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日,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在白马湖国际重要湿地成功野放了一只未成年秃鹫。如今,距离这只“小鹫”出发已经整整一年。现在它飞到了哪里?生活得怎样?据最新GPS信号显示,历经5500公里的长途跋涉和生存考验,它目前已经在内蒙古安心定居了下来。
背上“小书包”踏上旅途 2024年2月,淮安野生动物救助站接到电话称,盱眙县发现一只大鸟,没有办法飞行,外形接近老鹰。救助人员赶往现场后,辨认出这是一只未成年秃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时它站立不稳,无法飞行,我们判断是有轻微中毒和严重脱水的迹象。”淮安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余星翰介绍,秃鹫是淮安难得一见的珍稀候鸟,2023年1月,协会志愿者曾救助过一只,并在白马湖湿地公园成功野放。 2024年3月2日,野放现场 主要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秃鹫,为何连续两年出现在淮安?为揭开这一谜底,在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淮安市林业技术指导站的协助下,志愿者为“小鹫一号”背上了一个不足50克的“小书包”——太阳能GPS定位器,用于持续记录它的生活和迁徙轨迹。这也是淮安首次为野放鸟类安置GPS装置。 志愿者为“小鹫一号”戴上GPS定位器 此外,志愿者还给这个小家伙起了一个有淮安特色的名字——“小鹫一号”。“‘小鬏’是淮安人对小朋友的一个昵称,我们也是取一个谐音,代表对这只年轻秃鹫的关注和喜爱。”余星翰说。
一年飞行5500公里 据悉,“小鹫一号”身上的太阳能GPS装置,每过一个小时便会传回一个点位信号。经统计,一年来,它的飞行里程累计达5500公里。GPS传回的“小鹫一号”迁徙轨迹图 GPS信号显示,自淮安出发后,“小鹫一号”一路北上,飞过了山东,路过了河北,在北京附近转悠了一阵后,来到了内蒙古二连浩特等地。“我们最初预计这个小家伙会循着雁鸭类迁徙路线,沿我国东部海岸线,过朝鲜半岛往西伯利亚,但它却像高铁一样,一路选择在大城市停留,这让我们感觉挺意外的。”余星翰解释说,秃鹫虽然属于大型猛禽,但和鹰隼直接捕杀不同,它们的捕食能力较弱,往往跟着鸭群捕食落单、体弱、被困、受伤的小型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
内蒙古二连浩特地区是目前已知的秃鹫繁殖地之一,那里生活着大量秃鹫。然而,到达这里后,这只“不走寻常路”的“小鹫”并没有就此安顿下来。一整个夏天,它都在边境线附近活动,回馈信号显示,它有着极强的活动能力。9月,它甚至跨越国境继续向北,一路飞到蒙古国中北部地区,靠近乌兰巴托,这已经超越了秃鹫的传统繁殖区域。此后,它才辗转折返,飞回内蒙古定居至今。 “旅行日志”极具科研价值 “‘小鹫一号’身上的太阳能GPS定位装置,理论上可以记录四到五年的定位信息,然而在现实中很难做到信号不中断。因为鸟类在迁飞过程中面临着自然界的重重生存考验,同时也会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余星翰表示,“小鹫一号”背着“小书包”传回了一整年数据,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小鹫一号”在天空飞翔 “目前,我们对猛禽的迁徙路线研究相对比较少,虽然之前国内也有给秃鹫安装定位装置的先例,但是能够坚持一年之久的寥寥无几。在华东地区,我们的‘小鹫’是唯一一只拥有全年完整迁徙记录的秃鹫。”南京林业大学动物学博士陈泰宇认为,“小鹫一号”传回的信号,为研究者提供了一张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华东地区秃鹫迁飞路线图,极具科研价值,同时,对于开展候鸟保护工作也很有意义。 “‘小鹫一号’顺利完成了回家之路。在它的家乡,晴空万里,高山耸立,一定会有许多同类与它结伴飞翔。它可能已经‘为人父母’,和自家‘孩子’讲述着白马湖和这一路的故事。”余星翰说,“小鹫一号”成功飞回秃鹫繁殖地,意味着志愿者的救助工作至此圆满完成。“在迁徙途中,‘小鹫一号’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儿的勇气和能量。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关注它的动向,期待再次相见。让我们一起为它加油吧!” 融媒体记者:陈金鑫 周伟 李昱;海报设计:刘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