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92|回复: 4

[诗中洪泽湖] 11.1《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一)

[复制链接]

51

主题

51

帖子

2584

积分

初一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84
发表于 昨天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保留地址
【诗中洪泽湖】第51期
11.1《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一)
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清代诗篇彰显洪泽湖流域治理的人水相搏》这篇文章,分别从“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乾隆皇帝效仿皇祖阅视、‘三湖两水’荡起层层涟漪、水利设施确保湖区安全、黄河夺淮带来严重水患、名流大师感慨时世变迁”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四篇章《河工治理清朝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康熙皇帝阅视河工治理》。

        洪泽湖流域,人与水相搏。洪泽湖大堤,治理渐坚固。
        在洪泽湖流域,有重要的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它保障着全流域的安全。治理洪泽湖流域重点就是治理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高堰”“高加堰”“捍淮堰”“高家长堤”,始建于东汉时期,全长67.25公里(今淮安市境内,北起淮阴区马头镇,南迄盱眙县马坝镇)。
        东汉末年,战争濒濒,谷麦昂贵,国家为了强兵足食,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工作。古淮阴县地处淮河流域,曾享有“江淮熟、天下足”之誉。为了屯田的需要,当时的广陵郡太守陈登经过一番考察以后,认为古淮县一带土肥水美,只要筑好堤坝,即可旱涝保收,于是修筑了古淮阴县三十里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武墩镇到淮安市洪泽区西顺河镇)的堤堰,并取名捍淮堰,史学家认为这三十里水坝的格局进一步奠定了如今洪泽湖大堤的基础。后来,曹魏太尉司马懿为消灭孙吴,进而统一全国,派邓艾在堤内屯田蓄粮,这对洪泽湖大堤的固筑和古淮阴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后,洪泽湖大堤历经兴废,决而复修,毁而复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再次夺淮彻底让淮河下游的大大小小湖泊、洼地连成一片,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悬湖洪泽湖,并造成洪泽湖大堤多处决口,导致无数百姓受灾,从而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洪泽湖大堤是拦蓄淮河形成洪泽湖的大型堤堰工程,也是先民综合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水系的工程,更是世界上最长最宽最古老的人工堤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守护着淮扬地区2000多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其中堤前的石工墙结构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有着“东方水上长城”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大运河重要节点与张福河一起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的骨干工程。
        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康熙、乾隆等一代帝王沿着京杭运河六下江南巡视,六次阅视洪泽湖流域治理,其中对洪泽湖大堤治理颁下明确御旨,一幅幅人水相搏的洪泽湖流域治理画面正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250923072035_390_12.jpg
        明清之际,水利失修,洪水灾害非常严重。据统计,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18年间,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海口淤塞,运河断航,漕运受阻,大片良田沦为泽国,南北漕运一再中断。康熙年间,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被任命为河道总督,继承明代著名治河专家潘季训“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采用了建筑减水坝和开挖引河的方法,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然而,连续多年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治水,不仅给国库开支增加压力,同时也给康熙帝心头压上一块石头。康熙帝认为,当时天下无事,治河最重要,下决心对黄河、淮河、运河进行治理。他利用丰富的水利知识,亲自巡察调研治河情况,于是就有了六巡江南阅视河工的壮举。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大雨连降,黄河、淮河再次涨水,各地决口多达34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河道总督靳辅的统一规划领导下,黄河两岸21处大决口全部堵塞,河道基本疏通,初步实现了水归故道,可以说靳辅基本解决了当时黄河、淮河的水患。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起,康熙帝进行六次南巡,了解黄淮运治理情况,而每次南巡均到洪泽湖流域阅视河工治理情况,其中有五次留下御笔提出具体治理要求。
