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是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为增进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普及早期预防与干预的重要性,我院于当日组织举办了主题义诊与健康宣教活动。 活动当天,我院专家及医护人员在门诊大厅为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了专业的疾病咨询、认知功能初步筛查和血压测量等服务。专家们耐心解答了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风险因素、诊疗流程及家庭照护等方面的疑问,强调了“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作用。
同时,医护人员通过发放科普宣传手册、大屏幕播放主题海报、科普短片等形式,向公众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维护大脑健康、降低患病风险的生活方式建议,如均衡饮食、坚持锻炼、保持社交活跃、进行认知训练等。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性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脑部疾病。患者脑细胞急速退化,脑功能逐渐减退,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行为能力衰退,以及情感和性格的改变。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将逐渐失去自理能力,最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阿尔茨海默病与“健忘”的区别 很多人会把阿尔茨海默病与正常衰老的“健忘”混为一谈,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正常健忘:多为偶尔忘记细节,但经过提醒或稍作思考就能想起来,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忘记买某样东西,但回家后能回忆起并补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记忆障碍:近事记忆严重受损,反复询问同一问题,且无法通过提醒恢复记忆,甚至影响生活能力。例如做饭时反复忘记放盐或关煤气,而几十年前的旧事却仍能清晰回忆。
阿尔茨海默病预警信号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警惕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
1.近期记忆频频“断片”:近事记忆明显下降,反复问同样的问题,做饭时忘记步骤或关火,而对多年前的事记忆清晰。 2.熟悉事务“手忙脚乱”:原本熟练的事情变得困难,比如不会用微波炉、不会系鞋带,甚至忘记日常的穿衣顺序。 3.方向感彻底“迷路”:分不清今天的日期,走不出熟悉的社区,甚至在常去的公园也会迷路。 4.语言表达“词不达意”:忘记常用词汇,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能用描述代替,例如把“牙刷”说成“刷牙的那个东西”。 5.判断力明显“掉线”:对安全风险缺乏判断,比如在寒冬穿单薄衣服,或把贵重物品送给陌生人。 6.理解能力“变迟钝”:无法跟上他人的谈话思路,或看不懂简单的文字说明。 7.物品放置“匪夷所思”:把钥匙放进冰箱、把遥控器藏进米袋,事后完全不记得原因。 8.情绪或行为“大变样”:情绪波动大,可能突然生气、焦虑或抑郁,对小事反应过度。 9.性格转变“天翻地覆”:由温和开朗变得固执、多疑,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10.主动性“消失”:对过去的兴趣爱好完全失去热情,整天无所事事,甚至懒得洗澡换衣。
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早期干预和健康生活方式可延缓进展:
1.坚持学习与思考:阅读、学习新技能、玩益智游戏等,保持大脑活跃。 2.健康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减少高糖高脂食物。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4.积极社交:保持与家人朋友的互动,避免孤独感。 5.控制慢性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减少脑血管损伤风险。 6.定期体检:特别是认知功能评估,早发现、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