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6-6 10: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移动
知县的后花园,雨后景色更为别样,花红叶绿,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满园清新。
几个小孩你追我赶,正在玩耍。有个爬到假山上,忽地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孩子一见出事,丢下他,都跑了。只有一个小孩,从地上抱块石头,砸开了瓮,水流出,孩子得救了。
救人的叫司马光,被救的叫上官尚,两小孩都是7岁。
上官尚获救后,在名字后加了一个“光”字,表示一生都不会忘记司马光。后来还修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感激恩人的救命之恩。又将这件事写进家谱,引领子孙们积极向善。
当下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时代,但是却缺少这样的感恩教育。往往,一位得过帮助的人,他如何回报社会,更应该是时代宣传的重点。
司马光砸的举动,不是粗暴,是正能量的瞬间爆发,是聪明伶俐的惯性使然,是家庭良好教育的一贯表现。
司马光异于常人的思维,他的时间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告诉他们,遇到问题时,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冷静和独立思考,方法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能单一。
7岁的司马光,他克服了人类习惯性的方式:救人,就是把人捞出来。他没有从习惯出发,比如找根绳子把人拽出来,或者找个网兜把人兜上来。而是砸坏它,这样水出来了,人一样没有危险,省时出效率,立杆可见影。这种临危不惧,生命至上,和时间赛跑,冷静思考的做法,发生在一个仅仅只有7岁小孩的身上,沉稳的如同大人,足以震撼所有人。日后成大器,是种必然的结果。
当时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可惜的是,这个家喻户晓的事件发生在河南光山,知道的人还真不多。
2008年,光山县教育局开始启动申报工作,历时两年,司马光出生于光山的史实被写进中小学语文教材。
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首次写进历史名人出生地,历史考证光山也是司马光儿时成长的地方,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中国尽人皆知的历史典故正式落地河南光山,成为河南省光山县最亮的宣传名片。
当然,司马光当年砸的可不是缸,而是瓮。瓮属陶器,口小,壁薄易打破;缸是瓷器,口大,它在宋亡后才出现。不管瓮与缸,丝毫不影响司马光的光辉形象。
1086年,为宋王朝没日没夜、操劳一生的司马光,离开了人世。下葬那天,汴梁城里商铺歇业,万千百姓们穿上丧服,哭送着他的离开……
写到这儿,忽然发现,“儿时天才长大蠢”的魔咒在司马光身上彻底被破解,这一刻,只愿世间再无"伤仲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