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9-14 19:05: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连云港市 电信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句医学界的调侃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儿科医务人员诊疗难度大、工作压力大的实际情况。第三届“中国医师节”医德模范、区人民医院儿科主任许洲,已经在儿科连续工作21年,并且深爱着这份工作。“我很喜爱小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许洲经常说的。
采访前,记者特地上网查找一下关于许洲的资料。穿着白大褂,嘴角微微上扬,但眼神里给人一种严肃感。可是,见到他本人,只见他面带微笑,显得很亲切,一点没有严肃的感觉。说到自己的职业,他用四个字概括——苦中作乐,但是记者明显感觉到言语中的乐多苦少。
“高中毕业时,同学们填志愿的时候报师范的最多。但是我不善言辞,不太适合当教师,家人建议我当医生,认为医生这个职业是一门技术,终生受用。”许洲说自己当时没有太多想法,就听了家人意见,报考了南京医科大学,“那时我对医学的各个门类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比较喜欢小孩,觉得小孩天真无邪,于是就选择了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
儿科有时候是“哑科”,因为有的孩子太小,不能表达身体的病痛,有时会闹个不停,家长又对孩子的病情描述不准确,而小孩病情变化又快,因此家长十分心急,希望能马上减轻孩子的痛苦,作为医生,这时就必须要有很大的耐心。
“由于患者是小儿,诊室里经常是哭闹的孩子和烦躁的家长,加上有些家长挤到就诊室围在医生桌子周围等候就诊,整个诊室内会显得更加嘈杂,如果我们没有耐心,不能静下心来,就很难询问孩子们病情、听诊、写病历、开药。”许洲告诉记者。
从医后,许洲更加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2019年3月的一天上午,一对老夫妇怀里紧紧抱着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幼儿,行色匆匆地向急诊科抢救室奔去。当时急诊科的两位护士已经在急诊室门前等候。“家中经常有老鼠窜来窜去,便买了鼠药准备消灭老鼠,没想到一不留神竟然被宝宝误食,幸亏发现及时,请人帮忙送到医院。”患儿的爷爷奶奶被吓得不轻,紧张得有些语无伦次,不知所措。
得知消息,许洲立马赶到抢救室,指导两位护士插胃管并洗胃催吐,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连续抽吸生理盐水洗胃,大量粘液和粉色粉末被抽出,经过对比辨别,确认是鼠药,大家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老鼠药的毒性有大有小,可是两位老人也说不出这是什么类型的老鼠药,好在患儿的姑姑带着剩下的老鼠药包装随后赶到了医院。该鼠药是属于作用于血液系统的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毒性较大,许洲立即指导护士给予维生素K1预防出血,并向患儿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经过抢救,患儿转危为安。患儿爷爷奶奶感激涕零:“谢谢医生!小孩要是有个意外,我们都没法活了!”
今年春节一场疫情突然而至,作为儿科主任的许洲,虽然没有被选中去武汉抗疫一线,但是作为我区抗疫专家组成员,他负责全区儿童感染病例的会诊工作。从大年三十开始,多次半夜前往妇幼保健院参加会诊,排查疑似病例。“从2月19日开始,全国各地抗疫形势严峻,我白天和同事们一起在发热门诊值班,夜间若遇到可疑发热患儿,还需及时赶到医院会诊。那时候,休息成为了一种奢侈,我们科室女医生比较多,她们下班回家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作为儿科领导,我必须时刻冲锋在前。”许洲感慨道。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家人,抗疫期间,许洲有一个月时间都住在宾馆,从未回过家,家里两个孩子都是妻子一个人在照顾,他总感觉亏欠她们。
采访中谈及医患关系,许洲分享了他从医以来从没有与患者闹过纠纷的原因:“作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作为一名父亲,别人家孩子生病我也能感同身受。”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儿科医护团队获得2019~2020年度“党员示范岗”称号,许洲获得新冠肺炎“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