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49期 10.5《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五) 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这篇文章,分别从“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三篇章《漕运畅通元明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五部分《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
迢迢漕运路,绵绵南北道。沿途风光秀,淮安更靓丽。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对隋唐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三段河道,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道并裁弯取直,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在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借黄行运”,南北运河不再绕道开封、洛阳,又把天津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
而作为京杭运河重要中转站的淮安,北上通过宿迁、徐州、山东、天津,可达大都,南下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因此有了“运河之都”之称。这样,京杭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成为元明清重要漕运通道,从而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京杭运河初步定型。
针对黄河泥沙淤积危及运道的问题,明朝在元代的基础上对京杭运河继续进行治理,同时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治黄,修筑并加高、延长了洪泽湖大堤。清代实施黄运分离工程,开通了宿迁至淮阴的中河,从而更加确保了漕运的安全畅通。京杭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常言道:“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淮安。”在这条漕运路上,元代萨都剌、明代施耐庵等一代名家,用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篇篇放飞自我的心灵佳作由指间滑出。
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有淮河的风景,元明两朝诗人们来到这里感慨无限,风光浓缩书画里,“两渎”交汇歌谣里,客居哀叹古文里,离别愁怨诗词里,泊船寂寥散曲里。
风光浓缩书画里 赵孟頫、唐寅两位大师,通过描绘书画写下诗篇,展现了淮河的风光。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宋末元初官员、书法家、画家、文学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其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被誉为“元人冠冕”。其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一直以宋末元初画家龚圣予为师,而龚圣予,即龚开,出生于淮河畔的龟山,是一位诗文书画都擅长的文人,山水画师法米芾、米友仁,人物、鞍马则学曹霸,亦能画梅、菊等花卉,开明清写意画之先河,绘出多幅有关淮河的风景画。诗人与龚圣予之间的关系密切,不仅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反映了当时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体现对龚圣予敬仰之情,写下了这首诗《题龚圣予山水图》。诗中,诗人通过对个人艺术创作历程的回顾,表达了对龚圣予山水画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自己年华老去、艺术生涯即将结束的感慨:
当年我亦画云山,云白山青只尺间。 今日看山还自笑,白头输与楚龚闲。 诗的开篇,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回忆起自己曾经尝试过描绘云雾缭绕、山峦起伏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接着,诗人自己巧妙地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广阔的自然景观浓缩在咫尺之间,既展现了其作为画家技艺的高超,也暗示了艺术创作中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接下来,诗人流露出对自己年华老去、艺术生涯即将结束的感慨。他似乎在笑自己的过去,也在笑自己的现在,这种自我反思和幽默感,体现诗人对生命和艺术的深刻理解。诗的最后,诗人更是将自己与历史上的艺术家——楚地的龚圣予进行了对比,表达了对年轻时的自由和闲适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暗含着对艺术生涯中忙碌与疲惫的无奈。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朝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其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在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其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诗人在经历人生波折后,依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在自己的《洞山图卷》画作上题写了一首同名诗《洞山图卷》,以展示其心路历程。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怀念,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抒发了对古代贤哲的追慕之情:
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 君令自称亦私淑,渔钓须当借一湾。 诗的开篇,诗人以淮水发源于洞山的自然地理起兴,暗喻此地人杰地灵,表达对贤哲辈出之地的向往。接着,诗人对先贤的景仰与效法,暗示自己的文人风骨。诗的最后,诗人化用姜太公钓鱼典故,表达隐逸山水、寄情自然的文人理想。
“两渎”交汇歌谣里 陈孚、李东阳两位大师,以歌谣的形式写出诗篇,描绘了黄河、淮河“两渎”交汇的场景。
