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47期 10.3《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三) “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 孙玉清 编者语 浩浩洪泽湖,清清白马湖,巍巍高家堰,美美张福河,幽幽古灌区,悠悠古龟山,依依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2024年度,孙玉清参与主编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百里画廊三百首》一书,本部书由《运河开启隋唐篇》《盛衰骤转两宋篇》《漕运畅通元明篇》《河工治理清朝篇》《保卫家园烽火篇》五个篇章组成,主要展现有关大运河淮安百里画廊段的历代经典诗词。本次,撰稿人孙玉清撰写《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这篇文章,分别从“淮安府城感受独特韵味、古县淮阴激起心潮澎湃、‘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古泗州地区阅尽人间万象、淮河风景令人感慨无限、淮河两岸难忘深厚感情”等六个部分,来帮助领会本部书的第三篇章《漕运畅通元明篇》,本期解读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两湖一水”畔体验特色生活》。
迢迢漕运路,绵绵南北道。沿途风光秀,淮安更靓丽。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对隋唐运河的北段进行大规模改造,先后开凿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三段河道,将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改道并裁弯取直,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运河,在徐州、宿迁、淮安一线“借黄行运”,南北运河不再绕道开封、洛阳,又把天津至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
而作为京杭运河重要中转站的淮安,北上通过宿迁、徐州、山东、天津,可达大都,南下通过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因此有了“运河之都”之称。这样,京杭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成为元明清重要漕运通道,从而解决了南粮北调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京杭运河初步定型。
针对黄河泥沙淤积危及运道的问题,明朝在元代的基础上对京杭运河继续进行治理,同时采取“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方略治黄,修筑并加高、延长了洪泽湖大堤。清代实施黄运分离工程,开通了宿迁至淮阴的中河,从而更加确保了漕运的安全畅通。京杭运河南起杭州,北到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4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常言道:“运河三千里,最美在淮安。”在这条漕运路上,元代萨都剌、明代施耐庵等一代名家,用元曲明诗描绘京杭运河淮安段的绰约风姿,一篇篇放飞自我的心灵佳作由指间滑出。
在京杭运河淮安段,有“两湖一水”风景,吸引元明两朝多位大师前来体验特色生活,他们在洪泽湖畔谱写一支曲,在白马湖畔绘就一幅画,在古泗水畔怀揣一颗心。
在洪泽湖畔:谱写一支曲 在洪泽湖畔,元明两朝六位诗人陆文圭、谢肃、汪广洋、胡俨、沈柿、唐龙,驻足于此,各自谱写一支乐曲。
一支生活曲 陆文圭(1252年~1336年),元朝诗人、文学家、学者。诗人经历了许多坎坷,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注重社会的关怀。元贞二年(1296年),诗人在送好友侯仲达到洪泽镇赴任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丙申岁侯仲达之官洪泽》。诗中,诗人描绘了淮河流域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展现了人民苦难的现实,表达了对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淮楚俗轻扬,萧萧古战场。 残兵空壁叠,旷野失农桑。 鱼蟹西风市,菰蒲浅水塘。 君山足诗景,何事访渔郎。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原本轻浮奢靡的淮楚地区亦是古老的战场,那里只剩下凄凉的残兵败将和空旷的城墙;广阔的农田和村庄都被战争所摧毁,一片荒芜。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西风市场上的鱼蟹贸易和浅水塘中的菰蒲,这些细节突出了人们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诗人最后,诗人写道,君山的美景为他所向往,他渴望寻找渔郎,探访那里的景色和人文风情。
一支丰收曲 谢肃,元末明初官员、文学家。明代初期,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来到洪泽湖地区,写下这首诗《洪泽》。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洪泽湖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的赞美,反映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东流泽受群流广,远近云飞倒影过。 万古蛟龙深处有,太阴雷雨四时多。 牙船实欲通淝水,锦缆虚疑转汴河。 会整废田重灌溉,楚农齐唱有年歌。 诗的开篇,诗人描述了洪泽湖水系的辽阔与丰沛,并从视觉角度捕捉到了云彩在水面上的倒影,增添了一份动态之美。接着,诗人通过对神秘生物的描绘和天气变化的描述,暗示了自然界的奥秘与力量。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沟通江河、发展交通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和能力。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一幅修复荒废耕地并通过灌溉来促进农业发展的情景,显示了农民在收获季节的欢乐,表达了对丰收的期望和对自然恩赐的赞颂。
