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1-6 11: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移动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正在家中堂屋门口做作业,外面忽然传来“炸米花啰、炸米花啊”的吆喝声。抬头望去,一个约50岁年纪的大爷,头戴旧军帽,身穿粗布工作服,从西边过来,一边走一面喊着。
每次有人来庄上炸米花,都是先把炸米花的机子,放在西边二网子家门口,那里比较开阔。炸米花以春节前个把月最多,一年到头家长们也想着该犒劳孩子,庄户人家家长忙,孩子也没闲着,放学回家喂猪打狗的,忙的不亦乐乎。
听到吆喝声,我赶紧朝奶奶喊:“奶奶,帮我拿点米,我要去炸米花”。说着放下手中的笔朝奶奶跑去。奶奶丢下正在削山芋的菜刀,迈着小脚带着我来到里屋,用升筒舀下米出来,边舀边说,“回回炸米花来,你都要炸,谁家孩子像你了”。我心理着急,也顾不上回答奶奶。我知道奶奶也只是嘴上说说,在家里我是最小,只要不过分,哥哥他们都是让着我的,何况奶奶还指望冬天睡觉时我给她捂脚呢。
带着米、拿上布袋,和奶奶给的两毛钱,我向二网子家那边跑去,这时天已有点上黑影了,虽然隔了五六家远,但也能看到已经有人排起了小长队,有孩子自己来的,也有大人带孩子过来的。
按照先来后到规矩,我把升筒摆在地上排队,先来的几个女孩子已在离炸花机子几步远的地方跳起了绳子,“……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我则拉着二网子的手来到炸米花师傅身旁,只见他风箱一拉,炉里火苗就旺旺地就窜上来,火光印红了师傅的脸,我注意到他鼻子上还有黑灰,但两个眼睛却烔烔有神,不时张望着前来炸米花的人们,似乎对今天来炸花的人多较为满意。
另起一锅时,他把葫芦样乌黑的炸花锅子口朝上直立起来,用刷子在锅口刷上几圈,去去灰尘,然后两手窝成漏斗状,往锅里加米,盖上盖子用力拧紧,锅子放平架在炉火正上方,一手拉风箱一手摇着炸花机子,摇几圈,缓一下,看看锅子上的压力表,我那时还以为是计时的呢。约摸七八分钟过后,应该是锅内压力够了,他便会喊“起锅了,离远点啊”。听他这么一喊,我和二网子连忙跑开几步,捂住耳朵,也有胆大孩子无所谓。他翘起锅,套在盛米花用布袋子里,左手扶着锅把,右手拿着套筒套在锅耳上,右膝顶住锅身,用力一扳,只听“彭”的一声,米花倾锅而出,泻倒在布袋里,一阵扑鼻的米花香味伴着腾起的一阵白雾弥漫开来。
先炸出来米花的,会客气地跟在后面排队的人说,来,抓一把尝尝,大家会摆摆手说,不要不要,快了快了,你先走吧。有妇女带小孩来的,客气不过,会象征性地抓上一小把给孩子吃,还不停说行了行了。轮到我炸时,在等待的功夫,师傅摇锅的间隙还伸手从脚边放零钱的盒子里,拿个鸡蛋往锅把一磕,朝嘴里一倒,动作一气呵成,我第一次看人这么吃鸡蛋,感觉挺好玩的。这鸡蛋是前面炸米花的用来抵那两毛钱炸米花费用的,盒子里好像还有几个。
月亮升高了,母亲来喊我回家吃饭。在锅屋的小桌子上,见母亲抓了两把米花放在碗里,又加点糖用开水泡了,端给奶奶,说:妈,您尝尝米花,四子刚炸的。吃过晚饭,母亲又找了塑料袋把米花倒进去,扎好袋口,对我说,拿到你和奶奶房里去,细点吃。
这一幕,在我虽然是30多年前的事了,但每每想起,总让我心生怀念,仿佛那刚出锅的新鲜的米花香味又扑鼻而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