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论坛

  • 网站客服:0517-87228198
  • 合作热线:13915154595
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2140|回复: 68

[人文] 岔河老街1980年代的琐忆

    [复制链接]

41

主题

496

帖子

3万

积分

大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719
发表于 2017-1-4 03: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本帖最后由 草根记者 于 2017-1-5 11:35 编辑

《岔河老街1980年代的琐忆》
文:龚浔泽  图:陈洪玉 田园岔河

(一)淮宝县的留痕

不是每个人都有老家,更不是每个人的老家都有一个老街。对于我来说,有一点幸运的在于,想到老家时,不仅有一座老街可以追念,而且体味了它的变“老”。这个老街叫“岔河老街”。

其实,江苏有3个叫岔河的乡镇,一个在北面徐州邳州,靠近山东;一个在南面的南通如东,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在淮安洪泽。三者的连线像一个钝角三角形,而淮安的这个岔河是顶角。

3个岔河估计都有老街。但淮安的岔河,显得相对特别一点。这个特不在于它的今天,而主要是在于它曾经的一段历史,在于建国后江苏行政区划史跳不过的一个篇章。抗战期间,南下的八路军和北上的新四军苏北会师后,在淮阴县、淮安县与宝应县之间接壤的地方成立了淮宝县,岔河老街便是它的县城。这个县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到1950年精兵简政时才被撤销。因此,回顾建国初的江苏行政区划,绕不开淮宝县,绕不开淮宝县的撤销,绕不开淮宝县撤销时的县城。因为这段情况,在建国前后的江苏历史材料和相关地图上,很容易找到“岔河”。

875121017721583913.jpg

那时候,南通岔河所在的如东,因如皋之东而得名,也才刚刚建立,不同的是,如东躲开了精简,延续了下来,而且它那时的县城还不是现在的掘港,而是岔河边上的马塘。邳州的岔河,现在经济据说不错,但这个岔河到新世纪后才撤乡建镇,可见其历史底蕴的深浅。这是洪泽岔河的特别之处,也是它在周边乡镇中相对特殊的地方。

这段历史,在今日岔河乃至洪泽都还残留着余韵。洪泽县城原来东西向的第二主干道叫淮宝路。岔河镇80年代新建镇区的主干道叫淮宝路,岔河镇政府所在的地方也叫淮宝居委会。这些都是那段历史的印记。

不过,对于一个建国30年后才出生的人来说,这段历史毕竟有点远,没有亲历的深刻。即使后来了解到,很多也不是听到的,而是读到的。这就使它的这些辉煌的过去,给我的感觉远没有我经历过的真切。

独特的才会普遍,凝固的才有永恒。即使岔河在民国时叫过岔河区、岔河市、岔河镇,但我记忆中定格的老街,不会叫岔河镇,而是叫岔河公社或岔河乡。等叫岔河镇的时候,新镇区已经在西面慢慢建设起来,这一片街区却变成了“老”街,失去了街和集市的功能。等到大家后来真正意识到它的一些价值的时候,它却真的老了,而且快消失了,或者在以保护的名义被消失。新生或许必然伴随着老去。成长必有代价,清醒终究会有感伤。

035448mnwswvin4gf95nf8.jpg

(二)东滩医院

在我的记忆中,首先因为北街东滩的医院,老街首先意味着一种幸运。

老街的北街,与中街之间横亘着浔河,在浔河之上架着一座有800年历史的石板桥。石桥净高不高,桥下走不了机帆船,后来便在北街的西、北、东三面重新开挖了一条河道,绕过石桥,这也使北街变成了浔河中的一个岛。

东滩医院就位于北街的东头,几乎三面临着浔河及其新开的岔道。对于这个医院我已经没有直观的印象了。但开始懂事的时候,总听到大人拿这个医院来开我的玩笑。说你早知道你这么调皮,当时还不如把你送到东滩去,或者说你是“巧”来的,不然就应该在东滩医院的茅厕坑里了。
再大一点的时候,方才了解到的,洪泽县1956年成立,1964年将长期属于淮安县(民国之前叫山阳县)的岔河公社划给洪泽县,由于人口少、历史负担小,洪泽县的很多工作相对容易开展。

