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中洪泽湖】第12期 3.3《历代诗文寻觅运河重镇龟山千年沧桑》(三) 龟山萧条于元明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特邀孙玉清从“龟山兴起于隋唐、龟山盛世于宋代、龟山萧条于元明、龟山衰落于清代”等角度解读其所撰写的《历代诗文寻觅运河重镇龟山千年沧桑》一文。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解读,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三部分《龟山萧条于元明》。
龟山,处于淮河入洪泽湖的东岸,孤峰耸峙于淮河之中,是隋唐运河重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形似伏在淮河中的一只巨龟,故名龟山。古代,淮河到这里入海;今天,淮河由此入洪泽湖。龟山,历史上曾为自然生态福地、淮河访古胜地、唐宋运河要地、佛教禅学重地、兵家必争之地,兴起于隋唐,盛世于宋代,萧条于元明,衰落于清代,所形成的生态文化、淮河文化、漕运文化、佛教文化、家国文化在淮河流域可谓独具一帜。从历代诗文中粗略地分析中可以寻觅到,隋唐运河重镇龟山历经1400年由盛而衰的沧桑变迁。
元明四百年,龟山渐萧条。风光不再有,仅存访古地。
宋灭元兴时,由于战火纷飞,再加上汴河因黄河夺淮入海而淤塞,隋唐运河汴河段也就失去了漕运功能,龟山也随着失去运河重镇的地位,逐渐萧条,其龟山寺、淮渎庙受到了严重破坏,被洪水湮没,寺毁僧散,一片凄凉。
明洪武年(1368~1398年) 间,朱元璋称帝封神,龟山寺与淮渎神庙等都逐步得到修复。这位和尚起家的帝王,常到龟山寺拜佛求师,有时还身披袈裟,重温佛门旧梦。朱元璋还亲自前往淮渎庙祭拜淮渎神。现存龟山的明代两块碑刻之一,就是明嘉靖年间( 1507年~1567年 )风阳巡抚唐龙撰书的《重修淮渎庙碑记》,反映了明朝各代对修建神庙佛寺的重视。
元明时期,龟山虽有复苏,却也永远失去往日辉煌,龟山文化受到极大的催残,其生态文化、漕运文化、佛教文化、家国文化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漫漫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元明两朝近400年时间里,龟山有关淮河水怪巫支祁典型特征的淮河文化却异军突起,继续传承,而成为淮河访古胜地的龟山,其淮河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也得以巩固。传说,受唐代李公佐所撰传奇小说《古岳渎经》影响,吴承恩数次从淮安府山阳县沿隋唐运河淮河故道溯流而上到龟山,收集淮河水怪巫支祁有关传说,写出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彰显了淮河文化的魅力。而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分析也印证了这一点,吴承恩《西游记》所写的主人公孙悟空,其原型就是取材于被传说中的治水功臣大禹锁压在龟山脚下的淮河水怪巫支祁。
诗人们来到仅存的残垣断壁龟山,用诗文在描绘了风光不再的萧条龟山的基础上,写出了作为淮河文化发祥地龟山当时的魅力。
在龟山,文人崇拜古地,以淮渎神庙、王母瑶池、大禹治水,展示淮河文化的磅礴气势。
淮渎神庙显王气。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诏封淮渎为东渎大淮之神,每年农历五月十八日举行盛大祭典,祭祀淮渎神。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以后逐步演变为淮神庙会。明嘉靖元年(1522年)后,朱元璋重修龟山寺和淮渎庙,淮神像高一丈三尺,比龟山寺佛像还高出一尺,也是铁铸的,取金能克木、蛟龙畏金之意。据说神座下就是支祁井,淮神两足踏在井盖上,叩击井盖则嗡嗡作响。为了淮神庙的稳固,明代将淮渎庙濒临淮河的山坡修成石头岸,保护神殿的灵气,也不泄明祖陵的王气。凤阳巡抚唐龙在撰书《重修淮渎庙碑记》叙述大禹擒拿淮河水怪巫支祁锁于龟山的历史和建庙工程,碑文为:“禹治水,三至桐柏,获水神巫支祁,水妖形若猿猴,力逾九象,命庚辰扼而制之,锁于山之足。”教谕李文焕也撰勒《淮渎山田碑记》,记录淮渎庙以及严防破坏淮岸水土的禁令,相当今天环境保护之类的文告。
王母瑶池显仙气。瑶池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民间俗称“王母娘娘”的西王母所居美池,据说天下有多个,龟山是其中一个。在龟山,王母娘娘与大禹、巫支祁有一段传说故事。相传大禹和涂山氏结婚时,惊动了淮河水怪巫支祁。巫支祁神通广大,就准备当夜暗中滋事,不想让大禹安度新婚之夜。当时在淮河边龟山瑶池居住的王母娘娘知道巫支祁将要派人前来滋扰,就托梦给大禹的部下庚辰等人,要他们守护洞房,以免发生不测。根据这段传说,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来到龟山,便写下了《王母图》一诗描绘了美丽的龟山瑶池:“西望瑶池斗柄旋,金明水净月娟娟。请观阿母神仙籍,名在龟山第几篇。”至此,充满仙气的龟山瑶池开始名震江淮。
