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121|回复: 4

[诗中洪泽湖] 2.3《唐宋诗词印证龟山锁钥达四方》(三)

[复制链接]

43

主题

43

帖子

1632

积分

六年级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32
发表于 2024-11-26 08: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IANA
【诗中洪泽湖】第8期
2.3《唐宋诗词印证龟山锁钥达四方》(三)
龟山沿西北方向汴河1300里可达开封
孙玉清

        编者语 中华名湖洪泽湖,邗沟西道白马湖,世界遗产高家堰,运河节点张福河,国际工程古灌区,悟空故乡在龟山,道教圣地老子山……这里就是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因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而得名的洪泽,古迹众多,目前怀抱三处世界遗产,即洪泽湖大堤、张福河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洪泽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而其所拥有的洪泽湖文化,更是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现在,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与洪泽论坛联合开设《溯源洪泽》栏目,并设置系列子栏目,特邀洪泽地方文史专家解读洪泽湖文化,旨在增强文化自信,让洪泽湖文化得到进一步发扬传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舞凝聚人心,全身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子栏目《诗中洪泽湖》主要以历代诗家词人所写的洪泽湖诗词来分析解读洪泽湖文化。本次特邀孙玉清从“龟山沿东北方向淮河故道180里可至楚州、龟山沿东北方向淮河右岸复线运河近180里可到楚州、龟山沿西北方向汴河1300里可达开封、龟山沿朝西方向淮河1600里可抵南阳”等角度解读其所撰写的《唐宋诗词印证龟山锁钥达四方》一文。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解读,本期解读其中的第三部分《龟山沿西北方向汴河1300里可达开封》。