865358132004838883.jpg

70年代开始抓计划生育后,洪泽县的计生工作便在苏北地区一马当先,不与淮北地区比,单在江淮里下河地区也堪称模范。岔河位于洪泽的东部,东面直接连着诞生“柳堡的故事”的宝应县,具有典型的里下河地区风貌,很多工作一直又是洪泽县里的模范,计划生育更是如此。
1979年的春天,洪泽正在掀起一个计生的高潮,岔河便处在这次高潮的漩涡。如果再晚10天,只能跟其他跟我差不多同时怀孕的二胎、三胎一样,被送到东滩医院“引产”了。大人曾经常点名道姓地说谁谁家的小二子、小三子,就被扔在东滩厕所的茅坑中沤肥了。讲得我毛骨悚然,不知道是信还是幸。对于我来说,真是巧得有惊无险,既巧在预产期没有再靠后,更巧在我孕期一足月就生了。这个巧,也使得我成为老家最后一批不用罚款、家庭不受牵连的二胎。
这个出生前的插曲,使我回忆幼年时总也跳不开老街。

903404207279759960.jpg

(三)八百年石桥

现在的石桥南头有城门样的建筑,由南向北走上石桥要穿过这个门洞,上面写着“柘塘故里”几个字。这个完全是后来建的,属于典型的新文物。过去不仅没有这个镇门镇墙,而且石桥上也没有栏杆。

印象中的石桥最早的形态是:河中两个桥墩,把桥分成南北纵向的三截,每截并排有4块桥板,一看桥板就是有了年头的,板面光滑得像面镜子,滑到行人毫无悬念,更让人担心的是桥板之间还有很大的缝隙,桥面两侧也没有任何可以扶持的把手。

对于这座桥,我走过的次数不多。但街上的同学特别是桥南的同学印象都很深。那个时候幼儿园在桥的北侧。他们去上幼儿园时都要路过石桥。这些每次要路过石桥才能去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后来谈起这座石桥,都有些后怕。对于这种怕,平时就有点担心,下雨的时候更是胆战心惊。也难怪他们会有这个阴影,那个时候,小孩上学基本上没有大人护送,如果小孩上学有人护送被同学发现了,实际上是会被羡慕的,但首先表现出来的一定是被嘲笑。

035447tha2shp9rardpd51.jpg

想象一个下着雨又刮着风的清晨,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没有人护送,穿着小红靴,打着小红伞,桥下是湍急的浔河谁水,走在不宽的桥板上,注视着脚下桥板上的缝隙,抖抖豁豁地挪过石桥去上学。那种胆战心颤是会传染的。

有一次我上街的时候,看到石桥上有人在施工。下一次再见到石桥时,两侧已经有了金属栏杆了。再过一些时间,桥上石板之间的缝隙已被水泥砖块填上了。20年后再去看时,石桥的金属栏杆又被混凝土栏杆替代了,石桥的南头也多了一个过去记忆中不曾存在的“柘塘故里”街门。

尽管八百年来石桥南北的街、人、景不停在变,尽管石桥老了却又焕发新象,但石桥的位置没变,建筑主体没变,站在石桥远眺东西两侧浔河河面的感觉没变。

855136542597113385.jpg

(四)中街路口

老街中街,如同它的“中”字,意味着中心和繁华,这种热闹给了小时候的我一次印象深刻的考验。

当时的供销社似乎在中街与西街的交叉口,围绕这个交叉口次第分布着一些杂货店,这就使这段不长的街道俨然成为老街的商业中心。农历逢二、逢五、逢八,便会迎来岔河街的“逢集”。这个时候四面八方的商贩和赶集的人会拥挤到这里,挤得不宽的街道几乎水泄不通、寸步难行。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比现在闭塞多了,大人管、带孩子也没有现在这么尽心。我家虽然离街很近,但毕竟不是生活在街上,作为一个幼儿,上街的次数屈指可数。

虚5岁那年,镇上南街的一个亲戚家添丁办酒席,家里人带我去祝贺,大人们有大人们的事情,我就跟镇上亲戚家的孩子以及他们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他们几个虽然跟我年龄相差不大,但常年生活在街上,对巷子里弄非常熟悉,哪条通哪条不通,哪条通往哪里,那肯定是熟悉的,可我不熟,于是 跟着他们三转两转就转到了主街上。

