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中洪泽湖】第3期 1.3《宋代诗人与运河重镇龟山翰墨情缘》(三) ——遣家国之情怀 孙玉清 编者语: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特邀孙玉清从“赏景色之独特、咏神话之奇异、遣家国之情怀、赋漕运之乾坤、叹佛教之博大”等角度解读其所撰写的《宋代诗人与运河重镇龟山翰墨情缘》一文,此文在2023年度召开的全国水利史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交流并得到专家点评。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解读,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三部分《遣家国之情怀》。
龟山,处于淮河入洪泽湖的东岸,孤峰耸峙于淮河之中,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形似伏在淮河中的一只巨龟。古代,淮水到这里入海,今天淮河到此入洪泽湖。
龟山,曾是隋唐运河重镇,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上为风景观赏佳地、淮河访古胜地、兵家必争之地、唐宋运河要地、佛教文化重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27处重名龟山中比较罕见,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自然而然地成为宋代诗人网红打卡点。据粗略统计,在宋代就有70多位诗人游历过龟山,并留下了15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龟山自然景色优美之独特、淮河文化历史之悠久、文人墨客家国情怀之高尚、漕运国脉维系之不易、佛教禅学影响之深广。 龟山家国之情怀,吸引宋代诗人感慨生情。
两军交战场,抵御正当时。目睹生情怀,感时泪满面。
秦朝起,龟山一直是郡、州、军、路、县的治所。由于它临于天险淮水,历史上,诸多王国以淮河划分疆域,龟山乃边塞屯兵的要地,多为用兵之地,故又称军山。诗人们来到淮河边上的龟山,凭吊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的古战场,北望沦为失地的中原大地,家国情怀由然而生。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曾遣将拒魏武帝,在龟山筑城建起军事工事。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大将臧质与北魏在龟山城展开了保卫战,创下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从而留下了龟山城古战场遗址,北宋诗 人凭吊龟山古战场彰显忧国之心。而在南时期,龟山还是宋、金对峙时前哨。岳飞、刘琦、张浚、韩世忠等南宋抗金名将,在龟山盟誓北伐中原,收复大好河山。岳飞、韩世忠都曾多次饮马淮河畔,在龟山共商抗金大计,南宋诗人登上龟山前线表现抗金意志。
诗人们看到古战场,想起社稷事,面对现实景,顿起忧国心。“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北宋诗人苏轼于“乌台诗案”发生的前半年,政治上的失意,朝中奸佞正罗织罪名,必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使诗人陷于极端苦闷之中,五年后再次来到龟山,在凭吊古战场时写下《龟山》一诗,以表示他一生飘泊万里,足迹遍布半个天下,虽然有风尘碌碌,无所作为,徒劳无益的感慨,但前辈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早就牢记在心,此时想得再多也是徒劳,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君思想。尤其是诗句“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当时宋文帝派遣将领抵御北魏太武帝,并在龟山筑城。然而,如今这些旧事无人记得,旧城也已经破败摧颓不堪。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功业无人记,一生沉浮、飘荡不定的伤感。这种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人们站在最前哨,触景伤情时,誓言去抗金,收复中原地。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冬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南宋诗人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互贺新年的使者),在路过龟山,看到当时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后触景伤怀写出了《初入淮河四绝句》组诗:“(一)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二)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四)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其中第二首写道:“刘岳张韩宣国威,赵张二相筑皇基。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说的是刘錡、岳飞、张俊、韩世忠众将在龟山抗金宣示了国威,赵鼎和张俊二贤相奠定了国家基业。淮河两岸咫尺之间南北分裂,秋风中洒泪应该怨恨谁?这首诗表达了这些主战派屯军龟山、收复中原的决心,也表达出诗人以满懑之情对造成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的谴责。
诗人们北望中原时,国破山河在,无心赏风景,辛酸多感叹。南宋诗人崔敦礼站在龟山望淮河北岸,看到被金军占领的破碎中原家园,想起了曾是显赫一时皇权中心的龟山和当年帝王们前来龟山祭祀或朝拜的盛况,以不堪再北望的心情写出了《龟山》一诗:“当年王气拥神州,衮衮朝宗此地由。自昔好山犹故色,只今清泗漫安流。苍烟锁合神仙府,宿藓封深魍魉囚。病眼不堪重北望,西风挥泪下扁舟。”其中,诗句“自昔好山犹故色,只今清泗漫安流”,诗人感慨山川依旧,但人事已非,昔日的辉煌不再,但龟山周围的河流依然清澈,水流安详,宁静美好,衷心地希望这里永远和平与安宁,免受战火侵扰。而诗句“病眼不堪重北望,西风挥泪下扁舟”,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失地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站在龟山遥望北方,因病眼不堪重负,无法继续北望,只能在西风中挥泪坐于扁舟之上,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和对主和派不思北伐的愤慨。诗句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时局的无奈。
诗人们登上龟山寺,战火即将至,哀伤南北分,永记亡国恨。南宋诗人潘柽登上龟寺,见到宋金战火已烧到淮河北岸,龟山寺有可能毁于火,动情地于是写下了《上龟山寺》这首诗,通过对龟山寺菜花还在盛开、荒废屋宇和残存僧人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战火带来的物是人非之感,表达了对寺庙被毁的痛惜和对国家分裂的悲痛:“菜花开处认遗基,荒屋残僧未忍离。寺付丙丁应有数,岸分南北最堪悲。金铃塔上如相语,铁佛风前亦敛眉。野匠不知行客意,竞磨浓墨打顽碑。”其中,“寺付丙丁应有数”这句诗,通过“丙丁”象征火灾,表达了寺庙被焚毁的悲惨景象,暗示了战争或灾难对宗教场所的破坏。“岸分南北最堪悲”则反映了当时国家分裂的现实,南北对峙,人民遭受苦难,诗人对此感到无比悲痛。而诗句“野匠不知行客意,竞磨浓墨打顽碑”,则批评那些不理解诗人自己渴望国家不分离心情的这些野匠们,他们还在竞相磨墨刻碑留记享乐,去破坏龟山历史遗迹,不会知道亡国的命运即将来临。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研究会 洪泽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