敬畏自然 陈孚(1240年~1303年),元朝官员、学者。诗人人生经历丰富,既对元朝大一统景象进行过赞美,也对社会矛盾等问题提出过看法,在游历时亲眼目睹了黄河与淮河交汇的壮丽景象,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首诗《黄河谣》。诗中,诗人不仅展现了黄河与淮河交汇的壮观场景,还引入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淮河水怪巫支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长淮绿如苔,飞下桐柏山。 黄河忽西来,乱泻长淮间。 冯夷鼓狂浪,峥嵘雪崖堕。 惊起巫支祁,腥涎沃铁锁。 两雄斗不死,大声吼乾坤。 震撼山岳骨,磨荡日月魂。 黄河无停时,淮亦流不息。 东风吹海波,万里涌秋色。 秋色不可扫,青烟映芦花。 白鸟亦四五,长鸣下汀沙。 黄灵奠四渎,各剖盘古髓。 千载今合流,神理胡乃尔。 渔翁一鬓霜,扁舟依古树。 隔浦欲扣之,翩然凌波去。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黄河与淮河交汇的场景,黄河的“忽西来”,以一股巨大的力量冲击着淮河,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接着,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雪崖(大瀑布)坠落的壮观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激荡人心的场景之中。在诗中,诗人巧妙地融入了古代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淮河的巫支祁被黄河的狂澜惊醒,口中腥涎喷溅,象征着两水相争的激烈,既增加了神秘色彩,又展现了自然之力的震撼。诗的最后,诗人以渔翁和扁舟为视角,增添了人间烟火气,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思考社会 李东阳(1447年~1516年),明朝中期重要官员、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虽然仕途波折,但始终坚韧豁达,在旅行途中乘船渡过黄河经清口驿时,看到黄河的壮丽景色,内心充满感慨,写下了这首诗《过黄河》。诗中,诗人通过黄河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人生以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一夜狂风到海边。 诗的开篇,诗人点明了旅程的起点为清口驿,这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节点,自己在这里开始他的水上之旅。接着,诗人形象地描绘了水流的平直与绵延,暗示了旅程的顺畅与悠长。接下来,诗人描述了乘坐船只在河面上快速前进的场景:船夫们用力划桨,力求加快速度的状态,也体现了诗人对旅程速度的期待。诗的最后,诗人将旅程推向高潮:狂风的突然来临,不仅增加了航行的危险性,也赋予了旅程壮阔与不平凡的色彩,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激烈变化,也象征着其内心情感的激荡与旅程的不确定性。
客居哀叹古文里 归有光、周鼎两位大师,用古文的风格写下诗篇,以淮河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客居他乡的哀叹。
赞美自然 归有光(1507年~1571年),明朝中期官员、散文家。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常常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有深刻思考。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某次经过淮河时,触景生情,回想起长期在外任职、远离家乡和亲友的生活状态,写下了这首诗《淮上作》。诗中,诗人通过对淮河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长淮饯落日,圆光正如赭。 倾红注流波,殊景不可写。 淮水自西流,黄河从北下。 并合向东行,终年无停泻。 哀此千里客,春至复已夏。 独立空惆怅,所与晤言寡。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淮上落日的景象,将落日的颜色、光芒以及映照在淮水之上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烘托出一种雄浑的氛围。接下来,诗人写道,淮水从西方而来,黄河从北方汇入,它们合流后,不停歇地向东流去,象征着时光的流转或世间万物运行的一种不可阻挡的规律,而诗人身处其中,面对这种规律,可能会产生出一种渺小感或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作为一个羁旅之人的哀愁:从春天到夏天,长时间处于孤独之中,缺少可以交谈之人,这种孤独惆怅之感,或许是诗人在仕途不顺以及远离家乡等多种境遇下的内心写照。
感悟社会 周鼎(1401年~1487年),明朝官员、诗人,曾被任命为沭阳典史。诗人罢官后游历淮南期间,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淮南道中》。诗中,诗人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勾勒出了淮南道中的景象,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当时的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悟:
苇屋萧萧暗市尘,纵多花柳不成春。 车声自绕东风展,不管天涯有远人。 诗的开篇,诗人通过描述苇屋的冷清和市井的萧条,传达了一种清冷和寂寞的氛围,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疏离感。尽管有许多春花柳叶,但它们无法给人带来春天的感觉,暗示了他对于表面繁华的失望。诗的最后,诗人写道,车声回荡在东风中,象征着繁忙和喧嚣的城市生活,但这些吵闹声却与天涯远方的人无关。
离别愁怨诗词里 张祥鸢、邱云霄两位大师,以春天淮河的景色为背景,用诗词反映出对时光的珍惜和对家乡的眷念,表现出离别的愁怨。
珍惜时光 张祥鸢(1520年~1586年),明朝诗人。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淮河时,被沿岸的春景所感染,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渡淮春晓》。诗中,诗人描绘了淮河两岸的春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惜别之情:
朝辞桐柏水,时序又殊方。 河抱中原转,天围远树苍。 绪风啼鸟变,红雨落花忙。 坐惜春芳晏,高歌西日黄。 诗的开篇,诗人点明了时间与地点,暗示诗人清晨离开桐柏水,开始了旅程,同时展示了季节变换和地理方位的变化。接着,诗人描绘了淮河蜿蜒流经中原大地的景象和开阔而宁静的画面,表现了春天的繁华与凋零并存的景象。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于离别的淡淡哀愁。
眷恋故乡 邱云霄,明朝诗人。诗人远离家乡,独自旅行,在淮河畔的南关,感受到了春末时节离别的痛苦,从而激发了创作这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春尽次淮上》。诗中,诗人写出了身处淮河畔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旅途中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抒发了浓厚的离别情绪和季节变迁的感慨:
南关何处日孤征,归梦先春几百程。 今日送春犹是客,孤城寒雨不胜情。 诗的开篇,诗人以日落南关的景象,暗示了自己远行的孤单和行程的漫长;同时进一步表达了思乡之情,自己梦境中的归途似乎比现实中的旅程还要长。接着,诗人感叹自己仍然在外作客,未能及时归乡,只能在春末之际送别春天。诗的最后,诗人通过孤城和寒雨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强化了其内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离别之苦的难以承受。
泊船寂寥散曲里 金銮(1494年~1587年),明朝散曲家。诗人经历了诸多世事之后,对于游乐的兴致减少,而更加珍视离别情感。一次旅程中,诗人在淮上停留时,与友人分别将要前往远方,从而引发了感慨,写下了这首诗《泊淮上》。诗中,诗人描绘了旅途中清晨淮河的景象,展现出一种羁旅漂泊之感,表达了对别离和岁月流转的忧愁之情:
愁轻游冶兴,老重别离情。 野戍寒更尽,河桥春水生。 断云疏雁影,残月乱鸡声。 明发应千里,萧萧过楚城。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忧愁影响到诗人的游玩兴致,老年人更重视离别的情感,野外的驻防之处寒意更浓,河桥下的春水开始流淌,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诗人观察到了断续的云朵和飞过的雁影,听到残月下的嘈杂声和鸡鸣,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纷扰。诗的最后,诗人感叹明亮的旭日应该已经照到了千里之外,而他却在凄凉的风中穿越楚城。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