帖子

40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07900
发表于 昨天 1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移动
发表于 昨天 1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7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34920
发表于 昨天 1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23920
发表于 昨天 12: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327

主题

2万

帖子

22万

积分

博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223925
发表于 昨天 1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3008

主题

6万

帖子

21万

积分

博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217437
发表于 昨天 2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