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0-31 22: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对于我来说,关于金庸小说最有趣而难忘的回忆不是小说的情节和内容而是痴迷武侠小说的青春岁月里发生的一些小故事。
回想起来,我最开始接触的武侠小说,作者并不是金庸而是古龙。大约是在95年,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在录像厅看了一部老帅哥狄龙主演的武侠电影《边城浪子》,一下子被主角叶开和傅红雪迷上了,同时也记住了原著作者古龙的名字。那时候的洪泽县城虽说只有几条老街,但街头巷尾的租书店随处可见,男生爱的金庸、古龙,女生爱的琼瑶、席娟都很容易找到。我从小被放养惯了,所以尽管父亲知道我在看武侠小说的,却并未对我严加管束。某日,我拿着一本从租书店借来的武侠小说在街坊邻居和父亲面前招摇过市,恰好有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远房亲戚来串门,他随口问我:“看的什么书啊?”
“武侠小说”我毫无顾忌脱口而出
“谁写的啊?”
“古龙”
“武侠小说,要看就看金庸的,其他人写的没意思。”他骄傲地以资深金庸读者的身份向我推荐,不屑的表情和语气,让我觉得读古龙不读金庸是件很low的事情。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金庸的名字,而且是从一个大学生的嘴里得知的,这对于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孩子来说,其说服力和蛊惑力可想而知。
“偶尔看看可以的,不能上瘾啊。”父亲在旁边不痛不痒地提醒了我一句。
没想到一语成谶,从那以后,我就移情别恋,抛弃了古龙,深陷在金大师编造的武侠世界里无法自拔,幼小而单纯的心灵还因此早早领教了中国人的山寨智慧。有一回我租了一本金庸的小说,情节拙劣,文词乏味,还有很多和金庸小说格格不入的香艳情节,虽然看的时候很是激动,但多少还是有些困惑,直到读完才发现封皮上行楷字体印着的作者名并非“金庸”而是“金康”。
96年,中考前,班主任对我父亲断言我考上县中的希望不大,其中隐情之一就是我痴迷金庸的小说导致成绩不稳。不服气的我只能暂时把金庸大师束之高阁,好在智商的优势弥补了被武侠小说占去的学习时间,那个夏天,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我成为了县中高中新生的一员,不用缴纳额外费用的那种。
高一的学业并不紧张,我再次把金庸大师请回了书包里。一天晚自习,我把一本《笑傲江湖》夹在十六开书本里堂而皇之的竖在课桌上。我的位置就在教室窗户下,正是如痴如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金大师的时候,忽觉有人影晃动,我抬头一看,全身汗毛瞬间起立,原来校长就站在窗外(如果没记错,校长叫夏立新),一双囧囧有神的眼睛正左右扫视教室内的状况。机智如我,很镇定地把书本合上,缓缓放进桌肚,又掏出一本高一物理,平摊在课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至今我也不知道那晚校长究竟在窗外观察了多久,居然没抓住这个耍小聪明不思学业的金庸迷,俗话说的好,灯下黑。
报应不爽,高一期末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给我的评语是“心思要花在学习上,否则前途堪忧。”我心里清楚,评语的潜台词和金庸无关,老师是在暗示另外一件事,情窦初开的我喜欢上了一个文笔不凡的女同学。坦白讲,文笔不是重点,重点是她皮肤很白,胸部很挺,青春的荷尔蒙,总是纯粹而简单。其间,我还学着金大师的笔法,给她写了一封半文不白的情书,结果人家不但文笔好,情商也高,给我回了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的一生总会有些顿悟的时刻。高二分科分班之后,say goodbye的除了我喜欢的女孩,就是我最钟爱的金庸大师的小说了。直至考上了一所还算凑活的大学,只身奔赴异地他乡,孤单无聊的时候,又把早已读完的金庸全集翻出来温故,趣味不减。毕业工作之后,断断续续多次重读了《射雕英雄传》三部曲、《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经典作品,可随着年龄增长,其趣大异,已经再难有当初的兴致了,唯独仍对金庸大师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偏爱有加,它对人性、职场、社会独到又深刻的描绘,让我所获甚多。我明白,阅读趣味取向的改变是所谓“成熟”带来的结果。
昨日,听闻94岁高龄的金庸大师驾鹤西去,谈不上吃惊,却仍然觉得突然,因为早已习惯与自己同时代有这么一位老前辈,为曾经年轻的我们塑造了一个虚幻却代入感极强,快意恩仇,刀光剑影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江湖。再回首时,庆幸自己还能依稀记得有他作品陪伴走过的青春时光。虽然青春的尾巴都早已看不见,但此时此刻还是要在心底说一句:Goodbye,youth time!再见,金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