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5-9 14: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叫我小葵就好 于 2017-5-9 14:19 编辑
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朱坝街道袁集村三门的手工挂面也续写了这样一个传奇。三门是朱坝街道袁集村的一个自然村庄,200多户人家有160余户都会制作手工挂面,由此三门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挂面村。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三门挂面”已经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
日前,记者与袁集村党总支书记袁安龙走在该村一条主干道上,只见每户村民的院子里都晾晒着挂面。在传统手工挂面师傅袁安美的门前,今年55岁的袁安美和老伴正往院里的架子上挂面,只见他们用竹棍划开挂面,挂面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根根分明,并散发着阵阵面香,满院子的挂面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极其壮观。“我家祖辈就有挂面的手艺了,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村里的挂面师傅,在他们的传授下,我做挂面也有三十多年了。开始时只在镇上的集市卖,由于质量好、分量足,现在根本就不用出门,都是客人上门买。”袁安美自信地说。
袁安美告诉记者:“做挂面得依赖天气,夏季,阴天下雨、刮风、天气潮湿都不能做,盐水的比例也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整。盐加得多了,和出的面就硬,不易拉细;盐少了,面又会太软,容易扯断。从和面开始,要经过揉面、醒面、切面、盘面、绕面、二次醒面、出面、拉面、分条、晾干、收面、三次醒面等十多道工序,历经十几个小时,挂面才可以制作完成。”袁安美的手工挂面洁白光韧,耐煮,煮后不浑汤,味道鲜美可口,爽滑劲道。
85岁的韦淑英是袁安美的母亲,做挂面已经有60多年了,韦淑英老太太见证了面粉从石磨到机磨的过程。老太太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家一直都是人工和面、揉面,只有这样,面才劲道。”
相传,朱坝街道袁集村的袁姓家族,来自苏州阊门,兵荒马乱时逃难来到此地。袁姓家族兄弟八人,家丁兴旺,安家落户后是个40多口人的小庄子。起初,人们习惯称其为“袁个庄”,袁氏兄弟中的老三为人忠厚、精明能干、心地善良,拥有一手制作挂面的好手艺。他制作的挂面选料考究,道道工序精雕细琢恰到好处。成品挂面,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口味独特、入口绵软、回味悠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袁三的挂面在当地独树一帜,名声在外,人们即慕名而来,久而久之,外地客商上门买挂面的越来越多,“三门”的地名由此得来。
袁集村的挂面纯手工制作,味美纯正,绵香可口。不少村民在上班的同时,也都坚持一年四季制作挂面,袁集村的手工挂面制作讲究,全部纯手工操作,容不得掺一丁点儿的假。而且耐煮耐泡,绑把成型,携带方便,深受面食爱好者的青睐。目前,我们袁集村正在为挂面注册商标,待商标下来,就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把袁集‘三门挂面’品牌叫得更响,挂面销得更远。”袁安龙介绍说。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