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洪泽湖】第16期 4.3《一代将帅洪泽湖畔写下激情诗篇》(三) 一代将帅对敌人如此的无情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撰稿人孙玉清从“一代将帅对战友如此的深情、一代将帅对人民如此的热情、一代将帅对敌人如此的无情”等角度解读其所撰写的《一代将帅洪泽湖畔写下激情诗篇》一文。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解读,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三部分《一代将帅对敌人如此的无情》。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洪泽湖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分属苏皖两省,位于皖东北地区,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洪泽湖西岸的皖东北地区包括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泗洪、盱眙等县,同洪泽湖北岸的苏北地区包括泗阳、淮阴、淮安、涟水等数县毗连,形成了位于徐州、蚌埠、淮阴之间的一片广袤平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爆发后,鉴于以洪泽湖为依托的皖东北地区在开辟、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先后派主力挺进皖东北,建立淮北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1942年12月,日伪军大举“扫荡”淮海、淮北、淮南等地区,新四军军部由盐阜地区向洪泽湖南岸的黄花塘转移,新四军各师,在洪泽湖地区对日伪顽发起了一系列战斗,使洪泽湖地区真正成为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全面内战爆发后,洪泽湖地区又成为与国民党斗争的大后方,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儿女的战歌。在一代开国的将帅中,有着“上马杀敌,下马写诗”之美誉的开国元帅陈毅、开国上将张爱萍,在战斗过的洪泽湖畔写下许多激情诗篇,赋韵他们对战友如此的深情、对人民如此的热情、对敌人如此的无情,体现出一代将帅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品德。
一代将帅高瞻远瞩谋歼敌,稳操胜券痛杀敌,避强就弱勇灭敌,用诗词表达了对敌人如此的冷酷无情。
高瞻远瞩谋歼敌,体现出将帅们胜敌的磅礴气势。
淮北战场沉重打击。1946年7月25日,蒋介石整编69师92旅进犯洪泽湖北岸的徐州东南之海郑公路南侧的灵壁、睢宁县交界处朝阳地区。为保卫淮北解放区,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组织山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92旅,两天半的时间歼敌5000余人,并生俘少将旅长冼盛楷。朝阳集战役的胜利是山东野战军自改编以来在淮北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土气。陈毅闻讯,欣然命笔写下这首诗《淮北初战》来赞扬朝阳集战役取得的胜利:“十万旌旗泗水阳,淮南淮北遍玄黄。路攻空炸天地窄,烧杀抢掠鸡犬亡。还乡土劣旧奸伪,美械蒋军新虎狼。人民怒憾山河动,背水奇功敌尽降。”
让出两淮诱敌深入。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强我弱,毛泽东主席指挥解放军大踏步进退,不以保守地方、而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故苏中七战七捷后,山东野战军主动让出洪泽湖北岸的淮安、淮阴,北撤山东。1946年9月,时任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遂写下了《让两淮》一诗:“诱敌何妨让两淮?贼军到此好椎埋。运河不是鸿沟界,会见狂潮卷地来!”这首诗说明我军主动撤退就是为了更多地消灭敌人,坚信我们不像项羽和刘邦那样,划鸿沟为界,等到我反攻之时,那种战无不摧的气势会像大海的“狂潮”一样,打回两淮,收复失地。
精心部署剿灭湖匪。洪泽湖剿匪一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战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水上战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洪泽湖进可攻,退可守,要建立巩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这是天然的大后方。1940年11月,日伪军趁时任司令员张爱萍的八路军5纵队3支队东进苏北之际,占领了皖东北根据地大部地区。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1月重建后,决定由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治委员的新四军3师9旅恢复皖东北根据地。面对迫在眉睫的洪泽湖区人民强烈肃清匪患的愿望,张爱萍于1941年5月组织了大规模的战斗,集中力量剿灭了湖匪。洪泽湖平定后,把皖东北与淮南的路东区、苏北的淮宝区和淮泗区连接起来了,使洪泽湖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内海”。1944年9月,时任新四军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的张爱萍再次到洪泽湖时,感慨万千地用《飞行舟·过洪泽湖》这首词写出了当年剿匪平定洪泽湖庆祝胜利的场面:“秋水逐一叶,看白帆雁列。渔歌嘹亮,凫戏水拍,荷红絮袅乱飞雪。当年平洪泽,红旗卷风烈。千帆破浪,炮轰弹射,蛟蛇蟹鳖一网绝。”