那天恰好逢集,人多嘈杂,很快我就看不到他们的影了,也找不到回到大人那里的路,努力找了几下,还是不行,于是便慌了,站在中街的拐角处哭了,很多人便围观上来,问我家住哪里,父母叫什么名字,我哪说得上来……

764523615400696221.jpg

有一个热心的阿姨,看我虎头虎脑的,神态似乎也有点面熟,便把我拉到供销社商店的门槛上坐着,陪着我说说话,安慰我,我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也许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在我印象中总是觉得过了好久。突然间,看到前方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我爷爷,像见到救星式的,我迅速地跑了过去,抱住他哇哇大哭起来。

其实,爷爷倒不是来找我的,家里人以为我跟那几个街上的孩子在玩,还没有发现我走丢。爷爷刚好要去中街北面一点的店铺去买东西,才路过这里。

那个时候的乡村,方圆数里,应该都是认识的,不像现在。那些人见到爷爷,彼此本就熟悉,就告诉了爷爷发生的事情。爷爷赶忙安慰我,也谢谢各位街坊。
过去这么多年了,那天的场景还依旧清晰,每每路过那里,都感到有趣、有情。如果那个场景迟后几年,会不会遇到人贩子,从此被带得远离他乡,换了一种人生。我想谁也不敢打包票吧。

762204239045779251.jpg

(五)东街澡堂

老街东街最短,但那里有一座澡堂,也使东街不长却不乏人气,成为老街温暖的象征。
印象中的儿时冬天比较现在的冷,那个时候到了冬天,岔河的水面,不提家前屋后的河渠,连通湖的浔河、十里长河都封冻起来,不像现在,冬天的河面已经很少结冰了。

淮河以南的地方,到现在有暖气的小区都还不多,那个时候的农村更不知道什么叫暖气。没有暖气,加上空气又比较湿润,冬天的室内实际上比室外还冷。唯一取暖的方式就是火盆,用泥和上草做成盆的样子晒干,将点燃的木炭和灶台火塘里尚有余热的草灰放在其中,人坐在边上会稍微暖和一点。

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挨冻的人,首先是孩子,手上脚上生有冻疮是普遍的,方言称之为“冻果子”。最容易生的部位是手指、手面、脚趾、脚后跟,还有耳朵,都是血液循环的末梢,肿得鼓鼓的,隐隐的疼。有的小孩手面、手指全部是冻疮,肿得像个馒头,一张小手仿佛从平面变成了球面。冻疮每次痊愈,只能全凭气温自然回升,才能最终消下去。于是,有了冻疮后,便希望天热起来了;但偶尔热一下,冻疮又让人痛痒难忍。天寒地冻的时候,最舒适的便是在热气腾腾中洗把澡。


639360423047052110.jpg

但痛快地洗把热水澡,对于那个时候的大多数乡村来说,是难以企及的。对于那时村里的人来说,冬天洗澡是一件奢侈的事,最怕的就是洗澡。

那个时候的乡村,热水器、浴霸像天方夜谭,亚克力或陶瓷浴缸也远未普及。如果在家里洗澡,要买浴帐、浴盆,要用灶台烧很多的水,要折腾半天,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冻感冒。

上初中时有一个离街比较远的同学,说他一个月才洗把澡,让我惊讶不已。

后来想想也情有可原。当时全乡镇只有一座位于老街的公共浴堂,对于住在镇上及周边的人来说,洗个澡相对方便,但对于乡下离街远的人来说,那洗澡就很不方便了。乡下人本不常上街,上街也未必舍得次次都去这个澡堂洗澡,洗一次澡像过一次节一样也未尝不可的。

我家到澡堂步行只要1000多步,因此洗个澡虽然没有街上的人方便,但终究并不费事、麻烦。于是,冬天每周都能洗一次热水澡。一般是傍晚放学回家后,爸爸喊上我,有的时候还叫上表弟、堂弟,大家一起,用袋子装着换洗衣服,兴高采烈地朝澡堂走去,有的时候我们还会边跑边跳。

