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坝街道袁集村,一个挎着工具包的背影穿梭于晨昏之间,他就是村委会副主任管德年,被村民亲切地称作“万能修”主任。这位54岁的村干部,在六年时光里书写了一部特殊的“维修手册”。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袁集村,管德年已挎着工具包匆匆出门。这边刚帮独居的王大妈修好漏电的插座,那头又接到村民夏书喜焦急的电话:“管主任,和面机又卡壳了!” 袁集村作为传统手工挂面村,和面机是制作挂面的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整批面团就会浪费掉。夏书喜家的院子里,面粉香混着焦糊味。夫妻俩围着“罢工”的和面机急得冒汗,面坯正在机器里慢慢发硬。“管主任,你可来了。”夏书喜媳妇急得直拍腿,“再耽搁会,这锅面就要糟蹋了。”“别急,是传动轴卡死了。”管德年蹲在机器前,沾满面粉的手指灵活地拆卸零件。不到20分钟,机器重新运作起来。 管德年维修的本事是“逼”出来的。 在2018年刚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时,管德年在与村民的日常工作接触中发现,村里许多留守老人常为家电维修发愁。他看过老人因为坏掉的电饭煲吃着冷饭,也看见70多岁的老人摇着蒲扇守着一台“罢工”的电风扇,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自费买来全套修理工具,靠着看手机视频教程和请教家电维修师傅,在自家堂屋支起了“维修课堂”。 夏夜里修好第一台电风扇时,他手背被电容烫出个水泡;拆装过二十几个电饭煲后,终于摸清了温控器的安装角度……如今,谁家电磁炉冒火花、电水壶漏电、电饭煲不保温,他都能轻松解决。几年下来,他修好和面机50多台次,小家电更是不计其数。村民们都说,管主任的工具包就是个“百宝箱”。 在袁集村,管德年的工具包里装的不只是工具,更装着各家各户的难事清单。 袁安喜是袁集村典型的困难户,年事已高的他既要照料患精神疾病的妻子,又要面对辍学在家、无一技之长的儿子,全家靠低保维持生计,斑驳的墙上连台电视机都没有。管德年入户走访时注意到这个细节,没过几天,就开着电动三轮车从街上运回一台40英寸液晶电视送了过去。他蹲在地上调试了半天信号,又详细地告知袁安喜遥控器的使用方法。当《新闻联播》的画面跳出来时,袁安喜紧紧攥着遥控器,眼眶发红地念叨:“管主任,你真是我们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啊。” 这样的帮扶清单还有很多:袁开雷家四年里去世了四位亲人,他跑前跑后帮着办低保、申请补助;袁翠英身患重大疾病,他一方面给予困难救助,另一方面积极协助申请保险理赔和计生扶助慰问金…… 管德年最得意的“作品”,是村民夏守峰家的蜕变。 夏守峰一家五口人守着五亩薄田,除了上学的孙子,没有一人会一门手艺。他给夏家开了张“脱贫方子”:夏守峰利用村里手工挂面特色做点小生意,其儿子学习农机驾驶,其儿媳妇参加美容培训。 起初,毫无经营经验的夏守峰思想上有顾虑,担心亏本。管德年多次耐心开导他,帮助他分析市场行情,增强他的信心。夏守峰第一次就净挣200 余元,半年净收入达 3 万余元;农机手儿子在夏收季节成了“香饽饽”,日薪达到300元。这两年,小有积蓄的夏守峰想创业,管德年又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他做起小型建筑工程,2024年收入10多万元;其儿媳妇开了一家美容店,店里客源稳定。 如今,夏守峰一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谈及家庭的变化,夏守峰满怀感激地说:“以前愁得睡不着,现在忙得脚不沾地,多亏了管主任,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夕阳的余晖洒向大地,管德年又接到袁奶奶的电话:“电饭煲的灯不亮了。”管德年挎着工具包再次出发。修的是家电,暖的是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