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自科举以来,从未出过状元,进士也寥寥无几,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希望通过建楼培文运,让贵州的文化和人才有所突破,于是在南明河中鳌矶石之上建一楼以培风水,取“科甲挺秀”之意,命名为“甲秀楼”。又“筑堤”连接河流两岸,人称“江公堤”,即今仍连通南明河南北两岸的浮玉桥。
甲秀楼修好以后,明清两代贵州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三位状元,一位探花,造就“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贵州人才被誉为“俊杰之士,比于中州”。
清代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所撰甲秀楼长联多达206字,联中所言“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正是贵州“科甲挺秀”的写照。
甲秀楼是贵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是贵州的人文地标。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来到南明河、甲秀楼一带,留下的与甲秀楼相关的诗文汗牛充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成贵州人文底色。
甲秀楼见证了贵州“科甲挺秀”,人才辈出,所以,到贵州,一定要来甲秀楼。在一步一景中感受城市的韵味,在一字一句中感受文化的瑰丽,在一砖一瓦间感受历史的沉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