澡堂在东街的一个院子里。房子是用青砖砌的,屋顶是细瓦,零散的长着一些草。

说是澡堂,其实真正供洗浴的只有一间10来平方米的房间,里面隔成四个长方形的浴池,水温由外到里依次变高,最里面的一个池子温度最高。

据说最热的池子下面就是加热水温的火塘。工人就在后面不停地添柴,维持着浴池的水温。这个最里面的池子也就是“锅”了。

这个浴池,用现在的眼光看,其实并不卫生。但那个时候,却觉得真是一种享受。

紧挨着浴池房的,是一间比浴池还小的房间,向外连接着更衣的地方。这里有一排小便池,也有一个永远不关的窗户,使得这里温度稍微低了一点。从热气腾腾的浴池出来,是一种享受,但刚脱下衣服前往浴池路过时,却会打一个寒颤。

即便浴池边有一个这样通风的地方,也不宜在浴池里久泡。特别是感冒或者体虚的,更不宜久泡。经常有人会在里面热得发晕。

澡堂里有一个擦背师傅,大家都称他“张二”,他是我们村的,是我姑姑家的邻居,对表弟和我倒是挺和善的。外面卖票的人好像换了几茬,但擦背的师傅却一直是他。有的时候他在浴池里给人擦背,有的时候在这个隔间给人擦背。他的体质很棒,同时还肩负着浴池里救生的任务。

658687123346153846.jpg

再外面是供更衣的地方,那个空间却不小,有两个大的开间,一个东西向的,有7、8间房,还有一个南北向的,有3、4间房。靠着墙的四周砌的一圈不高的台子,上面铺着草席,洗澡时把衣服脱在草席上,各人把各人的衣服包成一堆即可。没有柜子,澡客若有什么贵重的东西,可以交给门口前台卖票的保管即可。

澡堂生意最好的时候肯定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澡堂会在凌晨3点左右开放。为求彩头,澡堂主办方会在澡堂的一些拐角放些小的年货或红包,去的早,不仅可以洗清水澡,而且可以抢到红包。对于孩子来说,想想都是激动的。但我们家远,也不愿意起早,关键是去的也未必能抢到,小的时候大人一次都没带我那么早去过。等我长大后,自己也没有了抢的兴趣。

澡堂建在什么时候,我没有问过,感觉应该有一些年头了,起码应该民国就有了。父亲小时候就是爷爷带着在那里洗澡,我们小时候先是爷爷、父亲带我们去洗澡,再大一点,有时也是我跟堂哥陪爷爷在那里洗澡。

老街渐渐衰落,但这个澡堂却长期盛况未减。等到新街上的澡堂开了好几个,乡下一些村里也有澡堂了,条件也都更好,但这个澡堂还是坚守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逐渐普及,洗澡更加容易,到公共浴室的人也慢慢少了,这个澡堂才作为老街上最后的一个服务业态淡出舞台。一个澡堂满足全镇人洗澡的景况也再也不会有了。上次回家,感觉房子都已经坍塌殆尽,不由地感伤。

682068460359138664.jpg

(六)老岔小

我的小学一、二、三年级是在村里小学上的。到了四年级,父亲把我转到了镇里的中心小学,那是1988年。这个时候,岔河中心小学的新校区已经开建并逐步使用。但由于没有建好,所以小学就分成了两个部分。

那个时候洪泽县还是小学五年制。根据学校的安排,三年级、五年级都是三个班,全部安在了新校区。四年级虽是两个班,但新校区只能再放一个班,于是便决定四甲班在新校区,四乙班与一、二年级一起,被安排在老校区。

我新转学进来,也不明就理,于是就被分在老校区的四乙班。虽然有人认为是四甲班更好,但我家里却没有在意这些。若干年后还是要感谢这一次安排,让我有机会在老街上学习生活了一年,对老街的印象更深了。

岔河中心小学老校区,当时已经简称老岔小了。其实在之前,它应该就是岔小,再之前它应该还是有初中班的。

老岔小位于中街东侧。大门朝西面向老街,像那个时代一般的大门一样,两根柱子之间有一个半圆式的圆顶门框。

与正门直对着的东侧校舍,朝东开了一个小门,算作学校的后门。通过这个后面的门进校的学生少了很多。但它直接面对的是十里长河,墙根与河水间只有短短的一米左右宽的空间。这个空间叫路似也不妥,因为上面没有任何铺垫物,但走的人多了就是路了。沿着它向南是走不通的,不远处就是橡胶厂的围墙,但沿着它向北走走便是东街的东首,右拐向东就是十里长河与浔河交汇处的桥。