微信图片_20250923082444_395_12.jpg
河堤治理:有利国家安宁
        在洪泽湖流域,康熙帝阅视黄河大堤,了解治堤情况,颁诏治堤方案,黄河大堤治理收到成效,有利国家安宁。
了解治堤情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进行第一次南巡,阅视了黄河沿岸的河堤,认为靳辅干得非常好,于是挥墨赋下这首诗《阅河堤作》,御赐靳辅,作为对这位治河功臣的嘉勉。诗中,作者描绘了巡视黄河大堤的情景,表达了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体现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治国理念:
防河纡旰食,六御出深宫。
缓辔求民隐,临流叹俗穷。
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
已著勤劳意,安澜早奏功!
        诗的开篇,作者描述了其为防备河水泛滥,不顾个人饮食辛勤工作的情景,同时点明了自己亲临前线,与大臣们一同巡视河堤,体现了其亲民、务实的作风。接着,作者进一步展现了自己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对社会现状深感忧虑的心情。他骑着马缓缓前行,倾听百姓的疾苦,面对河流,感叹社会贫困的现实。接下来,作者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水利建设的期待。他思考着何时能让农民快乐地耕种,认为只有通过疏通河道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诗的最后,作者总结了自己辛勤努力和水利建设的重要成果,他的勤劳付出已经显现成效,通过治河,实现了水患的缓解,为国家的安宁做出了贡献。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六月,靳辅将康熙帝御赐诗,镌刻在石碑上,并加了题跋,立于淮安清江闸。
颁诏治堤方案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亲自部署治河工程。他在阅视洪泽湖的高家堰、归仁堤、烂泥浅等工程时,发现黄河水位比洪泽湖水位高出许多,致使黄河水在清口处倒流进洪泽湖,导致湖水泛滥成灾,苏北七州县农田、房屋被淹。于是,康熙帝颁诏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旨在使黄河水不再倒灌洪泽湖。为此,康熙帝作《阅河》诗以示河臣,将接替靳辅出任河道总督的于成龙所绘的治河图展示给大学士,并作出了改修河道的决策:使黄河河身稍向北移,让淮水畅流。。诗中,作者描绘了亲临工程现场指导淮黄疏浚工作的场景,表达了对治理黄河和淮河的重视,反映了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淮黄疏浚费经营,跋涉三来不惮行。
几处堤防亲指画,伫期耕凿乐功成。
        诗的开篇,作者点明了工程的艰巨与复杂,需要精心筹划与组织,同时写自己三次亲临工地,不畏艰难险阻,亲自指导工作。接下来,作者展现了在工程中的具体指导,其亲自规划堤防建设。诗的最后,作者表示希望工程完成后,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带来丰收与幸福。
河道治理:确保漕运畅通
        在洪泽湖流域,康熙帝阅视了相关水利工程。由于有效治理使黄淮河道初步告成和中河河道全面开通,从而确保了京杭运河漕运的畅通,他在听闻后感到欣慰,表示祝贺。
欣慰黄淮河道初步告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在第三次南巡阅视时发现,黄河水在清口处倒流进洪泽湖,导致湖水泛滥成灾,于是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由新任的河道总督张鹏翮具体实施,各项工程都经受住了1702年夏黄河再次发生的特大洪灾的考验。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进行了第四次南巡,以检验洪泽湖大堤北部的黄河、淮河治理工程。一路阅视下来,康熙帝见黄淮河道治理初步告成,甚是欣慰,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览淮黄成》。诗中,作者展现了对治理黄河和淮河的辛勤努力和深刻思考,强调了治理这些河流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殷勤久矣理淮黄,几度风尘授治方。
九曲素称天下险,四来实为兆民伤。
使清引浊须勤慎,分势开疏在不荒。
虽奏安澜宽旰食,诫前善后奠金汤。