一支屯田曲 汪广洋(? ~1379年),明初官员、诗人。洪武年间,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推行了屯田政策。而诗人作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因而在视察洪泽湖屯田工作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洪泽屯》。诗中,诗人不仅展现了对古代兵农合一思想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对国家发展和繁荣的深切期待,体现了远见卓识和对社会进步的积极追求:
兵农古为一,耕战两无妨。 重在人经理,终期国富强。 服勤遵往辙,较艺得遗方。 灌溉尤多利,云山白水长。 诗的开篇,诗人点明了古代兵农合一的传统,强调了军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在和平时期,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可以并行不悖,互不影响,体现了对于两者和谐共存的见解。接着,诗人强调了人的管理在实现国家富强中的重要性,暗示了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规划,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接下来,诗人主张通过学习和遵循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诗的最后,诗人描绘了灌溉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国家的发展应同水流一般,源源不断,长盛不衰。
一支夜泊曲 胡俨(1361年~1443年),明朝初期官员、诗人。诗人在宦游途中,夜晚泊船洪泽镇时,由眼前之景触发内心的思乡之情,进而写下了这首诗《晚泊洪泽》。诗中,诗人借景抒情,反映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心境,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与归乡的期盼:
雨后淮山数点青,便从云气望蓬瀛。 湖平两岸风初定,人倚孤舟天正明。 客里寻常苏远梦,天涯次茅数归程。 夜凉酒醒闻征雁,一寸乡心白发生。 诗的开篇,诗人形象地写道:雨后初晴,淮河周边的山峰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青翠欲滴,自己站在洪泽镇这个地方,透过云雾仿佛能够看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接着,诗人描绘出洪泽湖水涨平后,两岸之间的水面呈现出一种平静的状态,而风刚刚停歇下来,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写自己斜靠着孤独的小船一直等到天空明亮起来,给人一种孤独又带有希望的感觉。接下来,诗人写道:虽然在外漂泊,但仍然经常梦到远方的家乡,虽说在天涯海角,自己还是数着回家的路程。诗的最后,诗人写道:自己夜晚酒醒后听到征雁的叫声,触动了思乡之情,以至于白发都长出了。
一支大堤曲 沈柿,明朝诗人。诗人在秋季游历洪泽湖大堤时,回忆起了洪泽湖大堤的修筑历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过高堰》。诗中,诗人描绘了秋季洪泽湖大堤的画面,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变化,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蜿蜒金堤百里长,汉家天子重宣房。 垂杨路满人行少,惟有蝉声噪夕阳。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出淮河流域重大水利工程洪泽湖大堤百里之长的宏大场面,想起了重视黄河堤坝工程建设的汉武帝,从而唤起人们对汉武帝治水功绩的记忆。接下来,诗人描绘出一幅洪泽湖大堤秋季略显孤寂的画面:满是垂杨的大堤上,本应有行人往来的身影,如今却行人稀少,唯有蝉儿在夕阳下喧嚣,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堤上和垂杨上,蝉声响起更显环境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哀伤的氛围。这场景让人联想到时光的不可逆转,也许这里曾经有过热闹的景象,但现在只剩下夕阳下的蝉声和空荡荡的洪泽湖大堤。
一支端阳曲 唐龙(1477年~1546年),明朝官员、诗人、文学家,曾任凤阳巡抚、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诗人旅途时恰逢端阳节,在舟行洪泽湖过程中,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节日氛围共同激发其创作灵感,遂写下了这首诗《端阳舟中作》。诗中,诗人通过端阳节时洪泽湖景色的描写,反映了在佳节来临之际仍然身处异乡的境遇,表达了漂泊之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舟航逢令节,景物惜他乡。 芳艾连云折,新蒲带水香。 鱼龙骇洪泽,风雨暗濠梁。 自觉宦清薄,不如归与长。 诗的开篇,诗人写舟行洪泽湖途中恰逢端阳佳节,看到周围的景物后对他乡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或许是感慨自己在他乡为异客,面对节日氛围浓厚的景物却缺少归属感。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洪泽湖上的生动画面:艾草茂盛,仿佛与云相连;新生的蒲草在水中散发出清香,表现出自然景观的美好和生机勃勃。接下来,诗人形象地表现了洪泽湖中“鱼龙”的惊扰不安,暗示着洪泽湖水的波涛汹涌,展示了洪泽湖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景象,表现了该地自然环境的壮丽和神秘感。诗的最后,诗人写道:在经历了官场之事后,早早地就察觉到自己对仕途的热情很淡,不如早点回到家乡。归乡对他来说意味着回到熟悉的环境,与亲人朋友相聚,可以远离官场的烦恼,寻求内心的宁静。
在白马湖畔:绘就一幅画 在白马湖畔,元明两朝四位诗人王冕、郭武、欧大任、边贡,目睹景色,各自绘就一幅图画。
一幅人生画 王冕(1287年,一说1310年,~1359年),元朝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拒绝出仕,选择隐居生活,专注于诗画创作,当某次游历时看到白马湖的美景,心潮涌动,写下了这首诗《白马湖》。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十八里河船不行,江头日日问潮生。 未同待诏沈金马,却异看花在锦城。 万里春风归思好,四更寒雨客灯明。 故人湖海襟怀古,能话旧时欧鹭盟。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在白马湖十八里长的河道上,船只因水位等原因无法通行,自己每日都在白马湖出发地询问潮汐的变化。接着,诗人写道:虽未被朝廷征召,但在白马湖看到美景,如同在锦城成都看花,令人心生欢喜。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思乡之情,即使在四更的寒雨中,客居他乡的诗人依然感到温暖,因为有灯火相伴。诗的最后,诗人怀念起老朋友,他们游历于湖海之间,有着宽广的胸怀,能够同自己共同回忆起曾经与鸥鹭为伴的隐居生活。