跨过桥就是到河东的韦庄、张庄两个村民小组。这个两个村民小组不属于街道,但他们因为临近老街,与所在行政村的其他村民小组不同,他们是岔小天然的施教区。组里的小孩接受的小学教育自然都在岔小,这让村里的其他村民小组很羡慕,但遗憾的是,这两个组出的大学生却远远不及他们南面紧邻的村民小组,这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从岔小正门进去,首先是一条与大门一样宽的中心路,路上是青砖铺砌的。路的西半段两侧都是房子。中心路的东半段,北侧有一个独立的三间房子,原来是教室,那个时候已经变成了校办粉笔厂。房子的西侧和东侧各留有一间房的空地,穿过这个空地向北便是一个比较大的院子,围绕着院子,四周都是连贯的房子。中心路东段的南侧是一个相对北侧院子而言要小一点的院子,东、南、西三侧围绕院子的也是一排校舍,其中东南角有个缺口,那个地方是校内公共厕所。

那时候的四乙班,也就是我的班级,就在这个南院的正南侧。教室的黑板在东侧,我们都是面东而坐,教室的南侧就是街坊的住处,打开窗户就是街坊的住家。

与那个时候所有全民单位一样,小学也保障着老师的衣食住行。由于建设了新校区,老校区的房子相对宽裕,只有一半是教室,还有一半挪作其他用途,或者给老师家作为宿舍。一些老师便住在校园里。我们的班主任住在中心路西段的北侧。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个跟我母亲差不多大的阿姨,她丈夫也是老师,当时是乡下某个村小的校长,他们家更是紧挨着我们教室的西侧住着。四甲班虽然在新校区,但他们班的班主任也住在老校区。


633490808463574157.jpg

数学老师家有个女儿,比我还小一岁,也上四年级,但是在四甲班。我的年龄在班上已经算小的了,她竟然比我还小一整岁多。由于岁数小,加上天生个头也不高,在我们年级,她应该是最矮的。但这不影响她的骄傲,不影响她的学习好。

她父母都是老师,不知道何故她没有在她妈妈执教的班级。新校区在南街南头的尽头向西。我家在南街向南再向东。那个时候上学都没有大人护送。我上学要从南街由南向北,她上学要从南街由北向南。于是,正常的情况下,每天早晨上学或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南街的某一个点迎面相遇。她矮矮的个头,但很精神,总是穿着一个幼儿时就有的呢绒大衣,很有自信地在我面前走过。我很想多看两眼,但实际上几乎很少两眼相望。估计她那时是真得没有看过我,而我很多时候也应该是不好意思盯着她看。

偶尔我到校早了一点,会碰不到她。但路上碰不到,也会在班级门口看到。这个时候,她通常都会在我们教室北面的一个水龙头边刷牙。

那个时候县乡的学校,如果不住校,学生中午都是回家吃饭。由于在老街上学,中午到校早的时候,我便会一个人或者跟着同学到街上转转。有的时候去了北街,有的时候去了西街,有的时候也会在中街、南街。这个时候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了。

老岔小的房子据说是民国时候就有了,是某位地主的私人财产。房子无一例外都是很厚实的青砖,都是平层的,没有楼房。虽然只有一层,但比一般的民房要高,青砖细瓦,有一定的年代感。可惜的是年久失修,每次回去看到的时候,感觉它们正在一步一步走向危险,逐步坍塌,最近一次回去看看时,发现已经被整体拆除了,更是倍添莫名感伤。

558784712873980477.jpg

(七)粮管所和西街

西街其实有三段。东段是共用的,路的南侧曾经有一个邮局,我在那里买过《故事大王》《少年文艺》等杂志。西段一分为二,与东段直延过去的,尽头走不通,于是在邮局西侧还有一条路自然向北向西折去。

西侧岔开折向正北便是粮管所。粮管所在那个时代的乡村,与供销社一样是最热门的单位,比今天的金融机构还热。职工不仅生活宽裕,而且还有一些权利。这个权利最凸显在收购农民交售公粮时。那个时候农民的苦,既苦在保障的缺失、劳作的艰辛上,也苦在将公粮低于市场价交给国家上。关键交给国家时,还要受到杂质多、不够干燥等质疑。