稳操胜券痛杀敌,体现出将帅们胜敌的恢宏气度。
轻视敌人毙命敌官。1946年12月,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统一指挥,集中24个团约10.5万人的优势兵力,南北夹击,在苏北宿迁地区,一举全歼国民党整编69师约2.1万人,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整编师的光辉范例。这次战役中,国民党军69师师长戴之奇开枪自杀,他也成为国共摩擦20年中自杀身亡的国民党将官第一人。为庆祝宿北战役胜利,陈毅有感而发,欣然写下了《宿北大捷》这首诗:“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藐视敌人铲除毒瘤。泗洪县青阳镇是敌人控制皖东北地区的心脏,地理位置极为重要。1941年2月11日,时任新四军3师9旅旅长的张爱萍集中兵力,夺取了青阳镇,铲除了盘踞在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第一大毒瘤。2月15日,张爱萍写下这首纪事诗《青阳歼敌》:“东进驰援北渡军,妖魔卷土漫血腥。神兵夜昏重霄降,尖刀雪亮挖敌心。”青阳镇战斗后,张爱萍率部乘胜追击收复了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鄙视敌人攻克据点。1940年2月6日,时任新四军6支队4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的张爱萍,取得了攻克皖东北泗县大柏圩伪据点的胜利,粉碎了当时顽伪合流的反动武装勾结两面夹击我军的企图,这对发展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影响甚大。第二天正是1940年农历除夕,面对涌向大柏圩喜气洋洋的群众,张爱萍深受感染,随即挥笔填写了这首词《临江仙·大战大柏圩》:“顽伪合流据大柏,洪泽敌后迎春。晓云初露动刀兵。神兵天外降,胆破梦魂惊。”
避强就弱勇灭敌,体现出将帅们胜敌的英勇气慨。
联合力量挺进敌后。1939年6月,开辟敌后洪泽湖根据地后,在当地党组织的协助下,时任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的张爱萍与皖东北地区国民党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广泛接触,经过艰苦的工作,促成了与国民党盛子瑾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12月,时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的张爱萍率新四军6支队4总队两个团挺进皖东北敌占区,到津浦路东去,行军路上赋诗一首:《挺进敌后津浦路东》:“除夕人寂军行疾,月冷风寒透征衣。斩断沉沉封锁线,挺进敌后奠新基。”
集聚力量歼灭国贼。1940年5月下旬,国民党鲁苏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纠集11个团的兵力再次向抗日根据地进攻,先后占领金锁镇、界集、山子头等地。时任新四军6支队4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的张爱萍指挥皖东北八路军、新四军6个团,向韩德勤展开自卫反击战,激战近一周,共歼敌2000余人,迫使韩德勤撤回泗县老巢。这次战斗史称“安河反击战”,成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之战。安河反击战胜利后,联想到一个月以来的大大小小十几次战斗,张爱萍难以抑制兴奋之情,赋词一首 《反敌伪顽夹击》:“淮上天方晴,洪泽水翻腾。敌伪西扫荡,韩顽东侵凌。三军紧携手,两面打敌人。英雄歼国贼,席卷运河滨。”
加强力量横扫敌顽。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封锁,迎接北上的新四军,1940年9月3日,时任司令员的张爱萍奉命率八路军5纵队3支队自敌后津浦路东、运河西、淮河北、陇海路南的苏皖根据地东进苏北,行军路上触景生情,赋词一首《减字木兰花·东进》:“黄花香径,月照寒光刀枪影。运河横匍,夜渡大军跨险途。公路连脉,突破封锁捣苏北。横扫敌顽,遍插红旗东海边。”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洪泽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 洪泽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