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12 11: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诗歌
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他对这两种新兴诗体持认同态度,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写得质实朴素。其五言诗《咏史》,虽“质木无文”, [65] 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 [60]
论小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固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 [66] 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功能价值。 [67]
主要作品
编辑
班固著作颇丰,除《汉书》和《白虎通义》外,还有《典引》、《应讥》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今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2] [64]
人物评价
编辑
张辅: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之优劣,多以固为胜,余以为失,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 [68]
范晔:①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②“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③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彪识皇命,固迷世纷。 [69]
钟嵘:孟坚才流,而老於掌故。观其《咏史》,有感叹之词。 [70]
刘勰:班固、傅毅,文在伯仲。 [71]
傅玄:观孟坚《汉书》,实命世之奇作。
刘知几: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72]
黄庭坚: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73]
罗璧:班固西汉书,典雅详整,无愧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固其良史之才乎。 [73]
凌约言:班孟坚才瞻而有体,程不识之部伍也。 [73]
王维桢:古今文章擅奇响者六家,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73]
程颐: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74]
章学诚:①史之良,首推迁、固;②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75]
曾国藩: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76]
蔡东藩: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砚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为也! [77]
轶闻典故
编辑
相关典故:文人相轻;不相伯仲、不分伯仲;下笔不休
傅毅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文史学家,均为扶风郡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京城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迁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京城洛阳相遇。 [78]
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称赞,平分秋色。 [79] 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班固作《两都赋》,傅毅也作了《洛都赋》《反都赋》。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兰台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显宗颂》十篇,显于朝廷, [80] 班固心中颇有不平,在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题。 [81]
汉和帝时期,窦宪任车骑将军,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的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永元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在狱中。
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曹丕在《典论》中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82-83]
家族成员
编辑
辈分 姓名 简介
先祖 子文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 [84]
七世祖
班壹
秦始皇末年,避难于楼烦,以畜牧起家。 [85]
六世祖 班孺 侠士,为郡歌颂 [86]
五世祖 班长 官至上谷郡守 [87]
高祖 班回 官至长子县令 [88]
曾祖 班况
举孝廉为郎,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迁家至昌陵 [89]
祖父辈 班稚(祖父)
汉哀帝时曾任广平相,被王莽排挤而为延陵园郎 [90]
班伯
受儒学,曾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官至奉车都尉 [91]
班斿
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与刘向一同校阅皇家秘书 [92]
班婕妤
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著名才女 [93]
父辈 班彪(父亲) 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晚年潜心修史,作《史记·后传》六十余篇 [94]
班嗣
班斿之子,学习儒学,崇尚老庄。 [95]
平辈 班超
班固之弟,字仲升,官至长水校尉。 [96]
班昭
班固之妹,一名姬,字惠班,号曹大家。继续修成《汉书》 [97]
墓葬
编辑
主词条:班固墓
班固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太白乡浪店村,据明清时期的《扶风县志》记载,班固墓周围有围墙,墓园内
班固墓
班固墓 [98]
有石羊、华表、供案等。直到解放初期,该墓仍保有相当的规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开荒种地和建设需要,墓园围墙被拆,园内的华表、石羊、供案也消失不见,墓冢缩为一个小小的黄土包。1982年省政府发文重新确定了班固墓的保护范围,墓冢外延30米。2007年,在班固墓左右发现盗洞并回填。现班固墓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 [98-99]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图片
词条图片(6)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古典书城 国学经典 历史趣闻
他是一代史学大家,却有着剽窃的案底
汉朝有一位读书人他从小接受家族治学思想的熏陶 “年九岁时,便可属文诵诗赋” 成年后,更是出版了一本旷世巨著 生前受人膜拜,死后得到敬仰 然而,他却是一个极其不“老实‘的人 不但自私自利,一生更是追名逐利 堪称“无所不用其极” 他是班固,而那本巨著叫做《汉书》 班彪,字叔...
2016-12-0523阅读1228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 扬雄 班固 张衡
参考资料
1. 班固: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4-08-27]
2. 班固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4-08-27]
3. 班固资料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2014-08-27]
4.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5.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
6.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7. 《谢承书》曰:“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
8.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9. 班固《悠都赋》:“系高顼之玄胃兮,氏中叶之炳灵。”“咨孤蒙之眇眇兮,将圮绝而罔阶,岂余身之足殉兮?愇世业之可怀。”
10.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