283225329249070189.jpg

能不能顺利地把该交给国家的粮食卖给国家,是当时农民最担心的。粮管所的人,承担着为国家把好关、收好粮的职责,也掌握着收还是不收、现在收还是明天收、定为优等还是次优的权利。

不可能指望每个村民都认识粮管所的人。这个时候,村干部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村民拥护的村干部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帮助村民,为村民向粮管所争取公道。如果有村干部在这个时候再能为村民作些体力的帮助,比如帮助扛扛装满粮食的蛇皮袋,那村民更会感激不已。

但这些不是我们儿时感兴趣的。卖公粮时也是儿童们感到比较有趣的时候。那么多人家集中在粮管所及其门口,或者再晒晒稻子、麦子,平时很少能在学校之外碰面的同学就有了机会见面、玩耍,还可以认识原来不认识的小朋友。当然在一些小朋友之间也会闹些不愉快,但也正常。

粮管所正门向西就是西街的另外一段。这一段,南侧是住家,北侧的西段有两三户人家,其中一个是大桥饭店,是当时镇上少有的饭店。把饭店开在这个地方还是有点远见的。卖完粮食的农民,即使被打了白条,心情也不是最不高兴的,稍稍会享受的村民还会拉上熟悉的人下小馆子。我记忆中的第一次下馆子也就在这个大桥饭店,具有什么由头记不得了,只记得跟着父亲在那里吃了一顿饭。

这一段西街的北侧大多数地方直接向浔河敞开。这个实际上就是供货船停泊的码头了,经常会有一些货船停在这里,有运粮的,但大多数还是运送建筑材料和其他货物的。母亲一个表姐,家里以船为生,有一次将船停在这里多日,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第一次去货船兼住家上作客,感觉还是很激动的,印象也深刻。

(八)礼堂和南街

南街中段西侧有一个院子,院子西侧有一个长堤,直通当时的淮金公路,也是后来的新镇区主干道。在这个长堤的两侧是池塘,北侧池塘的北面是西街,南侧池塘的南面是新岔小。

这个院子是岔河人民公社的办公地点。院子的南部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单体建筑物,在当时全镇来说,建筑面积仅次于西街的粮库。这个建筑便是礼堂。

礼堂是公社或乡镇召开大会的地方,比如每年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会议或乡、村、村民小组三级干部会议,党员冬训活动,等等,都会在这里召开,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全乡镇的政治中心,在镇政府迁到新镇区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会议也还是在这里开的。

但对于其他乡民来说,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会在意这里,只是因为它是剧场和电影院。

19639652583328802.jpg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有时会有全校或者全乡镇的儿童汇演,一般都会在这里举行。放电影,更是这里的主要功能。那个时候,除了流动放映员把电影带到乡下轮流室外放映外,新电影一般只能在这里看了。学校或者村里也会组织看一些电影,这个虽然不用马上掏钱,但肯定会捆绑在学费或者农村提留中。记得小时候看的时间最长的电影是《东陵大盗》,好像有三部,对于那个年龄的我来说,看得有点天昏地暗。还有台湾拍的超级哭剧《妈妈再爱我一次》,也让很多人边看边哭,一片稀里哗啦。第一次看立体电影,叫《侠女十三妹》,戴上纸质的眼镜觉得非常新颖,特别是十三妹举起一块大石头砸下去的时候,我和很多人一起都把双手举起来,放在眼前,准备挡石头……

21932467752451763.jpg

相对于中街、北街来说,南街的功能相对简单。除了礼堂和公社驻地外,基本上全是住家了。所以,对于我来说,南街除了电影的记忆外,印象还深的就是有一帮小伙伴。从四年级到初三,周围的同学有好几个住在南街。街上的孩子在村里的孩子面前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由于住得紧密,街上的孩子间也相对更为熟悉、更为抱团,欺负来自乡下的孩子有的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久而久之,村里的孩子上街时也都一种担忧,生怕引起街上孩子的不满。但让我感动的是,这帮南街的孩子对我一直是比较好的,除了个别时候有一些不愉快外,基本上没有怎么欺负过我。从五年级到初三,我都是班干部,他们不仅没有挡过我什么,反而还热情地帮助着我。这让我想起便觉得温暖。