        唐宋时期,龟山,孤峰耸峙于淮河之中,曾是隋唐运河淮河故道畔的重镇,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龟山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上为风景观赏佳地、淮河访古胜地、兵家必争之地、唐宋运河要地、佛教文化重地。以龟山为起点,通过东北方向淮河故道和淮河右岸复线运河两条河道,可达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过邗沟(楚州至扬州)到扬州市,抵长江;通过朝西方向淮河故道逆流而上经中游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宿迁市泗洪县,过汴河口,至安徽省蚌埠市、淮南市、阜阳市,可达上游河南省信阳市,抵南阳市桐柏山淮河源头;向西沿着淮河故道逆流而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后继续前行,然后转入西北方向汴河经江苏省宿迁市、安徽省宿州市、河南省商丘市,可到河南省开封市(时称汴梁),继而借助黄河河道经郑州市抵洛阳市。可见,处于淮河故道畔的龟山,交通枢纽明显,是南来北往漕运船只和东行西进公务船只的必经之地,也是官员、商贾、文人南下北上和东奔西走的重要中转站,因而名冠黄河、淮河和长江。在以龟山为中心所辐射的这四条河道上,留有唐宋诗家词人们的诗词,印证了龟山“锁钥达四方”。
4f6eb2b5473dc591c195b126dfbea84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图片均来自网络】
        龟山上下游,行进在汴河。漕运重要道,舟船往来忙。
        唐宋时期,龟山向西逆行40里淮河故道进入西北方向汴河,而汴河则连接淮河、黄河,逆行1300里可达北宋都城开封,经郑州再借助黄河河道300里抵唐宋都城洛阳,是当时唯一的一条通往京都的重要漕运水路。
        汴河,隋唐以前人称汴渠,隋朝人称通济渠,唐宋人称汴河,是中国古代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也是隋唐运河的首期工程,从郑州市荥阳市板渚后出黄河,至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入淮河,共历现今3省18县(市),历史上顺序为洛阳、郑州、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即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泗州(今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现代顺序为: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中牟县,开封市祥符区、杞县,商丘市睢县、宁陵县、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灵壁县、泗县;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淮安市盱眙县,汴河河道水势比较平,然而从汴河口还要沿淮河故道顺流而下才可到龟山。
        唐宋时期,东南已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汴河则是唐宋王朝攫取江淮财富的主要运输线,运输江南的粮食和各种贡品,有过“官舻客艑满淮汴,车驰马聚无间时”的盛景。
        北宋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往南移,而汴河沟通黄河、淮河,自然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北宋王朝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都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北宋人张方平说:“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当时有句话:“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每年,汴河段河道输送淮河、长江、太湖、浙江地区的漕运数百万石,还有东南方向的特产,各种物品,数不过来,可见汴河段河道的重要性。到了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的时候,每年经过汴河段的漕运数量高达800万石,创我国古代漕运之最。汴河段河道关系着北宋王朝的安危,可以说是北宋王朝的经济大动脉。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走后,隋唐运河汴河段河道停止了漕运。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黄河决,汴河始淤塞,导致从隋大业元年(605年)起通行近700年后寿终正寝。
        龟山向西40里再沿西北方向汴河逆流而上1300里可达开封波浪起伏,而开封沿东南方向顺流而下1300里后再转东40里可达龟山则水势平缓。一样的起伏与平缓的汴河景色,诗人们有着别样的心情。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山水情。宋朝诗人陈龟年由汴河前往龟山时,写下《龟山》一诗:“山是东南第一峰,长淮古汴渺连空。登临不是观泉石,心折神皋指顾中。”这首诗描绘的是东南地区的名山龟山,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历史地位为特点。“山是东南第一峰”直接点出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性,暗示其高峻挺拔,超越周边。
        “长淮古汴渺连空”则进一步描绘了山脚下的淮河和汴水,水流悠长,与天空相接,展现出宏大的自然景象。诗人强调“登临不是观泉石”,意在表达此行的重点并非单纯的山水欣赏,而是心灵的触动和精神层面的感悟。“心折神皋指顾中”中的“心折”表达了对龟山及其所代表的历史文化的深深敬仰,“神皋”象征着神圣的土地,“指顾中”则传达出诗人在此处有所领悟,或是对历史的沉思,或是对人生的哲理。整首诗以山水为载体,寓含了诗人对龟山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慨,展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寄托的审美情趣。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思乡情。唐朝诗人崔颢《晓入汴水》一诗描绘了诗人旅途的变化与思乡的心境:“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诗人昨晚还在南方旅行,今天早晨又沿着淮河入北方汴水归乡。他感到自己作为旅客的忧愁并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回乡的路逐渐减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近。诗人借景抒情,描述了晴天时汴水旁的景色以及船上随着春风而起的歌声。他同时也表达了对淮河已经流尽、不再有潮波的喜悦和宁静。诗人的心情随着他归乡的路逐渐变得轻松愉悦,他对回乡的期待和欣喜体现在对晴天景色的描写中。
d4e6445f9338342ba2529e94bf283b6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赞美情。唐朝诗人李敬方诗《汴河直进船》描绘了汴水与淮河相连带来的便利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其中,“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表明汴水流入淮河,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冲突。而诗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则具体描绘了汴河流经的广阔区域和它所携带的丰富资源。这里的“东南四十三州地”可能指的是当时唐朝在东南地区设立的行政区划,而“取尽脂膏是此河”则形象地表达了汴河流域内物产丰饶,犹如抽取动物体内的油脂一般,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辽阔,通过汴河的流向和其所带来的影响,展示了唐代东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自然情。宋朝诗人林曾诗《汴河》描绘的是隋朝时期的汴河景色,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历史长河中的画卷:“一千八百隋家路,两岸青青入帝都。可惜翠华南渡后,旧时杨柳一株无。”其中,“一千八百隋家路”暗示了汴河的悠久历史,自隋朝以来就承载着繁忙的交通。“两岸青青入帝都”则展现出河水两岸生机盎然的景象,直通向繁华的京都。然而,诗人接着笔锋一转,“可惜翠华南渡后”表达了对隋炀帝杨广南巡(即“翠华”)之后的感慨。“翠华南渡”象征着隋朝的衰落,“旧时杨柳一株无”则寓言了王朝更迭后的物是人非,连象征着隋朝繁华的杨柳也已不复存在,令人惋惜。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生活情。宋朝孔平仲诗人《汴堤行》一诗描绘了汴河堤岸的壮丽景色与繁忙景象:“长堤杳杳如丝直,隐以金椎密无迹。当年何人种绿榆,千里分阴送行客。波间交语船上下,马头揖别人南北。日轮西入鸟不飞,从古舟车无断时。”其中,“波间交语船上下,马头揖别人南北。”描绘了水陆交通的繁忙景象。船只在波浪中穿梭,船上的人们相互交谈,而陆地上的人们则挥手告别,分别前往不同的方向。这种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人们在旅途中的交流与离别,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日轮西入鸟不飞,从古舟车无断时。”以日落鸟飞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背景,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永恒。即使太阳西下,鸟儿不再飞翔,但自古以来,舟车往来不断,人类的活动从未停止。这句话蕴含了对历史长河中不变的流动与变化的深刻思考。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成就情。宋朝诗人韦骧《汴河》诗则通过对通济名渠——汴河的历史与现状的描绘,展现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通济名渠古到今,当时疏导用功深。源高直接黄河泻,流去遥归碧海浔。护冢尚存芳草乱,隋舟安在绿杨阴。年年漕运无穷已,谁谓东南力不任。”诗的开篇即点明了汴河作为古代重要水道的历史地位,强调了其自古以来的重要性和当时人们为了其畅通无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接着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汴河源头直连黄河,水流远至大海的壮丽景象。紧接着转而描写汴河沿岸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这首诗还总结了汴河作为漕运通道的重要性,指出其年复一年地承载着南粮北运的任务,证明了它在促进经济交流、维护国家稳定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d06efcc64d6006404baee34fcf07f34_副本_副本_副本.jpg
【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起伏与平缓中迸发一种盛景情。宋朝词人裴湘词《浪淘沙令·汴州》描绘了北宋都城汴州(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和独特魅力:“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其中,“万国仰神京”一句展现了汴州作为当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各国前来朝贡,敬仰不已。“礼乐纵横”则体现了城市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礼仪之邦的风范。“葱葱佳气锁龙城”中的“葱葱”形容城市生机勃勃。“日御明堂天子圣”歌颂了皇帝的神圣威严,“朝会簪缨”则描绘了官员们的仪态和朝廷的庄重。接下来的“九陌六街平”进一步描绘了城市的宽阔街道,“万国充盈”则强调了汴州的富庶和国际交往的繁盛。“青楼弦管酒如渑”,展现出市井生活的热闹与奢华。“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将视线转向了隋堤边的烟柳,黄昏时分更显凄美,寓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深情。

撰稿人孙玉清: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淮安市政协、洪泽区政协特聘文史研究员,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溯源洪泽》编辑部
总  编:夏宝国
副总编:张敏 王海洋 孙玉清 蒋厚健
主办: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研究会 洪泽论坛

1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09775
发表于 2024-11-26 09:28: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

主题

3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06753
发表于 2024-11-26 11:4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移动

1644

主题

3万

帖子

38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84054
发表于 2024-11-26 12:0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2053

主题

3万

帖子

45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450231
发表于 2024-11-26 17:05: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盐城市 电信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