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33期 8.1《唐代诗词展现隋唐运河泗楚段的悠长古韵》(一) 宰相表达别样感情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唐代诗词展现隋唐运河泗楚段的悠长古韵》这篇文章,分别从“宰相表达别样感情、诗家呈现别样感受、大师抒发别样大爱、官民描绘别样风景、河湖惊起别样波澜、城镇辉映别样底色”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一篇章《运河开启隋唐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宰相表达别样感情》。
浩浩古运河,青青隋堤柳。文人墨客情,尽在诗篇中。
隋唐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邗沟,以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大业元年至六年(605年~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贯通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成了隋唐运河。这次连通的大运河首次使南北贯通,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运河,使得隋唐运河可以继续使用。南宋及元朝建立后,随着政治中心北迁与京杭运河的开凿,隋唐运河中的永济渠、通济渠逐渐失修而湮废。
隋唐运河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让南方丰富的物资可以便捷地运往北方,同时也让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传到南方,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共同发展。
而由洛阳经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下杭州的这段隋唐运河,主要由通济渠段(汴州至泗州)、泗楚段(泗州至楚州)、邗沟段(楚州至扬州)、江南段(扬州至杭州)等段组成,其中隋唐运河借行古淮水河道的泗楚段(泗州至楚州)吸引南来北往人们的目光。
隋朝时,隋炀帝沿着自己开凿的隋唐运河屡下扬州,路过泗楚段,写出了一首帝王名诗《早渡淮》:
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晓,愁因逝水归。 而这首诗像一幅优美的山水名画,流传1400多年。隋唐运河的开通也带来了唐朝的繁荣。
俗话说:“人在水上行,景在人心中。”在这段隋唐运河上,诗人们描绘水天一色的风光,颂扬有高贵品德的唐人,赋写了隋唐运河泗楚段的悠长古韵,一首首激昂向上的心路诗篇信手拈来。
在隋唐运河借行古淮水河道的泗楚段,曾有七位宰相或先后来过这里,或想起发生在这里的人和事。因种种原因,他们有辛酸,有思乡,有怡然,有致敬,有敬慕,有惆怅,有超脱,表达了别样的感情。
李峤:辛酸之情 李峤(644年~713年),初唐武后、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宰相。他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唐睿宗即位后,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后迁庐州别驾。他为诗富有才思,独为文章宿老,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唐武后、唐中宗时期的文坛领袖,是学者取法的对象,也是最著名的御用文人。
诗人晚年被贬赴任滁州别驾,沿隋唐运河离开长安京城赴任,而好友杜学士同行。在淮河的渡口遇到大风无法前行时,杜学士先作了诗,诗人随后创作《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诗进行回应。他们在途中遇到这样的阻碍,诗中体现出旅程的漫长和艰难。这种形式的诗歌常见于古代文人间的交流,通过互相唱和表达友谊和共情。诗中,诗人描绘了与好友旅行途中阻风在淮河口时看到的景色,抒发自己在旅途中的感慨和对人生漂泊的无奈,表达了旅途的孤寂与辛酸之感,展现了人在陌生环境中面对困难时的无力感:
夕吹生寒浦,清淮上暝潮。 迎风欲举棹,触浪反停桡。 淼漫烟波阔,参差林岸遥。 日沉丹气敛,天敞白云销。 水雁衔芦叶,沙鸥隐荻苗。 客行殊未已,川路几迢迢。 诗的开篇,诗人看到,傍晚时分,寒风吹拂在寒冷的河岸边,清澈的淮河上涌动着朦胧的潮水;诗人试图迎风划桨前行,却因风浪太大反而不得不停下船桨。接着,诗人描绘了广阔的烟波和参差不齐的林岸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太阳落下,天空中的红色气息消散,白云渐渐消失在天际。接下来,诗人写道,水中的大雁衔着芦叶,沙滩上的鸥鸟隐藏在荻苗之间,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面。诗的最后,诗人感叹旅途漫长,尚未到达目的地,路途遥远且充满未知。
张九龄:思乡之情 张九龄(673年或678年~740年),盛唐唐玄宗时期宰相。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玄宗时期宰相。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清新的诗风闻名于世,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作为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张九龄在担任宰相期间,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措施,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挑战,经常面临政治生涯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这次,诗人通过隋唐运河长途跋涉,回乡途中,天色已晚,不得不在淮阳县荒凉的亭子里休息,心中充满了旅途的疲惫和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情境下,诗人借酒消愁,但愁绪依旧无法排解,最终写下了这首《旅宿淮阳亭口号》表达内心情感的诗篇。