南街也是我路过次数最多的。在我刚记事时,南街路面铺的是青砖和鹅卵石。但鹅卵石不经走,而且本身也无法对泥土绝缘、全覆盖。后来政府把整个路面浇筑成水泥的了。这样走路是方便了,住户也方便了,但是总少了一点沧桑感。

483488891154528731.jpg

(九)新岔小

新岔小,在南街尽头的西侧,与南街隔了一个池塘,通过一个小的河堤相连。

新岔小的南面是岔河中学的操场,再往南是岔河中学的校舍。这里一整块地原来都是农科队的粮田。后来因为发展的需要,被逐步征用建设为校园。
我四年级在老岔小,五年级在新岔小。到五年级时,我原来的村小也撤并了,所有的学生都并到了岔小。这一度让我怀疑我四年级转学是否有必要。但回头来想,早转一年也有早转一年的好处。

小学的这后两年,对自己的考验还是蛮大的。一个是给了一个自己无法选择的新环境,必须去主动顺应、调适。另一个是上学的途中要路过南街南头的一段大圩,东面是十里长河,西面的池塘也很宽。当时大圩刚刚复堤过,原先鹅暖石铺的路面已经被从河底翻上的土覆盖了,一点不板实。一旦下雨,便非常泥泞,一步一滑。遇到风大的时候,都会担心被风吹倒、再滑到河里去。但这个担心一直没有跟外人说过。

四年级时只有两个班。到了五年级,除了我原来的村小并入后,还有其他一两个村小并入,于是到了五年级,就变成了三个班,而且重新编排。我分在了丙班。由于丙班班主任以往的教学成绩相对突出一点,几个老师家的孩子也在丙班,包括四年级我数学老师的女儿。

76831969030410074.jpg

当时的新校区只有三排校舍。西侧一排,东侧两排。丙班在东侧第二排的最东面。教室东面就是池塘,北面是一块菜地,还有我们班的“责任田”。

在村小时我一直是班长,但四年级刚转入岔小后的这一年,没有担任任何班干部。不过到了五年级,无论是成绩还是班级活动,我都恢复了主动和活力。

老师也会把许多工作交给我来牵头,包括组织劳动。那是1989年到1990年,是学赖宁的高潮,也是学习雷锋的又一个高潮,还正在迎接第11届北京亚运会。班级劳动,我一直是积极的。不仅对班级打扫卫生,而且对班级的责任田也非常用心。责任田主要长的是油菜,春天每天都要浇水。有一次到河边给水壶盛水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便从码头上闷头载到水里,幸好有同学及时把我拉了上来。

到了五年级之后,我的成绩也跟了上来,但我的音乐一直不好。有一次老师教合唱,要求挨个过关,有几个女孩想看我的笑话,很夸张地盯着我,看唱得准不准,搞得我有点无地自容。

上了初中之后,就不再怎么去老街了。这个时候,新镇区功能已经基本完善,老街区便更加速衰落、淡出视野了。


470269043235507521.jpg

87812551561306501.jpg

(十)期待老街的明天

离开老家后,每次回家,有空的时候,都会去老街转一转,看一看变化,回味一下昨天,也权且当着逛马路。先是我一个人去走走,接着带着我爱人去走走,再接着带我爱人和女儿一起去走走。

前些年每一次回去,总觉得老街又多了一份萧瑟,多了一份破败,不免有点遗憾和失望。这几年回去,再去老街走走的时候,发现多了一些投入,有了一些起色。但终究还是处于恢复的起步阶段,离真正焕发活力、释放魅力还有很长距离。

独特的才有价值,有活力的才会久远。老街,不应该成为周庄、乌镇,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老街,也不可能成为重建后的台儿庄,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

岔河地处江淮,本身是运河漕运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支流,但毕竟是支流。从岔河沿浔河行舟向东闯过白马湖就是里运河和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向西是洪泽湖和淮河以及故黄河。这注定了岔河在大格局中的定位。谋划老街的未来,不能脱离这个大的格局,也只有紧盯这样的格局才能发现、发掘出老街的独特价值。