        诗的开篇,作者表现出对治理淮黄水道工作的长久关注,尽管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仍坚持寻找解决之道。接着,作者点明了淮黄水道的复杂地形和自然条件,强调了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其特别指出:如果不加以治理,水道的险恶将给广大民众带来巨大伤害。接下来,作者提出了治理水道的关键策略:既要清除淤积,又要保持水流畅通,还要谨慎行事,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破坏。诗的最后,作者阐明了治理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即通过治理可以实现水患的缓解,让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确保治理成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祝贺中河河道全面开通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渡黄河,泊清江浦,其中在洪泽湖大堤北部的杨家庄等处新开中河闸口及附近堤岸,见黄河已顺轨安澜,非常高兴,欣然赋诗二首《杨家庄新开中河得顺风观民居漫咏二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新开中河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思考:
瞬息风帆百里馀,往来数次过淮徐。
光阴犹似当年景,自觉频催点鬓疏。
春雨初开弄柳丝,渔舟唱晚寸阴移。
庙堂时注淮黄事,今日安澜天下知。
        在这两首诗中,第一首诗,作者表达了在游览杨家庄新开中河时的感慨,前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体现了频繁南巡的事实;后两句则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个人衰老的无奈。第二首诗,作者描绘了在春雨初晴时游览中河所见的景色,并借此表达了对国家水利建设的肯定,前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渔舟晚归的宁静美景;后两句则体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治水成果的自豪。
灾区治理:需要造福百姓
        在洪泽湖流域,康熙帝在阅视时认为,灾区治理需要更多地造福百姓,于是更高度关注民生,先后察访高邮灾区,减免江南赋税,慰问淮南居民。
微信图片_20250923082442_394_12.jpg
看望高邮灾区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经过洪泽湖大堤东部的高邮湖,目睹高邮湖地区正遭受水灾,农田、房屋都浸泡在水中,便弃舟登岸沿路十余里察访,悲伤地写下了这首诗《高邮湖见居民田庐多在水中因询其故恻然念之》:
淮扬罹水灾。流波常浩浩。
龙舰偶经过,一望类洲岛。
田亩尽沉沦,舍庐半倾倒。
茕茕赤子民,栖栖卧深潦。
对之心惕然,无策施襁褓。
夹岸罗黔黎,跽陈进耆老。
谘诹不厌频,利弊细探讨。
饥寒或有由,良惭奉苍颢。
古人念一夫,何况睹枯槁。
凛凛夜不寐,忧勤惄如捣。
亟图浚治功,拯济须及早。
会当复故业,咸令东怀保。
        诗的开篇,作者点明了灾情的严重性,心生怜惜,形象地描述了灾民居住环境的恶劣:仿佛置身于荒岛之上,田地被淹没,房屋倒塌,百姓在深水中挣扎求生。接着,作者写道,面对灾民困境,自己也一时想不出好的对策。他亲自前往灾区,询问灾民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疾苦,并反思自己的职责所在。作者意识到自己作为统治者,未能有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内心充满愧疚。接下来,作者引用古人重视每一个生命的理念,强调自己面对灾民的苦难时,更应深感责任重大。他夜晚难以入眠,心中满是忧虑,急切地思考如何尽快采取行动,救助受灾的百姓,希望尽早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未来重建家园的期待,期待灾民能够重新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减免江南赋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至洪泽湖大堤北部的淮安府清河县阅视河工,谕示河道总督王新命制定出预防黄河溃决之法,还诏谕两江总督傅腊塔免除江南积欠赋税,于是即兴作了这首诗《蠲江南逋赋》。诗中,作者表达了对江南地区减免赋税政策的关注,展现了对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重视,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享受丰收之乐:
国家财赋东南重,已责蠲租志念殷。
膏泽何妨频见渥,普天愿与乐耕耘。
        诗的开篇,作者提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东南地区的赋税,说明当时东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接着,作者表示已经决定为东南地区免除拖欠的租税,并且对执行此政策有着坚定的决心,体现其体恤民生的殷切志向。接下来,作者强调惠民政策应持续推行,不吝多次施恩,希望频繁地看到政府的恩惠如同滋润大地的甘霖一样降临到百姓身上。诗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天下百姓都能快乐地从事农业生产,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康熙帝并将御制《蠲江南逋赋》诗行书赐给浙江巡抚张鹏翮。
慰问淮南居民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看见淮扬一带受灾,所过州县耕获、市场情况不及以前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第一、二次南巡时,淮南的贫困一直牵挂于心。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进行了第四次南巡,在洪泽湖大堤南部的淮南感慨道:“向者巡省江左道,出淮南,轸念穷檐,悯怀泽国,今见居民景象较前稍丰,良慰朕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再过淮南》:
前来历兹境,斯民似未遂。
今日再经过,风土觉有异。
纨褐既充体,庐舍各完置。
拥道欢趋迎,扶老与携稚。
咸云获休息,近免徭役累。
水患日就平,田畴可耕植。
一饮与一食,莫不歌帝赐。
素念切民依,时为劳寤寐。
大造本无私,湛恩欲广被。
闻言聊自宽,庶慰省方意。
湖区治理:带来美好生活
        在洪泽湖流域,康熙帝阅视洪泽湖区时指出,正因为洪泽湖区得到有效的治理,才带来了百姓今天美好的生活。于是,他在欣赏治理后的洪泽湖区美景时,也感悟到百姓生活的意义所在,那就是和谐生活、简单生活、平静生活。
和谐生活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乘舟途经洪泽湖大堤北部的淮阴(时为清河县)阅视天妃闸水工时作下这首诗《晚经淮阴》。诗中,作者通过对淮阴夜晚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对国家统一和强盛的自豪感,表达了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
淮水笼烟夜色横,栖鸦不定树头鸣。
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
        诗的开篇,作者巧妙地勾勒出淮水在夜幕下烟雾缭绕的朦胧美,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幽静的氛围;又通过描写栖息在树枝上的乌鸦不时发出的鸣叫声,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接着,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灯火与船只的数量夸张为“十里”,不仅展现了淮河两岸灯火辉煌、船只密布的繁华景象,也暗示了淮河作为重要水道的繁忙与繁荣。诗的最后,作者以轻柔的笔触写道,微风吹过,前方船只传来的音乐声随风飘来,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温馨和谐的音符,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共鸣。
简单生活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乘舟第一次阅视了四年前遭遇灭顶之灾的洪泽湖大堤西部的洪泽湖,写下这首诗《泛洪泽湖偶咏》。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洪泽湖上泛舟图景,展现了洪泽湖流域百姓生活的艰辛,体现了对自然的亲近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积水空明浸太虚,轻舠闲泛进徐徐。
菰芦绝岸柴门小,终岁生涯业捕鱼。
        诗的开篇,作者巧妙地将湖水与天空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空灵氛围。同时,作者写轻舟在湖面上缓缓前行,动作之轻盈,节奏之舒缓,仿佛连时间都为之放慢脚步。接下来,作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将画面进一步细化。菰芦是湖边常见的植物,“绝岸”则暗示了湖面的辽阔无垠,“柴门小”则反衬出当地百姓安乐生活的简朴与宁静。诗的最后,作者点明了欣赏渔民的生活状态,想以捕鱼为生。
平静生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进行第三次南巡,阅视了洪泽湖大堤。在洪泽湖大堤上,当看到一位渔父在夜晚泊舟于洪泽湖汀时,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渔舟夜泊》。诗中,作者通过描述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渔父不罹世中形,任意飘流夜泊汀。
惟有长闲心静处,何如名利系朝廷。
        诗的开篇,作者点明了渔父不同于世俗之人的形象,他不受尘世的束缚,自由自在。接着,作者描述了渔父随波逐流的生活状态,夜晚时分,他选择泊船在湖岸,展现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诗的最后,作者将渔父悠闲宁静的生活与追求名利的朝廷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远离喧嚣、追求内心平静的推崇,同时也隐含着对官场追逐名利的批判。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发表于 昨天 09: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7

主题

1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32210
发表于 昨天 11: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40

主题

972

帖子

18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86803
发表于 昨天 1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可以看下天下长河电视剧,也不错

1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21270
发表于 昨天 1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