诗中,诗人描绘了在秋天夜宿在古淮水畔的淮阳县客栈时的见闻,蕴含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政治生涯的反思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在日暮时分,独自停留在荒凉的古亭之上,内心充满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悠悠”二字,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更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无尽愁思。接着,诗人提到故乡临桂水,而今夜则只能与天空中闪烁的星星相依相伴。这里的“渺星河”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助感。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暗草上的露霜和空亭中掠过的雁影,进一步加深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感。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也反映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在旅途中遇到高兴的事情时,却没有人可以分享;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承受。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武元衡:怡然之情 武元衡(758年~815年),中唐唐宪宗时期宰相,后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在途中。
中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问题严重,朝廷与藩镇之间矛盾不断。强藩相互勾结,还重金贿赂朝廷大臣。诗人得宪宗信任拜相后,主持兵事,平定浙西节度李锜之乱,又力主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承受着巨大压力。诗人渡淮水时,可能也会受到当时这种动荡局势的影响,心中或许忧虑国家命运、战事走向等,从而创作了《渡淮》这首诗。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旅途心态的描绘,展现了超脱世俗、安然自得的情怀,也隐晦地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思考:
暮涛凝雪长淮水,细雨飞梅五月天。 行子不须愁夜泊,绿杨多处有人烟。 诗的开篇,诗人营造出一种时间即将过去而自然界却依旧静默的氛围:细雨如丝,与飞舞的梅花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雅而又不失生机的景象。接下来,诗人透露出对旅途生活的一种豁达心态。这里的“行子”指的是旅途中的自己,而“不须愁夜泊”,则表明了即使是夜晚停留在陌生之地,也无需过分忧虑。诗的最后,诗人展示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人烟”,既指人类活动的痕迹,也暗示着一个温馨而有序的生活场景。
李逢吉:致敬之情 李逢吉(758年~835年),中唐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时期宰相。
时值唐朝中期,诗人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还要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和纷争,其在友人李相公(即唐武宗会昌年间担任宰相的李德裕)寄赠给自己诗后,创作了这首诗《奉酬忠武李相公见寄》,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政治境遇和心境。李相公,即李德裕,在唐武宗会昌年间担任宰相,而诗人李逢吉则是他的好友。诗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曾经在淮水畔作战的友人才华和政绩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直继先朝卫与英,能移孝友作忠贞。 剑门失险曾缚虎,淮水安流缘斩鲸。 黄阁碧幢惟是俭,三公二伯未为荣。 惠连忽赠池塘句,又遣羸师破胆惊。 诗的开篇,诗人强调了李相公继承先朝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英勇传统,能够将个人的孝顺与友爱转化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与正直。接着,诗人赞扬了李相公在剑门和淮水地区所建立的赫赫战功,体现了他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果敢和英勇,以及他为国家和地方带来和平与安宁的贡献。接着,诗人认为李相公即使拥有宰相的地位和高级官员的仪仗,却依然保持节俭的品质,彰显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诗的最后,诗人则以惠连赠诗和羸弱军队的反应作为结尾,表达了对李相公文采的赞赏,认为其诗作如谢惠连的诗句般美妙;又夸赞了李相公的军事能力和影响力,能让敌人畏惧。
权德舆:敬慕之情 权德舆(759年~818年),中唐唐宪宗时期宰相。他主张德治和法治并用,对不法行为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对人民的疾苦备加关注。