岔河所在的洪泽东部地区,在地理形态上属于里下河地区,70年代的《江苏省地图册》明确了这一块地区是整个里下河地区的西北翼。岔河周边地区,不同于洪泽湖区,那里纯粹是一种湖的文化,也不同于洪泽中部的乡镇,那里纯粹是农耕的文化。岔河东面是白马湖,境内到处是水,老街和新镇也是处处见水,有渔有农,是岔河境内的独特属性,也是老街得以存在的基础,也定是老街萌发新的生机的底蕴所在。

岔河有大量的知青符号和文化资源。南京乃至江苏和全国的重要文化名人陶泽如和韩东都在这里下放多年。陶泽如本身还是岔河中学毕业的。他们不仅是知青中的代表,而且是城市与乡土联络的重要纽带。韩东的小说《扎根》写的就是这里的故事,凝结着大量的60、70年代的乡村土话和乡村生活图景。这些应是提振老街的重要文化源泉和潜在支撑。

民国的岔河已经回不去了。明清的岔河也早已记不清了。岔河真正的优势在于它对70、80年代中国工业化、市场化之前的乡村集市形态的保存,这是弥足珍贵的,无可比拟的。只要确定70、80年代的中国乡村集市定位,并围绕这个定位有针对性地恢复老街的场景,使其成为凝固的历史,那么这里的独特就一定不会默默无闻。
随着中国老龄化逐步加剧,知青的一代迈入晚年,他们追忆年轻时代的动力很强、资源很广,需求也很大。岔河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老街更是可以承载很多的功能。

随着宁淮高铁的修建,将来从淮安甚至更北的地方始发和往返南京、苏南都市、上海、杭州的高铁会很多。只要拥有特质、保持特点、做出特色,岔河的旅游还是指日可期的。要有一种信心,更要有一种决心,对照白马湖整体开发的规划,找准定位、清晰路径,巧顺大势、善借外力,突出岔河老街的特质、特点、特色,完全可以把岔河老街建设成为南京以及苏南都市甚至上海、杭州,探寻乡野、把玩乡趣、寻找乡愁、增进乡情的一个重要目的地和休息站。

392082957900633742.jpg
278603816686919542.jpg
035448epbpbpsxp0ije04v.jpg
035448fg8m5f9385n53mdn.jpg

41

主题

496

帖子

3万

积分

大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3719
 楼主| 发表于 2017-1-4 07: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电信
本文作者:龚浔泽。

1538

主题

3万

帖子

17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75613
QQ
发表于 2017-1-4 04: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电信

105

主题

1679

帖子

19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92189
发表于 2017-1-4 04: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联通

776

主题

6802

帖子

24万

积分

巡管员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积分
248537
发表于 2017-1-4 05: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19

主题

509

帖子

3万

积分

大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31893
QQ
发表于 2017-1-4 05: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1977

主题

5万

帖子

38万

积分

教授

Rank: 21Rank: 21Rank: 21

积分
385368
发表于 2017-1-4 05: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 电信
记忆犹新!

-1

主题

0

帖子

4万

积分

大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43635
发表于 2017-1-4 05: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小时候经常去玩

5364

主题

4万

帖子

32万

积分

巡管员

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Rank: 35

积分
327752
QQ
发表于 2017-1-4 06: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无锡市 联通

25

主题

3595

帖子

17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71287
发表于 2017-1-4 06: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100

主题

2597

帖子

23万

积分

博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积分
235834
发表于 2017-1-4 06: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叙述性的回忆就是很深的乡愁情结。写的真好!

8

主题

168

帖子

12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26282
发表于 2017-1-4 06: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小时候的回忆是这样的

28

主题

730

帖子

14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18Rank: 18

积分
147026
发表于 2017-1-4 06: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不错的

1000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96667
发表于 2017-1-4 06: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扬州市 移动
有一段记忆和你重合

3

主题

25

帖子

1万

积分

大一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积分
14708
QQ
发表于 2017-1-4 07: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移动数据上网公共出口
浓浓的对家乡以往的追忆之情,我也是岔河本地人,对故土很热爱,生是岔河人,死是岔河魂

509

主题

708

帖子

15万

积分

硕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158756
发表于 2017-1-4 07: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淮安市 电信
唐三 发表于 2017-1-4 04:42
记得桥是平的,现在怎么有弧度了

有的人多了也就变了形了。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