一幅自然画 郭武,明朝官员、诗人。诗人在傍晚渡过白马湖时,面对自然风光美景,创作了这首诗《晚渡白马湖》。诗中,诗人描绘了晚渡白马湖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宜人的意境:
轻风小寒吹浪花,新柳茸茸啼乳鸦。 平湖一望几千顷,远水连天飞落霞。 斜阳忽堕澄波底,白鸟犹明山色里。 严更何处鼓冬冬,棹歌未断渔灯起。 诗的开篇,诗人介绍了微风吹拂下白马湖面荡起的浪花,以及新发的柳枝和啼叫的乌鸦,营造出一种恬静而生动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湖面的广阔和水天相连的景象,远处的水与天空融为一体,夕阳的余晖倒映在湖面上,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宏伟气势,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的享受。接下来,诗人以斜阳堕入湖底和白鸟在山间飞翔的形象,反映了时光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诗的最后,诗人还通过鼓声和渔灯的描写,勾勒出黄昏时分农民劳作的景象,映照出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一幅怀念画 欧大任(1516年~1595年),明朝官员、诗人。昔日,诗人与吴道南、陆长庚等好友一同游览,共同欣赏白马湖的美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好友相继离世,给诗人留下了无尽的思念。诗人再次泛舟白马湖时,怀旧之情顿起,创作了这首诗《泛白马湖怀吴道南陆长庚》。诗中,诗人通过对白马湖及其周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一片征帆白马堤,射阳西更博支西。 淮南二隐遥相望,谁道风流在剡溪。 诗的开篇,诗人描绘了白马湖上帆影飘摇的景象,象征着自己内心的漂泊与远方的向往。接着,诗人描绘了所乘之舟沿着博支湖进入射阳湖,又向西进入了白马湖的景色。接下来,诗人提到隐居在淮南的两位隐士吴道南和陆长庚,自己与他们遥遥相望,暗示了他们有一种悠远宁静的生活状态。诗的最后,诗人表达对吴道南和陆长庚两位友人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的风流才情不仅仅局限于淮南的浙江剡溪,而是遍布淮南大地。
一幅回忆画 边贡(1476年~1532年),明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以诗著称,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明代文学“前七子”。干年后,诗人重游白马湖,却不见昔日友人相伴。诗人想起了当年与友人一同乘船游玩、看花的情景,引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过白马湖怀朱凌谿》。诗中,诗人描述了重游白马湖时的感想,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湖上联舟往岁行,看花同过广陵城。 重来不见东风面,白马沧州空复情。 诗的前两句回忆了过去与朱凌谿一同在白马湖上乘舟,然后前往广陵城看花的欢乐场景,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出游时愉悦的心情,展示了他们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诗的后两句写道:故地重游,再也见不到昔日好友的面容,空有一腔怀念之情,却无法再与友人相聚,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
在古泗水畔:怀揣一颗心 在古泗水畔,明朝两位诗人李士允、郑善夫,想起过往,各自怀揣一颗真心。
一颗别友心 李士允,明朝官员。某年春天,诗人在梁孝台这个地方,送别友人施生回家乡泗水流域,有感于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写下了这首诗《送施生还泗》。诗中,诗人通过对春天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离别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梁孝台前花正飞,玉壶携酒送将归。 游丝满路留春色,不向离筵罥客衣。 诗的开篇,诗人写道:施生在梁孝台前,伴随着飞舞的花朵,准备离开,烘托出别离的氛围。接下来,诗人准备带着酒,送别将要归乡的施生,暗示着两人的深情厚意。施生离开时,周围充满了春天的气息,暗示两人友情能像春色般长存。诗的最后,诗人希望施生不要被离别的宴席所纠缠,能轻松自在地回乡。
一颗思乡心 郑善夫(1485年~1524年),明朝官员、儒学家、文学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顿,辞官归隐的诗人在旅途中目睹了社会破败的情况和人民的苦难,在夜晚进入鲁北地区时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诗《夜入鲁北鄙》。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背景的描绘,表达了对时代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与感叹:
不见黄花面,凄其白雁前。 清渠接淮泗,衰草入幽燕。 月露犹团夜,兵戎更积年。 归途不可极,赍梦岁寒天。 诗的开篇,诗人暗示秋意已深,黄花未见,只有白雁在前,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冷落之感。接着,诗人写道:清澈的河流连接着淮水和泗水,展现了地理风貌,同时描绘了荒芜的景象,即草木凋零,且延伸至遥远的幽燕地区,显示出边地的荒凉与历史的沧桑。接下来,诗人写夜晚月光皎洁,露水凝聚,国家战乱频仍,旷日持久,暗示了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前途的迷茫,即使怀揣梦想,归途却遥不可及,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寒冷的冬日。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出品:洪泽湖大禹诗词研究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