昭德是唐德宗皇后,她的去世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权德舆作为一位深受皇帝信任的官员和文学家,被赋予了创作挽歌《昭德皇后挽歌词》的重任,以表达对皇后的哀悼和对她生前德行的高度赞扬。诗中,诗人以抒发对家乡在淮水的昭德皇后的哀思和敬仰之情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古代器物以及皇后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永恒的怀念。这首挽歌每一句都渗透着浓郁的情感和对逝者不朽品德的赞美,是一首集哀思与颂德于一体的杰出挽歌。通过这首挽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宫廷文化的厚重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同时也能领略到权德舆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文化底蕴:
淮水源流远,涂山礼命升。 往年求故剑,今夕祔初陵。 鸾镜金波涩,翚衣玉彩凝。 千年子孙庆,孝理在蒸蒸。 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昭德皇后的出身和荣耀。淮水是皇后的家乡,源远流长,而涂山是皇后的封地,代表了她的尊贵地位,同时从侧面反映了皇后生前对皇帝的忠诚。“求故剑”指皇后年轻时曾为保护皇帝而努力,“祔初陵”则表示皇后已经去世,下葬在陵墓中。接着,诗人描绘了皇后的容貌和服饰。“鸾镜”是指昭德皇后美丽的面容,“金波涩”和“翚衣玉彩凝”则展示了她华丽的服饰。诗的最后,诗人称皇后的子孙将会代代受到庆贺和尊敬,强调了她的孝道精神将永存。
李绅:惆怅之情 李绅(772年~846年),中唐唐武宗时期宰相,“牛李党争”几乎伴随他一生的政治生活,虽最后得居宰相,但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创作,他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一。
中唐时期,诗人随着不断升迁和变动,在宦海沉浮中不禁思考人生,长期在外地为官让诗人产生了回到故乡的渴望,沿着隋唐运河经过泗口时,看到秋天的萧瑟之景,触动了内心,遂写下了这首诗《却入泗口》。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洪河与淮河交汇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体现出人生道路的迷茫和选择的无奈:
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 烟树寂寥分楚泽,海云明灭满扬州。 望深江汉连天远,思起乡闾满眼愁。 惆怅路岐真此处,夕阳西没水东流。 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洪河与清淮交汇处的情况,以及堤草和芦花在秋天中的繁茂景象。接着,诗人以烟树、楚泽和海云来描绘扬州的景色,远方的树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地分布于楚泽畔,海上的云彩明灭变幻,给人以神秘感。接下来,诗人借江汉的景色来勾起对故乡的思念。江汉的广阔景象让诗人的乡愁油然而生,他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故土,心中充满了忧愁。诗的最后,诗人显示了迷茫和无奈。他感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岔路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前方的道路,暮色中夕阳西沉,寓意着时光流逝,让人感到遗憾无法挽回的无比惆怅。
元稹:超脱之情 元稹(779年~831年),鲜卑族,中唐文学家、小说家、诗人和大臣,中唐唐穆宗时期宰相。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了独特的“元和体”,代表作有《莺莺传》。
元稹政治生涯颇具波折,一度出任宰相,由于锋芒太露,直言敢谏,触犯权贵,多次遭到贬谪,先后被贬为河南县尉,又被贬至江陵府、通州、同州等地,还经历了长达近十年的流放生活。这种政治上的大起大落,使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了官场的挫折与争斗后,他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对佛教产生兴趣。龟山的寺庙是淮河流域的一个佛教活动中心,修龟山鱼池也是寺庙的一项重要事务。元稹沿隋唐运河来到这里,看到众僧的生活,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给僧人们的劝勉诗作《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龟山鱼池的自然景色,劝诫僧侣们专注于修行,不要被世俗的纷扰所诱惑,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境界: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诗人以修龟山鱼池为背景,劝诫诸僧不要垂钓和留头发,这里的“垂钓”和“青丝”都是世俗的象征,暗喻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诗人告诫诸僧要以看经坐禅为乐,不要厌倦云山之美,只有专心修行,才能真正获得解脱和得道。修龟山鱼池也有其象征意义。龟山是佛教中的圣地,相传在这里修行可以获得福报,而鱼池则是指世俗的诱惑和欲望。诗人告诫僧人们要保持志向,不要沉迷于世俗的快乐和享受。诗人以修行者的心态来看待世俗的享受,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怀。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