大禹治水显霸气。元末明初文人张羽来到龟山,看到残缺的淮渎庙,想到的是淮河治水功臣大禹,正是他擒住淮河水怪巫支祁,才使淮水安澜,于是写下了《纪行诗八首(其八)龟山》一诗,其中写道:“役夫告我言,此下栖神奸。嘘气成江河,须臾驾冈峦。僧伽大威力,困彼一鞠悭。石岩下无底,系以千连环。至今风涛夕,犹闻响珊珊。茫茫淮泗流,禹功不可刊。”累官刑部尚书的王世贞在龟山也写下了《金锁峰》一诗:“铁柱洪都压怪螭,龟山金笮系支祈。何如玄帝峰头锁,问着仙人总不知。”在诗中,诗人认为淮河水怪巫支祁被压在龟山下,是大禹所为。这首诗高度称赞大禹治水有功,彻底征服了淮河。
在龟山,文人感慨生活,以期待未来、珍惜年华、永存友情,彰显淮河文化的积极乐观。
未来值得期待。“白波滉漾青天垂,我行但觉官船迟。微微树短水尽处,惨惨日薄风来时。椎牛挂席打盐客,射鸭鸣弓蹈浪儿。漫郎头白不称意,沽酒龟山歌竹枝。”元末明初文学家张以宁《泊龟山》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停泊在淮河畔龟山屯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诗写出了浩渺的淮河上和天空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和思考,描绘了淮河上打渔人捞晒盐和射鸭艰辛和辛勤。诗人与打渔人一起在龟山屯田劳作,在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即使这样,但是还是到龟山买些酒唱着渔歌享受现在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期待。
年华值得珍惜。明朝孙玺,关心百姓疾苦,为人嫉恶如仇。在兴化知县任上,他捕杀仗势横行之千户徐思。转扬州府同知,岁饥,他悉力振救,全活以万计。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他奉命守扬州,捕获谍者多人。他终山西按察佥事,执法不阿。当他来到龟山,看到当时龟山场景时,便写下了《舟次淮河龟山》一诗:“宿舸边淮次,山村春事赊。野桃临水短,津柳傍风斜。草暗都梁路,鸥明钓渚沙。自怜非少壮,抚景惜年华。”在诗中,诗人自然而然地回忆起了往事,为自己不再年轻而感到可怜,看到当前景色痛惜自己的年华已逝。他认为要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年华,振作精神,继续永往向前。
友情值得永存。明朝欧大任在任大理寺左评事时,秉法办事,多所平反冤狱,不受权贵嘱托。后年近七十岁,便告老乞休,辞去官职回乡,成为一介平民。重阳节这天,他与平时结下的四位好友一起来到淮河边上的龟山游玩赴宴,喜得菊花,感到友情的珍贵,便写下《九日同陆华父张仲实蒋子瑞黄元先龟山游宴得花字》一诗。这首诗写道:“江乡秋色在黄花,宾客来寻锦水涯。风起平芜吹鹳鹤,山寒丛薄散麇麚。林光稍入三珠树,酒气犹蒸五色霞。谁遣白衣能就我,紫桑荒径是吾家。”在这荒芜寒冷的龟山景色中,能与友人们一起龟山登高,认为友人们都是杰出的兄弟,五兄弟犹如五色霞光绚丽多彩,这样友情应永远保存下去。
在龟山,文人侍母奉国,以完德君子、忠于国家、民族气节,积聚淮河文化的忠孝力量。
完德君子天地间。明朝邵宝,历为江西提学副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三岁丧父,服侍母亲过氏至孝。有人评价说,他平生操履端饬,自登第至侍养家居,一切馈遗不苟受,箧中无长物。他于家称孝子,于国称名臣,于世称纯儒,杰然天地间完德君子。这一点在他所写的《过龟山》一诗中得到充分印证。这首诗这样写道:“渎庙龟山顶,长淮日夜东。放船方海月,挂席更天风。鬼物荒唐里,神功镇静中。济川吾岂敢,斯道正无穷。”诗中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主要是得益于帝王大禹神一般的功绩。诗人表示,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要全力辅佐当今帝王,让世间太平,这才是我力量无穷的正道。
忠于国家始终挂。谢肃,积极抗元,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心,因而成为元末明初官吏、文学家。怀着忠于国家的情怀,他来到龟山,当看到龟山萧条的景色时,怀古之心由然而生,便写下了《龟山》这首诗:“天际清淮春浩荡,云边故堞暮嵚崟。佛狸百战钩车却,水兽千年铁锁沉。举网老渔沿碧浪,维舟孤客荫青林。胜游谁在坡仙后,沧海中原感壮心。”在诗中,曾经的古战场硝烟散云,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的战车已经退却了,而淮河水怪巫支祁也被铁锁沉在这里也有千年了。在这里,不管是谁,写出的胜游文章都赶不上大文豪苏轼,而诗人自己忠于国家的壮志只能自己才能真正地感受到。
民族气节志不渝。逝世于1673年彭孙贻,明末清初学者,明朝灭亡后,痛其父为国殉难,矢志不仕清,杜门侍母,终身布衣蔬食。当道有重其才,劝其出仕,谢绝勿应。他自负文名,亦节义自许,不妄交游,人皆服其品格。他来到淮河南岸支流的濠梁河,想起了被大禹锁在龟山下的巫支祁,折服于巫支祁的不屈抗争精神,于是写下了《濠梁歌》,用龙的形象抒发出自己矢志不渝的民族气节。其中写道:“蛰龙一卧三百载,铜马踯躅黄河东。宝气犹腾虎邱阜,风雷不徙娲皇宫。桥山衣冠乌夜号,支祈跃泗龟山摇。芒砀千秋云气真,屠儿酒肆旧何人。开平中山尘土像,毛发怒欲张麒麟。”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 洪泽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